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远郊区县垃圾分类实施推进情况及其改进研究
——以延庆区为例

2022-09-08 07:02张静怡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北京市垃圾居民

张静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2100)

0 引言

垃圾分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得出有效措施并进行实地实践,带动居民培养出更加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用知识武装头脑,用行动共建美好家园。本次调查以北京市延庆区百泉街道振兴南社区为例,实地调研居民对于《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了解以及落实情况,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研究设计

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1.1.1 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垃圾分类政策的研究起步晚,但理论成果较为丰富。目前,我国垃圾分类政策在不断推进,但存在诸多阻碍。法律是一项政策约束力和执行力的关键,但我国垃圾分类法律不够完善。我国城市存在人口多、生活垃圾体量大的问题,但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垃圾处理的能力和水平。就政府部门而言,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就个人而言,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垃圾分类意愿不强,欠缺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因此,我国学者对垃圾分类政策的产生、演变,政策的目标、主客体和政策工具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现有垃圾分类政策的模糊性和冲突性。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加强监管,利用好命令控制工具,信息提供工具和经济激励工具等政策工具,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等手段来推进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从多层次、多领域对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推进和改进做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但我国学者的大多数研究是基于理论层面的,缺乏实践活动方面的研究。

1.1.2 相关理论

(1)政策执行理论。政策执行具有高模糊-高冲突时,其执行的模式是“象征性执行”,政策是无法真正得到落实的。严格上,通过协议可以使高冲突-高模糊政策变为低冲突-低模糊政策,这就要求执行部门主动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改善宣传方式,增加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使居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及如何正确分类,当大多数居民的认识提高以后,政策的模糊性会降低很多,居民混合投放的习惯和分类投放的冲突就会降低很多,居民就会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2)政策工具理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较大成效,与政策工具的选择密不可分。运用到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命令控制工具,信息提供工具和经济激励工具。对下一阶段北京市垃圾分类的政策工具选择,应继续坚持命令控制手段的核心作用,增强信息提供的针对性,在经济激励上,建议研究由政府与居民共同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

(3)公共事务理论。运行“投、集、运、处”脱节。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市场化的效率高于政府直接包办,但仅靠市场手段无法根本解决全过程分类这一问题,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分类利用”的“全产业链”未建立起来。企业承包的垃圾分类过程并不完整。由于存在“投、集、运、处”脱节,混投、混装、混运、混处,导致中后端分类可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甚至成本高昂。

(4)政策法律前提。我国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欠缺,应制定完善相关立法,发挥法律的指引和规范作用是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必要和有力手段。在垃圾分类治理过程中,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必不可少,而强制性的环境教育制度同样不可或缺。无论在法理还是在逻辑上,后者都是前者的基础。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教育体系,出台系统的环境教育法律,明确违反垃圾分类制度的不利后果,促使垃圾强制分类政策真正落地。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考虑到对于抽样样本的随机性、实施的可行性与各项人力、时间等成本问题,采用了传统的发布问卷方式进行样本数据的收集。通过在线上沟通平台发布问卷(如微信朋友圈等)与线下走访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29份。

(2)实地观察法:在研究开始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的观察工作。由于社区实际垃圾分类情况认知仍未完全清晰,因此在前期多次进行走访调研。

(3)访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实地观察法的不足,因此在实地调查中,对部分居民进行了访谈。

1.3 问卷提纲

见表1。

表1 问卷提纲

2 实践背景与基本情况

2.1 实践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造成和排放的垃圾无论数量还是种类也越来越多,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积极保护“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同时对北京市当前已经基本建立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进行研究,了解北京市远郊地区垃圾分类实施现状,巩固提升北京市远郊地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效果,发挥共青团员及党员干部在垃圾分类实施中的动员、引导、带领作用,以北京市延庆区百泉街道振兴南社区为例,展开关于北京市远郊区县垃圾分类实施推进情况及其改进研究的调查。

2.2 实践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通过线下实践和线上问卷结合的形式开展。

线下实践主要通过和社区青年汇联合举办的“分小萌”及“小巷管家”活动开展同时包括问卷的线下发放。

线上实践主要以问卷的制作和发放为主要内容。此次问卷调查发放历时半个月,线下回收有效问卷24份,线上回收有效问卷10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29份。问卷调查对象以北京市延庆区百泉街道振兴南社区居民和北京远郊地区的居民为主体。此次调查以18~35岁的青年人群为主要调查对象,占比达总人数的68.22%,36~60岁的中年人群也占据一定比例,约为20%,18岁以下人群与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在全部129份问卷中占比约为10%。在这129人中,学历为大学本科的占比最多,达到全部的62.79%,研究生及以上和小学及以下的占比较少,为3.1%和3.88%,学历为初中的人数与学历为大学专科的人数相等,占全部人数的7.75%,剩下约14.7%的受调查人群学历为高中、技校或中专。通过数据可以得知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以年轻人为主,并且绝大部分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具有能够了解并实施垃圾分类的能力的人群。

3 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政策的认知状况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发布标志着北京生活垃圾分类将正式步入法治化、常态化、系统化轨道。一线城市人口密集,由于垃圾产生量庞大,开展垃圾分类需全民携手参与,从每个人做起,每个家庭共同行动起来。

