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2022-09-15 10:00段建华戴亚鹏徐田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5期
关键词:窑炉陶器器物

段建华 戴亚鹏 徐田华

(1.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 景德镇 333000;2.景德镇市图书馆,江西 景德镇 333000)

0 引言

陶器的出现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0000多年以前,人类就根据现实的需求通过将土放在火上烤的方式制作成了陶器。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将一种物质通过外界因素改变其形式结构形成另一种物质,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大的跨越。陶器出现之后,人类不断进行改进,不仅促进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更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现代很多陶瓷艺术家和美术家对古代陶器的造型、色彩、用料以及温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窑炉的形成和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制陶艺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窑炉的改进带动了制陶的发展,而制陶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窑炉结构的创新。从原始社会的陶器到后来的瓷器,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改进,制瓷业也在渐渐发展和成熟,人类通过不同原料的选取、窑炉结构的改进以及烧制时温度的调节,不断改进瓷器制作技术。窑炉的发展进步在向世人展示古人艺术成就的同时,更体现出了古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不断实践和创新,丰富了我国陶瓷业的时代特色,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1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分类

1.1 直焰式

平地堆烧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烧制方式。选择一块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堆积柴火,将需要进行烧制的器物放在柴堆之上,再寻找一些能够帮助燃烧的材料均匀覆盖在器物上,通过从下方点燃柴火的方式直接进行烧制。在进行陶器制作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陶器的配方问题,更需要考虑天气的干湿程度以及燃料的选取。这种简单的制作方式以及条件的不足导致陶器不论在质量上还是形式上都比较粗糙。

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古人逐渐认识到平地堆烧的方式不利于温度的集中,于是他们学会了利用土坑聚集温度,坑烧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固定火膛的作用。古人在平地上挖一个坑,将柴火放在坑中,将器物放在柴火和燃料中间进行烧制,这样火焰就聚集在一定范围内了,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已经学会利用外物对火进行控制了。这种烧制形式不仅能固定器物的位置,更有利于热量聚集,减少燃料的使用。

人类经过平地堆烧和坑烧的实践之后,发现将泥涂抹在柴火的外面能更好地将火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方式比坑烧更好地提升了烧制的温度,中间温度可达900摄氏度。一次性薄壳窑更有利于烧制更大的陶器,窑炉里面的火焰熄灭之后,陶器已经基本完成,将外围的薄壳敲碎便可拿到里面的器物。一次性薄壳窑虽然比之前的窑炉技术先进,但是产量比较低,同时制作程序比较烦琐,而且利用程度不高,不适合长期发展使用。

1.2 升焰式

同穴式升焰窑其实就是将一次性薄壳窑转移到地下,通常是在平地挖个坑或者建立在断崖之处。和传统的坑烧和薄壳式窑炉不同的是,同穴式升焰窑需要在旁边修建一个火道烧火,它的火膛相对于薄壳式窑炉厚很多,这样更有利于热量的存储,大大提高了烧制温度。但是它也存在不足之处,燃料和器物的混合容易受到窑炉的制约,所以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

相对于之前的过渡式的窑炉,竖穴式升焰窑已经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窑炉样式,它在同穴式升焰窑的基础上在柴火和陶器之间建立镂空的隔板,可以通过火道不断添柴火帮助燃烧,而上面的通风口又有氧气不断输入,更加提高了窑炉的温度,还为陶器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提高了陶器的质量。但是隔板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因为它的承受力度比较小,所以规模比较小,每次烧制的器物数量较少,效率不高,制陶时使用的燃料也比较多,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横穴式升焰窑取消了中间的隔板,燃烧室和窑室处于平行的状态。虽然处于平行的状态,但是它们是分开的,燃烧室靠近火道的那边,这样燃烧的时候可以使更多的热量流向窑炉内部,有利于窑炉内部保持持久高温。但是,它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因为排烟筒的位置处于整个窑炉的上方,而火焰是从旁边进入的,这样就导致火焰产生的热量不均匀,前面受热充足,后面受热不足,陶器不能烧透。

