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pthmap 软件的城中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以广州石牌村为例

2022-09-06 11:40李金红冯晓潼余泳俊胡佳琪方圆
现代园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城中村视域空间

李金红,冯晓潼,余泳俊,胡佳琪,方圆

(南华大学,湖南衡阳 421000)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产物,由于环境脏乱、市政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成为桎梏城市健康发展的枷锁,在很长时间内被视为城市的“毒瘤”和“伤疤”[1]。城中村私自改建、扩建现象愈发严重,导致大量公共空间消失。选取广州市石牌村为改造对象,试图通过分析其文化历史、拓扑空间,为其植入新的生活模式和空间形态,以解决现有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实现空间的逆生长,重新激发城中村公共空间活力,促使城中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最终融入城市,以期为其他城中村改造实践提供借鉴。

1 广州石牌村城中村现状

1.1 基本情况

石牌村是广州市最大的城中村,其历史可追溯至宋朝,在漫长的发展中,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处于繁华的天河区,拥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对于外来务工者,其不仅是良好的工作场地,也是较为低廉的居住地。石牌村于2015 年曾进行改造,但公共空间问题未得到改善。

1.1.1 人群分析。根据2008 年石牌街办事处统计结果显示,石牌村总人口27 万多人,居民结构主要由原村民、外来务工、学生组成。2020 年《广州日报》报道显示,石牌村已有近6 万多外来人口,其中,老年人占比45%,占比较大。

1.1.2 场地分析。石牌村基地建筑主要由村民宅基地扩展及部分自留地组成,采取底层为商业服务、上层用作居住的形式,属于典型的当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混居区[2]。基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设有社区服务点和医疗服务中心,但缺乏公园绿地和广场场地。仅有大型公共活动场所,但未得到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分布离散,缺乏景观设置。

1.1.3 公共空间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梳理石牌村人群结构,并从舒适度、安全感、愉悦度3 个方面展开分析。由图1 可知,舒适度方面,绝大部分人对城中村生活环境感到不满,缺乏休闲活动场所;安全感方面,对城中村安全情况评价偏低,需进一步改善;愉悦度方面,城中村自然环境、空间尺寸感、文化氛围问题日益凸显。调查结果显示,城中村公共空间明显不足,居民对绿化空间、休息空间、娱乐空间、阅读空间的需求尤为明显。因此,如何在尊重其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实现空间的逆生长,重新激发城中村公共空间活力,提高居住者幸福指数,是本次改造的终极目的。

图1 问卷调查结果

1.2 现状问题总结

石牌村问题具体包括:场地建筑物密度大,“握手楼”遍布,照明和通风条件差;邻里之间缺乏小型公共空间,导致邻里间交流不畅;缺乏私密性,幸福感低[3]。根据石牌村公共空间现状,可将其公共空间进一步分为“断头路”、空地、建筑底层空间、街道出入口4 类(见表1)。针对上述4 类空间,对场地使用者进行访谈,归纳出石牌村公共空间提升及居民反映建议。

表1 城中村空间节点类型

2 石牌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2.1 研究方法

空间句法是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进行量化描述,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4]。空间模型建立以高德卫星地图路网数据为基础,采用Depthmap 软件分析石牌村的整体连接值、视域。

2.2 节点选取

2.2.1 整体连接值。将石牌村轴线模型导入Depthmap软件中,从而获得整体连接值数据(见图2)。线段的颜色表示整体连接值的高低,由冷到暖分为若干等级,颜色越暖,显示整体连接值越高,反映研究区域内的便捷度和可达性越高。其中,红色连接值最高的4 条街道是城中村的主要道路,与周边空间联系程度更高,选取连接值最大的1 号街道及其周围建筑作为改造更新对象。

图2 整体连接值

2.2.2 视域分析图。视域分析需构建石牌村二维空间模型,再通过网格细分空间。与凸空间分析法相比,以类似像素的单位小方块作为最小空间分析单元,划分空间更为细腻与精确[5]。线段颜色表示视域整合度的高低,红色代表可视区域大,视域整合度越高,空间越容易被看见,最易吸引人流(见图3)。人及其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视域整合度高的空间更适合作为交流使用公共空间。因此,选取街道4 个可视性较强的点,探索城中村公共空间(见图4)。

图3 视域分析图

图4 优化节点

2.3 公共空间节点优化策略

2.3.1 “断头路”。由于村民自建宅横向加建,导致道路封闭,形成“断头路”,且常被各类垃圾占据,不仅影响交通、美观,而且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具体改造,首先合理迁移内部自行车、电动车等,其次利用尽头墙面,放置台阶式座椅,居民可聚集在此观演、交流,最后在小道上方架起木架,吸引人们进入的同时,可在木架上种植植物,增加绿化率。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空间利用率得到提高,部分空间不再成为垃圾或非机动车停放处,成为居民交流与活动的场所(见图5)。

图5 优化效果图

2.3.2 广场空间。经过空间句法的演算与实地考察,选出阅读类公共空间地址,此地空间较大,南北古树相连并穿过水塘,形成景观轴线,成为沟通两岸住宅的通道,周边有少数植物环绕,环境较为良好,有水上石桥,但基本无人使用。以石牌村传统书院为原型,改造原有水上建筑,为石牌村创造出更具历史文化气息和书香氛围的公共空间。结合传统书院功能形式,在场地中置入不同的功能体块,水面架设连廊,联通各个功能区域及沟通两岸住宅,提高城中村内部可达性,有效提升空间舒适度(见图5)。

2.3.3 建筑底部空间。石牌村沿街底层空间是人群交往和穿越密集较高的区域,街道两边常常有居民坐在台阶上休息,车辆的停放阻碍了道路的可视性和可达性。街区内部狭窄的道路由于建筑密度大,致使楼与楼之间距离过小,行走道路狭窄,形成的空间较压抑,难以使居民有愉悦的空间体验。通过对底层进行架空处理,相邻建筑之间的相互退让,形成公共底层空间,底层其余部分作商业之用,不仅能改善原本狭窄的交通过道带来的行动不便,而且可成为良好的公共空间。在沿街及公共空间内加入特色座椅,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座位高低不同,提升空间的舒适度和娱乐性,让原本单调、不舒适的窄巷,变成丰富活泼的公共空间,在城中村内焕发生机(见图6)。

图6 优化后效果图

2.3.4 街巷空间。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石牌村道路错综复杂,街道尺寸狭窄,尤其是街道出入口及交叉路口处存在严重的人车混行问题。石牌村商业功能较为活跃,遇出行高峰期,经常出现交通堵塞的现象。沿建筑外墙设置楼梯,人在楼梯上通行,车子在楼梯下穿行,形成串联的交通体系,以此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同时,从楼梯通往屋顶的公共平台空间,人们可在此交流、休憩(见图6)。

3 结语

城中村是城市高速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记忆,但也制约着城市发展。通过运用空间句法,选取“断头路”、街巷空间、建筑底层空间、广场空间为优化节点代表,畅想在三维空间优化的可能,以解决城中村绿化不足、人车混流、设施简陋等问题,提高城中村内部公共空间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了一处有归属感的城市落脚点,从而为众多城中村的改造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城中村公共空间更新优化策略。

猜你喜欢
城中村视域空间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七出:婚姻视域中王熙凤的形象塑造及其叙事意义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
从一个村到一座城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