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进展与趋势(2000—2021)*
——基于CiteSpaceⅤ的可视化分析

2022-09-19 07:38何继新孟依浩郑沛琪
灾害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韧性文献研究

何继新,孟依浩,郑沛琪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38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城市治理中更为凸显,诸如疫情、火灾、飓风、内涝等城市风险和安全问题不断涌现,给城市治理带来巨大挑战。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复合型灾害冲击,传统被动式减灾策略难以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韧性治理能力提升已成为全球城市治理领域研究者的共识[1]。韧性城市不仅体现为城市系统经历灾害后对初始状态的恢复,还体现为城市系统回应压力和限制条件时激发的适应和改变能力[2]。在国内,韧性城市建设已纳入北京、上海等多地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且明确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首次将韧性理念引入城市规划和防灾领域,掀起了韧性城市研究浪潮。现阶段,我国学者主要从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系统、城乡规划和地下空间利用等领域基于韧性城市视角进行初步探索研究。例如,张儒峰等[3]对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的韧性评估方法、复核恢复策略和韧性提升措施进行综述,为后续综合能源韧性评估和策略提升研究提供了参考;李亚等[4]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研究的框架与定量评估方法,并对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刘洁等[5]分析了国内外交通运输系统韧性定量评估方法,并从不同视角关注学者韧性提升措施;师满江等[6]梳理了国际上主流的韧性城市、韧性社区测度方法及指标体系,并结合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总结提出了韧性理论指导城乡规划实践的具体措施。邹昕争等[7]通过回顾地下空间利用提升城市韧性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提供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对城市的韧性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大都以文献资料的定性分析研究作为支撑,很难保证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鉴于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V软件的可视性、客观性、直观性和科学性特点[8],通过关键词共现、合作网络关系共现等方法,对我国韧性城市治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辨析城市韧性治理领域的研究布局和研究脉络,探寻城市韧性治理的特征及研究趋势,以期为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分析样本来源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保证样本来源质量,仅选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期)》(以下简称为“中文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以下简称“CSSCI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此外,为确保文献筛选的准确性、全面性和代表性,在数据检索时,主要选取“韧性城市”“城市韧性”“韧性治理”“韧性风险”共4个关键词进行主题式检索,并考虑风险治理和应急治理早在我国21世纪初期已经开展研究的现实条件,检索时间设置为2000—2021年共22 年。通过上述检索和文献数据选择,在CNKI数据库中共检索到403篇文献,此外按照研究主题相关性、文献内容体现形式和学术原创性标准要求进行文献筛选剔除处理。首先,通过文献题目浏览,将会议新闻报道和评论类文献剔除;其次,阅读文献摘要与内容,将非城市韧性治理领域的文献剔除。最终,得到243篇中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的核心学术类研究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采用内容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借助CiteSpaceV软件对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的作者、关键词、发文机构的“文献图谱”可视化展示,揭示城市韧性治理相关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本研究主要运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和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是通过聚类视角以及关键词的突现性视角分析关键词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韧性城市治理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前沿。合作网络分析主要通过聚类视角研究城市韧性治理研究者的合作特征。

2 研究概况

(1)学术成长性。通过分析发现,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文献在数量上整体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图1),理论研究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00—2012年)。在这一阶段,13 年间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没有发表相关城市韧性治理主题的论文,且鲜见在普通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这说明此时段内我国学术界对城市韧性治理的关注度较低。第二阶段:缓慢上升期(2013—2017年)。在这5年,关于韧性城市治理的文献数量逐渐增加,共发表文章42篇,年均发表8.4篇论文,2016—2017年出现较大增长,增幅达到11篇,反映了城市安全风险治理政策及时政日益受到社会和学界关注,开始出现研究热度。第三阶段:快速上升期(2018—2021年)。这4年共计有文献201篇,占总文献总数量的82.7%,平均每年发表50篇论文,研究热度和发表论文数量持续攀升,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总数量和年均数量均明显增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与近年来我国城市安全形势压力和加速提升城市风险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有紧密关联,尤其国家提出韧性城市建设目标,学界对城市韧性治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关注度急速上升。

