卢卡奇物化理论及现时代启示研究

2022-09-06 13:33刘彩琴
大众文艺 2022年15期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合理化

刘彩琴

(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昌吉 831100)

格奥尔格·卢卡奇(György Lukács)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其青年时期最主要的思想——物化思想,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阐述主要集中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这部著作是卢卡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其物化思想也使卢卡奇在西方思想理论界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形成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在这一时期开始由闭塞走向开放,并逐步向政治经济多元化迈进。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逐步被机器化大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迅速没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社会中潜藏着多种危机,开始变得动荡不安。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不但没有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有所好转,其境遇反而变得越来越糟。此时的工人沦为了机器的附庸,在生产劳动中投入所有的精力,只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加之,波及多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物质和精神摧残。无产阶级为了改善生存条件,与资产阶级进行了多次斗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只是当时,除了十月革命以外,其他几乎都以失败告终。那时,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都处在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战争与革命是整个时代的主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与世界格局,卢卡奇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物化理论,其物化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飞速提升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深入考察、研究和追问的结果。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

卢卡奇以诸位前辈的思想成果为基石,形成了物化理论。其物化理论主要受到西美尔(Georg Simmel)的主客观文化理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合理化理论、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辩证法思想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商品拜物教批判思想的影响。

西美尔的《货币哲学》启迪了卢卡奇最初对物化的思考。卢卡奇曾在1906-1907年求学于西美尔、1909-1910年参与西美尔开办的私人研究班。他对西美尔的主客观文化理论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并将其运用到文学理论范畴中。他指出,劳动的意义已经被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所扭曲,劳动不再因为劳动者的内心满足而充满意义,反而体现在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之中。资本主义的机器化大生产使得工人与产品之间的主属关系以不恰当的方式存在,也使得劳动者与商品相分离。

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理解,受到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思想的直接影响,同时深受韦伯对于现代政治问题的关注的影响。他曾求学于韦伯,是韦伯的学生之一,并经常参与韦伯的学术沙龙。在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合理化批判的思想被韦伯明确地提了出来,其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合理化进程的论述,激发了卢卡奇的思索。以韦伯之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目的理性之间的偏差因受到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影响而日益扩大,而生产结构上的管理系统将在工具合理化原则下向着资本主义理想型社会建构。如此,可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视为一个日益合理化的社会,这个社会建立在一定的自律系统之上。同时,韦伯对于合理化原则如何占有现代政治领域的见解深深地影响了卢卡奇,卢卡奇开始思索“物化”何以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普遍的命运,不是简单地落实在产业工人的处境,而是成为笼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最普遍的原则。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借鉴了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在对抽象劳动范畴进行探讨时内在地包容了韦伯的合理化原则及对合理化原则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物化现象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卢卡奇是在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的影响下开始重新思考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这一传统哲学路线,并严肃对待黑格尔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随着研究重心向纯粹哲学转移,卢卡奇在1909-1917年中深入研究了黑格尔的相关思想及理论。黑格尔通过对近代哲学的整理与总结,形成了具有强烈逻辑张力的思想理论。客观而言,黑格尔的逻辑框架及辩证法对卢卡奇形成物化理论的主客观辩证统一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卢卡奇对合理性理论的认知有所升华,破除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模式,甚至对其之后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评价也产生了影响。

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思想对卢卡奇的独特物化概念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卢卡奇直接承接着马克思的思路,他特别关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尤其是《资本论》中论述的商品拜物教的思想。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开篇对商品拜物教的结构进行了叙述,这明显展示出其对马克思思路的承接,并将自己独特的物化理论置身于商品拜物教的语境中。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引证文本来看,卢卡奇对马克思早期的文本引证较少,而对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文本引证较多,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第一卷)。尽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时间晚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但是,从文本及论述逻辑结构来看,卢卡奇对物化理论的构思和形成受到马克思研究的深刻影响。

通过对前辈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分析与理解、批判与继承,卢卡奇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物化”理论。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内涵与表现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内涵

卢卡奇在其物化理论中指出“物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换言之,在卢卡奇看来,要理解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概念、最具有规定性的范畴就是马克思的抽象劳动。他认为,物化是指人自己劳动的产物不再受人的掌控,反而通过某种自律性支配着人、压迫着人、控制着人,人变成了自己创造出的物的附属,失去了自主地位,人与物之间的主属关系被颠倒的社会现象。卢卡奇对“物化”的论述可见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文:“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成了一种客观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不依赖于人而存在,并且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与人相对立。”。

卢卡奇在对物化的本质有所认知后,进一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已经被严重模糊。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随着现实的物化而逐渐丧失,在专门化的生产活动中,所有的物都变成了可以用数式衡量的商品。而物化过程所需的时空条件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的,无产阶级的意识被这种致命的物化一点点占据,并在所谓科学的作用下,这些规范被恒久化。意识物化以一种自觉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里,人们认为物化的现实就是既定的“事实”,而没有意识到这只是“物化”的结果而非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物化过程中,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和自我意识一点点丧失了。

