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余件作品,罗中立迄今最全面回顾展在北京举行

2022-09-09 07:40资料图片来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策展人崔灿灿以及前言展厅文字等编辑关月
艺术品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纸本手稿策展

资料、图片来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策展人崔灿灿以及前言、展厅文字等 编辑=关月

罗中立,1947年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1983-1986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美院研修,现工作、生活于重庆。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

策展人,写作者。策划的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近百场,群展包括夜走黑桥、乡村洗剪吹、FUCKOFF II、不在图像中行动、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十夜、万丈高楼平地起,2015-2019过年特别项目系列、策展课、九层塔、新一代的工作方法、小城之春等。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 1965-2022

2022.6.8-7.18

崔灿灿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一和第二空间

1980 年,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惊中国画坛,并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近日,“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是罗中立在北京首次举办的大型回顾展,也是罗中立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回顾,共展出作品200 余件。展览以《父亲》手稿为起点,讨论了罗中立50 多年的艺术历程中,往复循环的主题和艺术思潮,重思个人的进退,重返那段由《父亲》开启的“重返人性”的起点。

父亲与岁月

《父亲》是展览的起点,也是整场展览围绕的中心。1978 年,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写实主义的教条,美术界涌现出两种现象。一种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重启形式主义,艺术与民主进程的对话,掀起新壁画运动等。另一类是对现实主义的校正,从漫长的西方写实主义中汲取营养,例如伤痕美术、生活流和乡土现实主义等,《父亲》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

——罗中立

本页 上图:罗中立《父亲》215×150 cm 1980 年中国美术馆藏

1980 年代是一个“人性”重启的年代,《父亲》的出现标志着一场艺术和社会变革的巨大震荡。这个广为人知的标志性作品,也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工作的开端:在视觉上,它第一次以“伟人像”的巨大尺幅、纪念碑式的方式、“超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位普通农民的面孔。在精神上,长达几十年的集体主义叙事转向对个人境遇的描述。《父亲》 对个人苦难的倾诉,触及了那个时期人们心灵上的伤痛,成为被“红光亮”和“高大全”所遮蔽的,数千年来亿万中国人所经历的苦难沧桑。

左下:《父亲》系列手稿纸本素描 20.5×29 cm 1979 年

中下:《父亲》系列手稿纸本素描 43.5×30 cm 1979 年

右下:《父亲》系列手稿最终定稿 纸本素描 68.5×43.5cm 1980 年

本页 上图:罗中立《岁月》布面油画 200×180 cm 1995 年

《父亲》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这个单元亦是一次研究的重返,通过对《父亲》和《岁月》系列手稿的集中展出,从里程碑般的历史时刻重返画室中创作的时光,再现艺术家漫长的打磨、反复的徘徊与确定。展览中的素描与彩绘手稿揭秘了这幅“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的创作过程:画家曾描绘老农辛勤劳作、休息时喝水的场景,并写下“粒粒皆辛苦”的感悟;画中人物手中的水壶,经过推敲后修改为粗瓷碗。

和《父亲》的明星效应相比,同年完成的《岁月》更能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创作本身,引向抽丝剥茧的过程,最终如何在艺术语言中创造历史。

《父亲》的草稿有两个原型,一个是除夕前夜,罗中立在重庆沙坪坝的公厕旁见到的一位“守粪的农民”;一个是他在60 年代去大巴山下乡时,寄住的房主邓开选。两个农民的形象奠定了《父亲》最初的样貌。几年后,罗中立这样回忆到,“守粪老人‘古铜色的皮肤,轮廓分明的线条,精壮的气势’和大巴山人(邓开选)的坚毅形象——对劳动的忠诚,对生活的执着,仿佛是那个变革的时代中最动人的写照。”新的故事,总激发着新的艺术形式。在之后的手稿中,罗中立决定放大人物的头像,随之“戏剧化”和“文学化”的场景被缩减,写实主义的肖像替代了现实主义情节。

在下一张手稿的方框中,罗中立进一步确定了从侧面肖像到正面肖像的构图。借鉴克罗斯照相写实主义的风格,“彝族老人”脸上的皱纹成为这张时代面孔中的细节。最终在不同色调的冷暖对比中,《父亲》 的形象全面确定,像是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成为1980 年代的永恒。

十个单元完美展现艺术家40 年创作历程

如果说《父亲》是上世纪80 年代罗中立的代名词,那么“巴山系列”则是90 年代罗中立最为重要的关键词。1966 年,罗中立离开故乡,第一次来到大巴山,住进了农民邓开选的家。两年后,罗中立从川美附中毕业,欣然去了位于大巴山的四川达县钢铁厂,开始了十年的巴山生活,后来也创作了许多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在展览中展出的《砍柴》《推磨》等作品中,罗中立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巴山人健美的身形、炽热的精神气质。

左下:《父亲》系列手稿纸本素描 22×30 cm 1979 年

右下:《父亲》系列手稿纸本素描 26.5×38.5 cm 1978 年

本页左上:罗中立《重读美术史-西方部分》布面油画 150×130cm 2007 年

右上:罗中立《自行车系列》布面油画 130×150cm 1996 年

以“重返起点”为线索,到“个人的进与退”、“几则故事”、“旅人日记”呈现更细微和轻便的纸本作品如何塑造了罗中立变革性的艺术语言。

下图:罗中立《砍柴》布面油画 150×130cm 1999 年

“劳动”系列开宗明义地指出罗中立对于巴山的现实立场和人文关怀,对于朴实的农民和辛勤劳动的歌颂。“夜灯”又将主题引向大巴山的精神和信仰世界。“爱情”单元是罗中立“重返人性”的题眼,对原始欲望的坦然宣告。“乡村旧事”以消逝的光感、对旧题材的反复描述,重现了巴山正在消失的传统。下一个单元中早期连环画和近期组图的对比,从文学故事转向语法的分析。最后,“与美术史对话”呈现了罗中立对现实和题材的超越,对个人和历史的回溯。

——节选自策展人崔灿灿文章《重返起点》

策展人崔灿灿以罗中立长达50 多年的绘画历史,展现艺术家不同时期不同系列作品间的变化,以便让观众看到艺术和历史语境的变迁。正像他所说的,“重返起点”既是对罗中立个人创作的倒叙,又将艺术重新返还回产生和激荡它的历史之中,试图寻找出个人和历史、艺术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这段巡回的历史,罗中立艺术50 多年间的进与退,成为展览“重返起点”的理由。

猜你喜欢
纸本手稿策展
大家手稿
作家手稿
张睿作品
作家手稿
《岩高千尺虎》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张顺琦作品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