升焰窑的出现是我国窑炉技术上一个重要突破,不仅使窑炉实现了结构的改变,更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窑炉的温度,使窑炉满足了制作瓷器的条件,这也是从陶器到瓷器制作发展的重要转变。

1.3 倒焰式

倒焰式窑的特点就是将窑炉顶部的排烟口封住,从旁边排烟,火焰从旁边进来将温度全部都集中在火膛中,火焰从对面侧方的通风口直接流出,这种窑炉解决了窑炉温差的问题,让所有的器物都可以均匀受热。但是这种情况也导致温度不能聚集在一起,热量在火膛内存留,虽然温度达到较高的要求,但是需要较多的燃料才能将所有的器物烧好。

图1 全倒焰窑炉

全倒焰式窑在半倒焰式窑的基础上更多地让温度集中在火膛内,为了保证火膛内的温度能更长时间地存留,将通风口设置在火膛侧方位的底部,燃烧后的气流从下方反通上去,这样更大程度地将温度控制在火膛内部,保证了窑炉内部的温度均匀。除此之外,还在火腔内增设栏杆以增加氧气和火焰的接触面积,增强燃料的燃烧程度,将热量更大程度地传送到火膛中。在全倒焰式窑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对窑炉的结构进行有效改善,不断改进窑炉内部的形式,在保证温度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产量,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发展。

2 三大科技突破

2.1 原料的选择和精制

陶器的出现就是人类在偶然间发现黏土经过烧制会形成器物,所以在陶器刚出现的原始时期,人类选用的原料就是他们居住地周边的泥土。因为人类居住地需要靠近水源,所以他们选用的泥土中会带有水流中的沙砾等物质,在进行制作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关的经验,往往不会进行筛选就直接烧制,导致生产的陶器中会带有各种各样沙砾,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人类制作的陶器是粗糙的沙质陶。随着人类对陶器认识的不断加深,他们逐渐发现河流中的泥土烧制之后形成的陶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求,经过实践他们发现泥土要比沙土的黏性更好,更适合制作陶器。满足生活的需求之后,人类对陶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用还要美观,渐渐地就出现了不同形式外观的陶器。

外观形式的改变也影响了人类在原料选取方面的变化,在认识到土质的不同会影响制陶效果之后,人类对土质就有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也就出现了原始瓷和青釉瓷等不同形式的瓷器。在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对原料和温度等方面的改进,不断提高制作质量。

2.2 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

窑炉的发展和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窑炉结构的改变提高了陶瓷制作的条件,进一步提高了陶瓷质量,而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也对窑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窑炉发展的过程中一共出现过两次重要的突破。窑炉的内部温度达1000摄氏度左右才能满足陶器的制作条件,窑炉结构的改变使炉内的温度最高达1200摄氏度,这也就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的首次突破。隋唐时期,根据当时制作的需要,人们又进一步改善了窑炉的内部结构,将温度再次提升,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的再次突破。随着窑炉结构的不断改进,窑炉内部的温度一次次提升,陶瓷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进。隋唐时期,我国北方逐渐出现了大型的燃烧室和各种各样的带有烟筒的小型窑炉,这种窑炉的出现再次带动窑炉结构的突破。

2.3 釉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资料记载,瓷釉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中,商代出现的高温玻璃釉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釉型瓷器,由此也能得出,瓷器的出现比商代要早。我国最早开始制作瓷器的地方是南方,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将瓷釉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为商前时期的孕育阶段,包括陶器上陶衣和泥,釉的出现;第二阶段为商周时期釉的形成阶段,包括从硬纹硬陶分离而来的原始瓷釉;第三阶段为汉到五代釉的成熟阶段,包括南方越窑的青釉和北方邢、巩、定等窑的白釉,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第四阶段为宋到清代釉的提高阶段,出现了名满天下的宋代五大名窑,为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釉的不同发展时期可以看出我国瓷器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瓷器内涵的同时推动了瓷器产业和窑炉技术的发展。