图1 中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文献数量

(2)学术刊发性。从学术论文刊发期刊种类分布来看,关于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的243篇文献共刊发在104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发文量2.3篇。从刊发的论文数量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3篇,占比9.5%)、《规划师》(18篇,占比7.4%)、《国际城市规划》(12篇,占比4.9%)和《城市规划》(10篇,占比4.1%)是发文量排名前4的期刊。但由于《国际城市规划》是双月刊,《城市发展研究》和《城市规划》是月刊,《规划师》是半月刊,《国际城市规划》刊发城市韧性治理文章的实际热度可能更高。此外,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期刊种类共17种(图2),共刊发文章128篇,占文章总数量的52.67%。由此可见,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相关的论文刊发的期刊相对较为集中。从文献的学术专题分类来看,依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分类标准,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涉及“建筑科学与工程”“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社会学与统计学”“气象学”“管理学”“电力工业”“公安”“公路与水路运输”等不同的学术专题。其中,“建筑科学与工程”(101篇,占比41.6%),“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61篇,占比25.1%),“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40篇,占比16.5%)三个专题发文量最多,其它学术专题的文献刊发数量相对较少。

图2 发表4篇及以上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2000—2021年)

(3)学术职业性。学术职业性是评判学科建设和研究发展潜力的重要参考标准。在城市韧性治理研究中,以发表论文第一作者的职称、学历等为研究对象,探究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的学术职业性水平。其中6个未注明职称的作者,将其剔除后共获得237个数据,作者职称占比情况为:正高级职称93人,占比39.2%;副高级职称46人,占比19.4%;中级职称31人,占比13.1%,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在读共66人,占比27.8%,本科生1人。可见,具有高级职称的学者发文量最大,作为科研潜力期和上升期的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发文量也相对较多,这反映了城市韧性治理领域已经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也吸引了更多中青年学者关注该领域问题研究,进而延展这一领域研究广袤的发展空间和促进该领域研究纵深及交叉发展。

(4)学术分布性。研究类型一般可以划分为基础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和综合型研究[9]。基础型研究是为了探索事物的普遍本质及规律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应用型研究则以基础研究所获得的原理为依据,针对具体的应用目标,深入考察事物的特殊规律,从而提供更为实际具体的应用方法和对策建议。基础型研究确立应用研究的方向,应用型研究以创造新技术、新方法为目标[10],二者研究目标和目的不同。综合型研究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既包含理论研究也包含实际应用[11],往往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建构相关理论,并为理论的证实或更正寻求现实依据。

表1 中国城市韧性治理文献研究类型(2000—2021年)

在243篇中国城市韧性治理文献中,三类研究文献数量(占比)分别是基础型研究36篇(14.8%)、应用型研究179篇(73.7%)和综合型研究28篇(11.5%)。通过发文数量的对比分析发现,应用型研究发文数量最多,在三类研究类型中占据明显主体地位,这与城市韧性治理实践问题导向型特点密不可分,需要从问题解决和实践操作性角度迫切解决城市安全风险和灾害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从韧性治理的新视域和新路径审视和研究解决城市安全风险问题。另外,从时间纵贯过程来看,将文献类型按照上述三个阶段划分(表1),随着时间推移,应用型研究所占比例始终最高,基础型研究和综合型研究所占比例则略有下降。这说明该领域研究往往与所处的城市发展阶段,以及所面对的新形势和政策发展目标方向有较大的联系。现阶段,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的相关研究更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问题日趋复杂以及研究的深入和学科分类的精细化,更多实践问题解决需要从机理和内在本质上进行深度认识,理论研究所占比例也将会逐渐增加,理论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会占为主流态势,而综合型研究会持续逐渐减少。

3 研究主题

(1)关键词及其节点阈值设置。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涵盖了较为丰富的主题,为了更直观地刻画城市韧性治理文献的特征,更准确地把控现阶段研究进展。本研究运用CiteSpaceV软件对筛选出的243篇学术论文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合作网络分析,较为直观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保证CiteSpaceV软件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示可视化知识图谱,本研究选取最小生成树和修剪切片网算法,选择2000—2021年共22年时间区间,时间切片间隔设置为1年。节点阈值分别选择软件默认的Top 50 per slice和Top 10.0% per slice,节点出现频次、节点共现频次和余弦系数阈值分别为:2、2、20;4、3、20;1、1、20。最终,形成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3),经过Pathfinder算法处理后节点连接线750条,网络节点370个。

