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及满意度分析
——以管理学课程为例

2022-09-20 04:10黄正军
对外经贸 2022年9期
关键词:解构学习态度混合

范 晓 黄正军 饶 静

(1.重庆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2160;2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0700)

一、问题提出

培育时代新人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时代新人”不仅体现在技术、知识等方面与时俱进,还体现在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诸方面。目前高校的课程形式多忽视了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升级。新时代的大学生喜欢新事物,信息化教学接受度高,学习行为碎片化。要求高校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因此,探索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改革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科技赋能教育的时代选择。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以德能兼修为统领,以管理学课程为载体,探索“翻转、解构、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以实证研究的方式,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以期为混合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翻转、解构、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

(一)“翻转”教学环节

翻转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开展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教学活动。课前,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软件,将相关预习资料(阅读材料、自主学习任务单等)进行线上推送,学生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在线微课学习,并完成相关测试。教师通过结合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在课中有针对性开展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活动设计。课后,教师精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材料,利用在线平台推送给学生进行课下阅读或布置综合实训项目,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实训项目,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学生通过反思、问题回顾等方式对课程进行总结,与同学相互评价、相互指导,共同完成任务或报告。

(二)“解构”教学环节

解构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课前所暴露的相关学习问题,及时形成解决方案,对需要学生掌握、运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解构、重组,通过课堂教学多层次、多方位给予引导,同时将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课堂解构环节,将显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教育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统一,形成协同效应。

解构部分由三个环节组成。环节一:剖析关键概念。在现实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学生对很多知识的原理和方法不能灵活运用,最直接原因是对“关键概念”理解不透。因此,解构环节的第一步是整理出各章节内容的“关键概念”,邀请行业内资深企管人员或相关专业人士结合企业实例对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环节二:结合学生在课前自学中暴露出的问题,教师对存在相似问题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分组。针对各组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点的解构、重组,在课中实现“精准导学”。同时,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创建个性化“问题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内化迁移知识,并且如盐化水般引导学生感悟理论,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互动”教学环节

“互动”环节以多维度形式贯穿教学实践全过程:课前,学生自学环节中相互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提问答疑;课中,行业专家、资深企管人员、教师、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交流;课后,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作业时的交流学习等。在互动教学环节中,有效联手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三个方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例如在“主战场”中,围绕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迭代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主渠道”中,结合行业热点话题、现象,“主力军”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家国情怀。

图1 课程思政背景下基于“翻转、解构、互动”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基于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的管理学课程满意度分析

为了解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效果,在开课网络平台随机选择200 名学生发放问卷,主要针对课程质量感知、学习主动性、感知价值、学生忠诚度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评价,旨在为建立合理完善的“翻转、解构、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依据,调查对象如表1 所示。

表1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一)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混合教学设计综合满意度水平分析

根据“顾客满意度CSI”理论,结合混合教学改革课程评价体系,设计了课程质量感知、学习主动性、感知价值、学生忠诚度等维度。学生通过对混合教学改革课程各方面的质量感知层面升华到价值感知层面,最终形成满意度综合评价及延伸至课程忠诚度。量表采用Likert 5 点计分法,克朗巴哈信度系数为0.92(大于0.8),量表可靠性及内在一致性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思政背景下混合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值为4.08(4<4.08<5,4 为较满意,5 为非常满意)。学生对课程质量评价、课程带来的价值提升、课程忠诚度三维度得分均超过4,介于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之间,分别为4.33、4.11、4.05。学习态度方面得分为3.98,略低于4。

学生对“翻转、解构、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较高。混合教学模式的使用能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74.09%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收获较大,25.39%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带来的收获一般,0.52%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没有带来收获,而这些没有收获的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的得分仅为2.75 分。73.58%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使其更具目标性和计划性,75.13%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73.58%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2.54%的学生认为能用课程所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73.58%的学生认为课程培养了其政治思维及管理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及素养,有助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学生忠诚度也较高。67.87%的学生愿意将这门课程推荐给其亲朋好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71.91%的学生愿意以后继续混合教学模式学习,72.02%的学生对该门课程模式非常感兴趣。