3 古代窑炉对陶瓷的演变影响

3.1 从无到有的发展

在远古时代,人类通常使用树叶或者木板来作为容器存放食物等物品。原始人类偶然发现,在森林大火熄灭之后有些黏土会变硬成为不同于泥土的物件,而且使用这种物件来存放食物和水不会渗漏。原始人类在经历了无数次的主动、被动的实践尝试之后,开始慢慢地掌握了从黏土塑型到高温成型的生产过程。就这样,陶器开始大量出现在人类社会活动之中,而人类文明也由此进入了新时代。

新智人从之前的平地堆烧的实践中渐渐学会控制火焰,发明了不同形式的窑炉,从而理解了如何将陶器烧制的温度渐渐提高,以有利于让器物在烧制的过程中受热均匀,从而产生更好的烧制效果。新智人正是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之中,不断将每种形式的窑炉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改善,逐渐提高了陶器烧制的技术水平。当无窑炉烧制的状态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新智人根据经验开始进行简单的窑炉式烧制,出现了从之前的无窑炉到有窑炉的过程。不同于原始的平地堆烧,横穴式升焰窑和竖穴式升焰窑的出现反映了人类对火焰温度控制的智慧,通过有效改善窑炉内的温度和器物的受热均匀的问题,逐渐稳定形成了我国古代陶窑炉的基本形式。但是因为此时人类对火焰的控制还不是很熟悉,所以窑炉的整体温度仍然比较低,陶器的烧制还不是很成熟,更多的是以红陶和褐陶的烧制产品为主。

3.2 窑炉结构的第一次突破与原始瓷器诞生

在已经拥有了具体窑炉的理论实践基础之后,人类开始对于窑炉内部的温度更加重视。为了让窑炉内燃烧温度达到更高的水平,人类开始尝试对窑炉的内部结构进行改善。经过不断地试错性的生产实践后,人类开始学会了使用带有烟筒的窑炉烧制器物,得益于烧制温度的大幅度提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学会了瓷器的烧制技术。从陶器到瓷器的一小步,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步。带有烟筒的窑炉具有更大的抽力,这种类型的窑炉有利于将窑炉的温度提高到适宜烧制的温度,这也是在有窑炉之后第一次实现了结构上的重要飞跃。随后,人类制作陶瓷的技术手段不断进步,对于窑炉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窑炉中温度和结构的要求,这推动了烟筒窑炉的发展,也全面带动了从陶器发展到瓷器的变化。

3.3 元代以后窑炉与瓷器繁荣发展

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窑炉的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陶瓷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升,人类通过代代相传的陶瓷窑炉烧制经验积累,让陶瓷产业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元代,人们已经在龙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葫芦窑,这种窑炉也是景德镇民窑中大量使用的窑炉。宋应星《天工开物》:“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从这就能看出在元代的时候,这种窑炉就已经能满足烧制的温度要求和受热均匀的要求。葫芦窑的出现,不仅带动了元代制瓷技术的发展,更推动了明、清两代制瓷行业的繁荣发展。瓷器在造型上不仅添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装饰,更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将科学技术和工艺技术相互结合的同时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结合。在元代之后的瓷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意义的精美瓷器,向大家展示了当时的制作工艺水平和人类的智慧。

4 结束语

中国陶瓷业的发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实践经验不断发展而来的,通过对窑炉的不断改进逐渐提高陶瓷技术的发展。最原始的陶器是人类根据生活所需制作出来的,这种土与火的结合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要求,更展示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思想理念。窑炉作为陶瓷制作的基础条件,它的发展状态影响了陶瓷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人民生活习惯和科学技术发展。本文对窑炉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的整体趋势进行分析,了解窑炉在不同时期的改进,人类通过窑炉结构的不断突破,实现陶瓷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陶瓷业繁荣发展。在探索陶瓷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当时人民的智慧,也对我们发展现代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窑炉陶器器物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修复方法分析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身如器物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行业首条“负离子生态石”宽体窑在恩平点火
科达承建561 m最长抛釉砖窑炉顺利投产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