图3 城市韧性治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2)研究合作网络特征。从作者发文机构的合作网络图(图4)可以看出,国内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机构合作网络整体上较为分散,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和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是最为活跃机构。图中共有300个节点,节点间连线数355条,网络密度为0.007 9,韧性治理研究合作网络总体较为分散且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其中,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合作较为紧密;大学及科研院所机构合作研究较为匮乏,如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从发文量来看,南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发文量最多,共计发文11篇。之后依次是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8篇)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7篇)发文量最多。此外,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篇)、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篇)和重庆大学建筑规划学院(4篇),也在城市韧性治理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相对靠前。

图4 城市韧性治理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

图5 城市韧性治理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

从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可以看出,虽然国内从事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的学者数量较多,但高产作者不多,且作者间合作较少,合作网络总体上较为分散(图5)。整体来说,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共488个节点,节点间640条连线,网络中心密度仅为0.005 4,大部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发文量较少。发文量最多的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翟国方(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文4篇,第二作者发文3篇,且集中在2016年前后)。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明斗是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人,共发表5篇,主要集中在2018年以后。张明斗和冯晓青合作研究较为密切,共合作发文3篇。

(3)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在城市韧性治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热点分布概况。具体而言,知识图谱中关键词是由圆形节点所表示,节点和文字的大小代表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共现关系,粗细表示共现强度,关键词之间连线的颜色表示第一次共现的时间,连线颜色深浅的改变代表出现时间的变化[12]。经过分析发现,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图3),“韧性城市”出现的频次最多,共88次,其余频次在30次以上的关键词有“城市韧性”(56次)“韧性”(33次),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的关键词频次如表2所示。从关键词之间的连接情况来看,出现频次在30次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均与其它关键词联系紧密,是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的主线。此外,部分关键词之间构成该领域研究分支,例如,“公共危机事件”“公共部门”“风险治理”“刚性治理”和“韧性治理”构成的城市韧性治理和公共危机事件关系研究。

表2 中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文献关键词频次

关键词的中心度(Centrality)是节点在整个网络中媒介能力的体现,中心度越强则表示关键词占据节点位置越多,控制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强。通过CiteSpaceV软件分析发现,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是“韧性城市”和“城市韧性”,分别为1.05和0.65。其余中心度排名前十位的关键词,依次为“韧性”“韧性治理”“海绵城市”“风险治理”“社区韧性”“城市系统”“时空演化”和“韧性评估”(表3)。

表3 中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文献关键词中心度

从关键词知识图谱中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来看,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韧性城市”“城市韧性”“韧性”“城市发展”“韧性社区”“空间规划”“气候变化”“风险治理”“智慧城市”和“韧性治理”等方面。首先,“韧性城市”“城市韧性”“韧性”等含义相近、概念交叉,但侧重点和涵盖面迥异。现阶段研究中,该类关键词的混合使用说明标准的术语体系尚未建立;其次,“韧性社区”“应急治理”“韧性治理”等关键词较高频次使用,一方面说明学者们给予城市韧性治理研究较高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社区韧性治理对于实现城市韧性治理的重要作用。最后,“气候变化”“风险治理”“智慧城市”和“空间规划”等关键词的高频次使用,说明现阶段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更加关注以规划阶段为起始的城市韧性治理全生命周期体制机制建构,以及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等技术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韧性治理研究多元化发展。

(4)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属于多变量统计分析范畴,主要依据数据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分类[13]。通过对关键词聚类分析,能够清晰反映关键词之前的聚类程度,更好地反映现阶段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的特点。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的热点主要包含:韧性治理对象、韧性治理体系和韧性治理路径三个方面(图6),关键词共现网络前10个聚类如表4所示。图7为中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热点图。

图6 城市韧性治理关键词共现网络自动聚类标签视图

表4 关键词共现网络10个聚类

研究热点一:韧性治理对象——城市风险。关键词体现为:“多灾种”“气候变化”“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雨洪灾害”“应急治理”等。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有的学者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的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严重威胁城市安全,提出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增强城市韧性治理能力[14];有的学者提出随着城市人员和财富高度集聚,城市地震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应去除脆弱性,着力从震前规划、监测、预警到震后恢复、重建,不断提升城市抗震韧性水平[15]。也有学者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对城市正常运营的影响,并基于扰沌理论构建城市韧性提升的“多层级联动”框架[16];有的学者针对社区防疫工作中的表现,剖析社区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暴露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17]。此外,还有学者针对社区冲突风险及突发扰动风险,分析了城市社区物理环境、社区管控系统、社会生态体系脆化,并在趋优循环原理、风险调控原理等引导下,实现“社区-生态”安全系统的适应性循环发展模态,提升社区韧性治理能力[18]。