(二)不同层次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混合教学设计差异需求分析

不同层次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内在需求不同,针对“翻转、解构、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评价具有明显差异性(见表2,单因素方差分析,F=6.682,P=0.010<0.05,在95%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将利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针对本科生、专科生混合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差异,指导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

表2 不同层次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评价方差分析

根据图2 和表3,专科生(均值4.14,综合指数0.26)的综合满意度大于本科生(均值4.07。综合指数0.24),在课程质量感知、学习态度、感知价值、学生忠诚度四个维度,专科生评价均大于本科生。专科生对课程教学模式表现出更多认同,而本科生对课程质量要求更高,导致课程教学模式带来的价值感知层面稍低,最终形成的混合教学模式综合评价较低并延至忠诚度。在课程质量评价方面,本科生对资料的丰富程度(4.26)、课程知识结构(4.25)、课程目标(4.27)表现出更多要求,而专科生对教师指导答疑(4.28)、作业考核(4.37)、对管理问题的分析(4.31)要求更高,反映本、专科生学生学习特点。在感知价值方面,本科生更关注政治及管理思维和核心素养(4.05)、自主学习能力(3.96)、目标性和计划性(4.12),而专科生更希望提升理论知识(4.16)、信息技术能力提升(4.13)、提升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4.13)。

表3 不同层次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综合评价

图2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的不同层次学生满意度综合评价

(三)不同年级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差异需求分析

由于高校本科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4)可知,不同年级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有显著的差异(F=3.10,P=0.047<0.05)。三个年级学生综合满意度依次为:大二(均值4.13,综合指数0.26)、大一(均值4.09,综合指数0.24)、大三(均值4.02,综合指数0.22)。

表4 不同年级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评价方差分析

根据图3 和表5,在课程质量感知方面,大三学生的评价(均值4.06)明显低于大一(4.34)、大二学生(4.33),尤其是在课程资料丰富程度(4.0)、课程目标(3.5)、小组合作学习(3.5)等方面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大三学生为重修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很难融入低年级同学,对课程内容比初修同学要熟悉,对课程资料、课程目标设定等课程质量要求更高。在学习态度方面,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习态度逐渐端正(大一3.93,大二4.03,大三4.13),大一大多从高考压力中解脱出来,大二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大三面临就业、考研等毕业压力,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由课程质量带来的价值感知并延至忠诚度,各年级价值感知、忠诚度的综合评价结果排序与课程质量感知一致。大一学生更加注重信息技术提升(4.0)、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4.07)、团队合作能力(4.12),大二学生更加注重目标性和计划性(4.13)、政治及管理思维和核心素养(4.13)。

表5 不同年级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综合评价

图3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的不同年级学生满意度综合评价

(四)结果分析

学生对“翻转、解构、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较高。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学习能更高效、更方便、更有效,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拓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通过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方差分析等发现,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模式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

专科生的综合满意度大于本科生,对该教学模式表现更多认同,而本科生对课程质量、感知价值要求较高,如何针对本科生的需求,设计更加完善的混合教学体系是未来改进的方向。大二的学生综合满意度大于大一的学生。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学生学习态度逐渐端正,对专业能力培养要求也越高。从分析结果来看,大一的学生更注重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大二的学生更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何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也是未来探讨的主要方向。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混合教学模式管理学课程设计的发展建议

基于管理学课程满意度分析结果,研究团队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教学改革效果,同时起到实际推广的作用。

第一,加深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机构等多方行为主体的认识。首先,需要加深对课程思政战略的认识。课程思政的发展既是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要想真正将专业课堂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创造条件;专业课教师必须认可并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具有较高职业责任感及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其次,需要加深对混合教学改革模式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为提升管理及相关知识在现代企业中的实践应用价值,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教师围绕培养目标、高校与教育主管机构遵循经济发展战略,提升对混合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加强与创新混合教学改革模式的技术手段,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性需求。从“翻转”“解构”“互动”过程来看,课程平台的设计、任务目标的设定、实践案例的选取、模拟软件的应用、微课与视频的制作和设计、评价与测试手段等均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

第三,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优化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效果。邀请企业各类专家人才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实际情况,加深课堂理论分解教学与实训模拟演练,突出教学改革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同时,要求学生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丰富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达到锻炼与提升学生管理素养与管理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解构学习态度混合
混合宅
还原
解构“剧本杀”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油水混合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