(二)物化的具体表现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在社会经济生产、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1.经济生产方面的物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化大生产程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分工逐步细化,人的劳动被不断分解为合理计算的结果,并且逐渐被合理化。劳动者的质的特点,即人的个性逐步被消弭,工人越来越变为机器的一部分。人与人的联系在生产过程中被机械地割断,人自身成为依附于机械而存在的“物”。人仿佛成为流水线中的一个“机器”,只需要随着流水线机械地运行,进行某种简单的、几乎不用思考的单一动作的重复,没有也不需要进行思维创造。长期下去,劳动者的革命意识将被逐步削弱。工人将如同一台没有思想的机器,每天机械地“工作”,得过且过,也很难再去思考自己阶级的处境,认命般、机械地生活着。细化了的分工,使人失去了原本完整的创造力,工人无法再独立完整地制成某种商品,工人们沦为了一个个被简化的代码、合理的部件。工人成了现存的物的附庸,只能在所谓合理的位置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完成商品的一个小零件,每天不停地重复简单而枯燥的劳动。一旦失业,他们的劳动技能将很难使他们生存下去。人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可以用数字来计算,人在商品关系中丧失了自身主体地位。

2.政治制度方面的物化

同生产领域中的物化一样,国家公职人员同样只是国家机器管理流水线的一部分,其只能且只需要绝对服从于已经出台的国家管理规定。在国家官僚体制中,每位官僚的行为均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从而其是可以被预先洞察的。卢卡奇将法官比作法律条自动机,认为法官的工作同样具有机械性。“因此,法官行使职责至少大体上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制度方面的物化是确实存在着的。国家公职人员依据社会这个大型机器中提前设置的流程运行,成为政治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社会生活是在国家机器强有力的干预下有序进行的,以现代化发展为基础,国家机关及机构内部分工逐步细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细化后的岗位上进行的工作就如同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成了被动的客体,机械地完成着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任务。

3.思想意识方面的物化

随着物化现象的出现,合理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剧并拓展到生产生活的更多方面,人的意识也逐渐被物化。而人的意识的物化可以说是所有领域的物化中最深刻、最可怕的。人的意识的物化受到外在经济生产基础和政治制度物化的影响。物化由外而内不断向人的思想意识方面延伸,不断从人的肉体向心灵深处渗透,不合理在工人的意识中逐渐被合理化。“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一直推行到工人的‘灵魂’里”。物化意识随着外在物化程度的加深进一步渗透进人们的意识中。然而无产阶级认识不到这种物化对自己的压迫和剥削,他们不仅接受了这种思维模式,还觉得这种思维模式是本就如此、是理应存在的、是合乎规矩的,甚至主动用这种思维模式解释身边的社会关系和现象,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这样做是客观的、合理的!人们在心理上无意识地屈从了这种物化现象,逐步丧失了对物化现象的批判、反思和反抗能力。这种思想意识方面的物化在悄无声息、潜移默化中形成,使人认同现存社会“合理性规律”并加以遵循和服从。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经济生产的不断发展,并未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反而淡化了人的本质特征、淡化了人与人之间关系。随着社会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的社会将会如物的集合一般变得更加冷漠。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一)正确审视科技发展带给人的便利性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Industry 4.0)的推进,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影响,但有一点应该被清醒地认识到,那就是科技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某种“束缚”。人们对科技产生了过强的依赖性,从而弱化了很多原本拥有的精神和能力。如教学板书被多媒体展示所取代、人与人的亲切交流活动被手机信息占据……人们的生活充斥着技术的“绑架”。人们离不开互联网和手机,出现了“拇指文化”和“低头族”。人们对于技术便利性的过度依赖,使得无论是离开互联网,还是连通互联网,都出现了不同情形的“与世隔绝”。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尤其是其对人的物化。科学技术虽然给现实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要正确审视科技发展带给人的便利性,理性看待,合理运用,要认识到科技只是一个为人服务的工具,而不是颠倒过来的,不能让人被技术操控。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出现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物化问题在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而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物化表现得更加隐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和观念陆续在社会中冒头,拜金主义和货币拜物教相通,是社会物化的结果;享乐主义体现出人性深处的惰性;极端个人主义则与自私相联结,只顾个体而忽视整体。随着物质条件的优化,人们更应该把握和利用好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清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富裕,避免人过分依赖于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人生方向,有效发挥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在建设社会、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

(三)持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国内外各领域的交流交往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与加深,国际其他思潮对我国人民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物化现象也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意识中,形成较为深刻的物化意识。尽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当今国际社会局势复杂多变,要顺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持续性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充分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人们认清社会历史事实,树立文化自信,把握客观发展规律,严防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四)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将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协调起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就是要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联系起来,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本质意义而言,现代化社会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总体的范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要将具体与总体相统筹,不能把人与其他事物、其他方面完全分割,应相互协调以寻求统一。现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很多,甚至已经发展到触目惊心的地步。通过分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理性幻觉,回归人的本质。目前,我国物化问题仍未完全消弭,因而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反对以物为本,消解社会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推动人与物、精神与物质相统一,推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如何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关键在于对它的阅读与理解。《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出版已经近一百年了,但其影响力至今犹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给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但其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未对“物化”“异化”与“对象化”的概念未作出明确的区分,对资本主义劳动认识不足等。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研究和辩证分析,对于克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卢卡奇物化合理化
身体消费、超现实欲望与内爆都市:《金钱——绝命书》中的物化书写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合理化建议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合理化建议为交通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合理化建议活动在高扬烟草的创新和改进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从阶级伦理到日常生活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