3.1 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政策的认知状况

首先,垃圾分类聚焦的问题就是“怎么分”。与上海等地不同,北京市统一按“四分法”进行分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通过调查数据,在对“您知道北京市垃圾分类分为哪几类吗?”提问中,占比最高的依次为可回收垃圾90.91%、厨余垃圾85.61%、其他垃圾78.03%和有害垃圾74.24%。本问题的目的在于量化居民对北京市垃圾分类的基本认识程度,通过向居民提出思考问题的形式进行对居民垃圾分类知识的基本认知。而对于其他不可燃烧垃圾3.79%、可燃烧垃圾6.06%、生活垃圾24.24%、湿垃圾16.67%、干垃圾18.94%、不可回收垃圾44.7%这些小部分占比,同时也反映出对于分类方法模糊、认识不清、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其次,分类好的垃圾“怎么处理”。关于调查对象平时处理垃圾的方式,通过数据可知,按要求要求正确分类后投进对应垃圾桶的调查对象有超过一半(53.79%),31.89%的调查对象对已知类别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其余垃圾随意处理,而不进行分类,直接打包扔进任意一垃圾桶内有14.39%。这体现出调查对象对处理垃圾有基本的分类动力,然而46.21%的调查对象未能或不完全能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这也意味着我们垃圾分类教育普及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到当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宣传工作,普及生活垃圾分类常识,从而带动周边参与垃圾分类,促进社会良好的环保意识和文明习惯形成,因此,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途径十分重要。据调查数据显示,主要的了解途径有广告的宣传74.24%;网络社交媒体的宣传 68.94%;路边、站牌等张贴的海报、宣传等60.61%;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52.27%;报纸杂志的宣传41.67%;学校课程或相关活动26.52%。此外,仅有2.27%的调查对象从未了解和其他。

3.2 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政策的效果评价

在各个途径推进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请调查对象对其所在的社区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打分,数据显示答卷总分877分,经计算平均得分为6.64分,处于及格线水平。因此可见,北京市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实还有很大征程要走。

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居民垃圾分类意愿不强65.91%、居民缺少正确分类的相关知识57.58%、垃圾后续收集、处理不当45.45%。居民作为垃圾分类的最重要主体,其自觉意识、行为选择、认知理解等都影响着垃圾分类的落实。此外,还存在垃圾桶数量设置不足34.85%、政府宣传力度不够31.06%、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当,引起垃圾投放不便28.03%、其他5.3%等的问题。由此可见,不仅仅是居民,垃圾分类过程中涉及的各个主体,包括政府、社区等有关部门,都应各司其职,承担起其对应的责任。

4 主要发现与政策建议

4.1 对垃圾分类现状的改善

通过调查得知受调查者对于应如何改善垃圾分类现状则持以下建议:有约60%的受调查者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有67.69%的人认为需要建立高效、协同的管理体系,而认为需要完善垃圾分类的配套设施的人最多,达到全部的68.46%,同时有66.92%的受访者表示要建立有效的垃圾分类奖励机制,约46%的人认为要发挥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还有人表示“垃圾车别把分类完的都装一起”“要提高居民自身素质”,这也是对于完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和加大相关部门宣传教育力度的要求。这意味着能强化居民对垃圾分类全流程的了解和认知,细化工作的具体流程和走向,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垃圾分类的现存问题。

4.2 对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推进

在关于“您对推进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有近30位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普及正确的分类知识。同时有近15位受访者认为应该增强居民自身的责任意识,自觉遵守并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人。在全部的受访者中,有19人认为应该“惩罚措施严格”,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监督,无论是社区还是地方。还有近20人表示最重要的是完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垃圾后续收集处理要得当一些”并提出“多设定点垃圾桶,希望有明确标识”“不要流于形式干扰居民生活”“首先简化分类,让老人也能明白是最重要的”使其“更加合理,符合人性”等建设性建议。

立法实施垃圾分类的目的是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使各个社会单位、居民自主自觉分类形成习惯,形成社会文明的新时尚。从居民角度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居民主体责任、帮助居民正确分类、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推动前端分类,促进全链条管理。因为居民作为垃圾的产生者,是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人,进一步引导居民树立主体责任人的意识,这也是在《条例》里做出明确规定的。

同时,相关部门按照全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整体工作部署,助力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做实做细:深入居住小区做好指导帮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完善深化工作机制。聚焦居民家庭源头分类,针对分类习惯尚未完全养成的群体,精细指导、助力物业和社区开展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居民绷紧正确分类投放这根弦不放松。充分依托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监督员建立“多位一体”协同配合机制,健全快速处置流程,营造“城管+社区+物业”三方携手、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综合治理工作。

4.3 总结与建议

根据原有学者的研究,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研究理论基础有三种:规范激励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由此可知,进行垃圾分类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影响和制约。人们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可能会受到心灵层面的伤害,但是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损失。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同样可以得到以上结论,人们认为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效果属于中等水平,而处在中等水平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们主动学习的意愿不高,对国家该方面的情况关注度不高,同时也正因为个人不会受到很大的惩罚,所以并没有将垃圾分类这件事作为自己每日必须做的一件事情列入每日清单中。另一方面是政策落实情况,这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行为学SMART原则可知,可以把延庆区看成由很多社区组成的团队,以此类推。针对社区(其他各部门因地制宜可以效仿、改进)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考虑到垃圾桶的数量在家庭内不会摆放四个,因此居民家中设“两桶一袋”即可,两个垃圾桶分别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纸张、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单独放在一个袋子里。

(2)定期举办垃圾分类科普系列活动,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激发居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例如海报等定期披露正向的、具体的、有指导意义的信息,让大家看到成果。

(4)和周围特定商家合作举行家庭分类垃圾积极性评比排行榜,每月进行一次评比,授予排在榜单前十的家庭“环保卫士”等荣誉称号,从而对身边人起到榜样作用。

(5)连续一个季度均上榜的家庭,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现金奖励或者是一部分积分,而积分则可以在指定地点换取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商品。

(6)鼓励居民作为监督者监督他人是否进行垃圾分类,监督收运环节相关负责人是否将垃圾桶仍进行混收混运,如果违反条例,一经发现立刻举报。举报者可获得对应的奖励。

猜你喜欢
北京市垃圾居民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倒垃圾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