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也是“人生大事”

2022-09-07 10:45张宏羽
检察风云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人生大事奉贤区检察官

文/本刊记者 张宏羽

“人生,除死,无大事。”这是电影《人生大事》中的一句台词。从小众行业到中国人的生死观,电影衍生出的各类话题引起社会广泛讨论。诚然,我们终究要面对死亡、思考死亡,但这部影片中折射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值得深思——因为家庭教育,也是“人生大事”。近期,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检察院“未小贤”未检团队的检察官。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检察官将和大家聊聊家庭教育这一话题。

教育结出的“果”

孩子性格的培养,受家长的教养方式影响非常大——这是教育结出的“果”。比如电影中舅妈的“狼式”教育:电影的开场,外婆去世,小文的表哥梳着油头,还在背诵准备比赛,舅妈连声催促,强迫舅舅将年幼的小文丢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从北京回来后,又怒斥表哥花大钱去北京比赛,结果却得了“倒数第一”。表哥只不过是十来岁的孩子,对于奶奶去世、妹妹被驱逐却毫无反应,舅妈的“狼式”教育,在孩子身上结出了对生命和亲情漠然的“果”。

其实,各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正在现实中“上演”。检察官回忆起之前办理的一起案件,其中,罪错未成年人父母奉行的是“甩手式”教育:16岁少年阿石的父母忙于做生意,和阿石长期分开居住,虽然经济上从未苛待过阿石,却疏忽了对他的管教。阿石上初中后,父母就把阿石送进了寄宿制学校,周末经常让他独自一人在家,自己去外地跑业务。

暑假期间,阿石每天在外瞎晃。一天,他逛到一个地下车库时,发现了一辆积满了灰尘的“酷炫”摩托车,出于对摩托车的喜爱和对蒙尘的惋惜,阿石叫了拖车服务,把这辆车占为己有。被害人报警后,阿石被公安机关以盗窃罪立案处理,其所在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劝退了阿石。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承办检察官对阿石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与教育,社工进行跟踪帮教,阿石深刻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赔礼道歉,真诚悔罪,取得被害人谅解,最终检察机关对阿石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承办检察官发现阿石的父母监护不当的问题,制发了督促监护令,并责令其到奉贤区涉未成年人案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接受家庭教育。阿石的父母立即暂停了手边的工作,回到阿石身边,陪着他、帮助他一起面对错误,检察机关在家庭教育指导站组织的几次亲子团康活动,阿石的父母都陪着阿石参加,阿石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经过回访,阿石在父母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白天在某棒球俱乐部做助教,晚上及周末在成人大学继续学业。

检察官表示,父母的“甩手”,会让孩子走上歧途;父母的鼓励,是孩子迷途中的灯塔。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种下“良因”,也会收获“良果”。

让缺失的爱归位

电影中,莫三妹和父亲的斗争持续了三十多年。三妹向父亲控诉:“小时候人家骂我‘吃死人饭’,我跟人家打架,你在楼上看到,转身就走。”

然而,“中国式”父亲真的没有柔情吗?并不是。男主角莫三妹的名字,是有独特深意的,埋藏了老父亲深沉的爱。因为二哥的意外离世,老爷子给老三起名“三妹”,因为“男起女名好养活”。老爷子的心思是不求飞黄腾达有大作为,只求平平安安一生顺遂。他用他的方式爱着莫三妹,手把手教三妹殡葬的技巧,把店传承给他,想要让他真正成才。莫三妹和莫老爷子,是很多父子关系的缩影:隐忍、别扭,既疏离又骨血相融。而三妹偶尔流露的脆弱,则源于童年“缺爱”。

“未小贤”未检团队

涉未成年人案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

走出电影院后,检察官不禁想到了现实中那个“缺爱”的“网瘾少年”:2022年上半年,“未小贤”未检团队接到团队法治副校长反映的线索,一名12岁的少年经常小偷小摸。经过调查,发现孩子的父母离异,父亲经常留宿在外区,不管孩子。12岁的木木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逃学、不写作业,小偷小摸,沉迷网络游戏,甚至用母亲的银行卡充值巨额游戏。

“未小贤”未检团队介入后,发现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爱的缺位,缺乏规则意识和敬畏心。未检团队一方面向父亲制发了《督促监护令》,指出问题,要求其履行父亲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奉贤区“未小贤”涉案特殊未成年人保护救助基金与少年军校合作,将孩子送进“少年特种兵训练营”,开展为期14天的教育矫正。在军营中,教官们就像父亲一样,严肃又温情,孩子的生活变得规律起来——主动写作业、洗衣服、叠被子,不碰游戏,还主动帮助其他训练营的小伙伴……检察官认为,爱一定要大声说出来,要让对方感知、感受。同时,完整的家庭,必然包括温柔和规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如何对待“青春的错误”

电影中,莫三妹的青春,是充满激情和“问题”的,跟人打架从小打到大,惹是生非……但这不影响他最后长成一个有担当的男人。电影里的一个片段让检察官印象深刻,莫三妹和隔壁婚庆店的邻居一直不对付,但在决心好好“养”小文后,带着惹了祸的小文给邻居老板娘鞠躬认错,诚恳道歉。这样的转变,不仅仅是对事业、对小文,更是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变化——充满能量,积极向上。

回到现实中,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青春的错误”呢?检察官表示,电影中莫三妹的经历告诉我们——青春期的叛逆,往往都是能够转变的,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犯过错的他们。

检察官告诉记者,2022年3月2日,奉贤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奉贤区妇联、团区委、区关工委建立了涉未成年人案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旨在加强家庭监护,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切实维护未成年人权益。截至目前,“未小贤”借助家庭教育指导站成功开展了多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在一起案件中,来自偏远小镇的小香,因为父亲教育观念的严重落后且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仅仅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外务工。还未成年的小香,和家里几乎失去联系。小香“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后,很快结交了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在曾有吸毒史的“大哥”的带领下,小香假借“女学生”的身份四处招揽嫖客,甚至引诱他人卖淫……

小香的案件发生后,“未小贤”未检团队依托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对未成年人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一方面,通过制发《训诫书》《督促监护令》等方式督促监护人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开设“贤文化”家长课堂,利用家庭教育指导站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把“见贤思齐”等贤美文化内涵融合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让父母知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死亡的另一面是“生”

在检察官眼中,“人生,除死,无大事”或许有另一种解读——人生重要的是“怎么好好活”,而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要多培养爱好,给他们社会牵绊和情感联结。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充满希望,只有充满希望,才会有努力向前的动力。

“未小贤”未检团队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过程中,发现很多案件都反映出了令人深思的教育问题。在此,提醒各位父母:

第一,始终谨记“父母是保护未成年人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预防犯罪、免受侵害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始终谨记“父母潜移默化的力量”。要做优秀道德、优良家风的传递者,慎言慎行、以身作则,让孩子透过我们这面镜子看到世界的爱和美好;要做勤于学习、努力向上的带头人,要想孩子变得优秀,家长甚至要比孩子更加努力;要做善于聆听、心中有爱的知心人,常常换位思考。

第三,始终谨记“依法带娃”。对于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家长,检察机关将履行监护侵害法律监督职责。检察机关可以依法制发《督促监护令》,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猜你喜欢
人生大事奉贤区检察官
《人生大事》8·5登陆北美
《人生大事》朱一龙
从“阅读”走向“悦读”——上海市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以阅读引领少先队员新成长
我喜欢的一句话
恋爱遭遇不婚族,怎么办?(一)
“检察官让我重获自由”
骆驼之死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上海市奉贤区保滩工程建设的研究
挽救『小男子汉』的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