研究热点二:韧性治理体系——评估体系构建为中心。关键词包括:“安全韧性评价”“城市韧性”“治理体系”“安全韧性”等。部分学者基于城市韧性评估体系展开深入研究,探究现阶段城市韧性治理水平,为提升城市韧性治理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治理路径。例如,李正兆等[19]学者研究制定一套用于评估城市应对内涝灾害的综合指标体系,并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建构应对内涝灾害的韧性评估模型。李亚等[20]学者以韧性基线模型为研究基础,从经济、社会、环境、社区、基础设施及组织韧性6个方面构建我国城市灾害韧性评价体系。刘彦平[21]在系统梳理韧性评估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韧性发展指数,并对我国288个城市展开实证研究。赵鹏霞等[22]学者基于“韧性社区”理念,提出韧性社区评估框架。

研究热点三:韧性治理路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其关键词体现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系统”等。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我国城市所面临综合性灾害水平加剧,亟需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有效预警及解决城市风险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杨帆等[23]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洪涝灾害治理存在全局观念弱、信息化技术应用浅、灾害治理碎片化、制度建设欠缺、评估标准不统一等弊病,急需实现政府部门洪涝治理的智慧化转型,完善智慧化管理制度;王世福[24]等学者聚焦疫情防控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暴露出的应急空间无序、治理水平偏弱等问题,提出优化城市规划设计与干预手段,强化城市治理过程中的技术韧性和制度韧性进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韧性水平;张明斗等[25]学者提出培育韧性城市规划理念、发挥典型城市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部门协同管理,建立灵活决策机制、完善灾害监测系统,推进减灾技术研发、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途径推进城市可持续化发展。

4 结论与展望

2000—2021年,我国城市韧性治理领域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无论是从研究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长足提升。但是,现阶段城市韧性治理领域的研究在以下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1)研究团队之间合作程度不够。通过文献梳理和图谱分析发现,城市韧性治理领域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间研究主题迥异、合作较少,呈现出碎片化和割裂化状态。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涵盖内容丰富,学科交叉性和可拓展性强,研究学者间不应仅拘泥于自己团队和学术圈,应加强学术交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增进学科融合、强化创新性研究成果产出。其次,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深度尚浅。现有的城市韧性治理研究,从多学科、多情景展开,研究范围涵盖城市治理过程中的空间规划、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内容,较为庞杂。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来看,“城市系统”“巨灾保险”“韧性城市规划理念”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浅尝辄止,尚未形成科学的研究范式,缺乏科学、规范的理论和方法支撑,研究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不足,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

(2)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系统性不足。现有城市韧性治理研究内容集聚于城市韧性承载力评估、韧性治理策略和韧性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等方面,缺乏宏观层面对城市韧性治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不同研究主题之间跨学科间融合也较为欠缺。此外不同学科背景下,城市韧性治理的分析视角和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如:安全工程、生态学等学科侧重于从减少灾害给予城市带来的损失着手;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则更注重通过设计、规划、管理等途径对于城市韧性治理能力的提升,进而致使目前仍未构建学界公认的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框架。城市韧性治理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未来,应做好学科规划布局,组建跨学科城市韧性治理科研团队,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26]。此外,重点关注城市韧性作用机制,以及城市韧性治理能力的动态评估机制。

(3)城市韧性治理的定量化研究匮乏。研究方法是否科学适用是衡量相关学科研究成熟度的重要途径[27]。现阶段,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研究多以宏观对策和理论研究为主,结论多以浅层次、普适性为主,且为数不多的城市韧性治理能力研究大多基于静态评价展开,对于城市韧性的动态过程、作用机制研究匮乏,缺少足够的数据和案例支撑。由此,在今后韧性治理相关研究过程中,既应在明晰学科边界基础上,引入适用性研究方法,加强理论建构的同时注重量化方法的运用[28],提升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靠性,也应该积极探寻城市韧性治理研究的变化趋势,以实证研究为基础逐步加强城市韧性治理相关应用模式的新探索。

猜你喜欢
韧性文献研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