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开放、泛在化构建高质量产教融合新生态

2022-09-20 04:10宋海涛高巍田晟瑜
对外经贸 2022年9期
关键词:产教集群应用型

宋海涛 高巍 田晟瑜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一、引言

人才培养是国家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占据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由此可见,三种不同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不同层次和段位上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处于人才培养中间层级,重点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019 年9 月,国务院通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政府、机关、企业进行协同育人提供重要的政策指导意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立足专业建设、打造专业集群,建立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过程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构建高质量产教融合新生态。

二、根基:守正创新,推进专业集群高质量建设

(一)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之根基

专业建设是大学的核心工作。专业是大学最基础的育人单元,围绕专业开展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全校各职能部门都为专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建设国内知名、地方一流的“王牌”专业,更是立校之基、强校之源、发展之魂。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脱胎于专科院校或高职院校的升格与合并,原专科专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雄厚,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贡献度较高,在地方享有普遍的群众认可度。升本以后的应用型高校,继承原专科时期的重点专业,并依照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开展教学活动。高质量的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持续发展的根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各专业的内涵建设,突出优势、展示特色、办出水平。

1.发挥重点专业引领作用,突出办学优势

大学建设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专业质量,特别是重点专业建设质量。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深耕的重点专业,历经时代变迁依然能发挥支持时代发展的重任。重点专业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积淀、精神灵魂和金字招牌,必须“以点带面”地充分发挥重点专业对相关新设专业的辐射作用、推动作用和引领作用,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

2.加强相关专业协同融合,展示办学特色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革命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动力源。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化、5G 通讯有力地支撑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已然成为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迎接新技术的推广普及,高校应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淘汰不适宜专业、开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专业,通过相关专业之间的协同融合,集中展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3.增强各专业智能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通过智能化改造推动专业建设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智能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体现在教学资源、教学设备、育人过程的智能化应用。虚拟仿真、AR 技术、人机交互、语音识别、互联网、学习软件等智能教学技术的充分开发和运用,迫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且持续获得与智能化相匹配的理念和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习惯及教学风格发生彻底性变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大幅度提升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

(二)专业集群——应用型本科高校强校之选

“专业集群”一词,最早出现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还指出高校的专业设置应依据产业链、创新链动态调整,形成各具特色专业集群,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技能以满足产业和创新的需求。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集群对应于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所谓专业集群是指围绕和服务于地方产业链与创新链,按照链状或链状环节建构专业群落,以特色学科为基础,核心专业牵头、相关专业交叉渗透,组成的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有机集合体。

1.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必然选择

实践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会不自觉地效仿办学水平更高的同区域大学,比如城市中有一所双一流工业大学,那么省属理工类大学和应用型本科工程学院,其办学理念、领导风格、师资力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验实训等方面,就会受到上一层次大学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优势是办学有历史、育人有经验、教学可借鉴,但科研水平亟待提高、服务地方产业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经济与教育的“引领”与“服务”双向互动关系,倒逼应用型本科高校调整专业设置,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应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产业结构需求对接、与行业岗位要求接轨,其专业设置具有天然的匹配性,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2.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实施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应该是“学科搭台,专业演戏”,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专业建设为重点协同推进专业集群建设。专业集群布局“以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的“职业联系与学科联系的复合”作为其基点和依据。构建“基于学科的专业集群超级平台”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其实施路径为以下三个步骤。

(1)加强高校顶层制度设计

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战略转移的重要突破口,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增长极。专业集群建设必须站位高、视野宽、定位准、行动快,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把手”统领全局,群策群力扎实推进全校专业集群建设,在校“一把手”统领下,成立专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全校智慧资源、重新整合全校教学资源、融合贯通全校实践资源。打破二级学院对原有专业的管理壁垒,在重点学科的支撑下,圈定2-3 个专业集群作为先行试点专业,群内以重点专业为核心,明确重点专业服务的产业环节,再以产业环节为原点,上下延展明确相应节点,从而确定入群的关联专业。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必须采取“从上至下”的顶层制度设计方式来逐层推进,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思想引导、纵向管理和平行协调。

(2)充分调研区域发展状况

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和研判是精准构建专业集群建设的引导力量。常熟理工学院前身是以师范教育为主的高等专科学校,2004 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本之前,瞄准人才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学院未来发展战略。苏南地区地处沿海和沿江经济带黄金交汇处,机电工程、港口工业、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产业,推动苏州及周边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变革导致理工类专业人才供给相对短缺,机械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生物科学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学院经过充分调研,确立“机电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管理工程和材料工程”六大专业集群。经过多年专业调整和集聚,师范类专业由12 个减为6 个,理工类专业由10 个扩充到30 个,专业集群随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变动而动态调整。

(3)推进专业集群整体设计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集群仅对应区域某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段链条,所以要从人才培养需求侧出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搭建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创新科研成果、学科与产业联动、专业与产业环节和复合型岗位互动式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专业集群的内涵和特色建设,群内各专业主动对标专业类国家标准,各专业扮演好群内角色并能突出本专业特色。统一专业集群建设思想,从促进学校战略发展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视野谋篇布局,变局中开新局,新局中谋定而后动。以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移动互联、区块链为特征的新时代,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堂革命,智慧教室、沉浸式教学、慕课、见面课、自媒体短视频教学等教学手段的推出,使学生可以依兴趣自主寻求新知。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界限变得模糊,学科专业集群的“大舰战略”引领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整体性、结构性、战略性的变革和设计。

三、开放:科技创新,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协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高校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人才培养支持创新链。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高校专业集群调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构建“政、企、研、学”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高质量协同创新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过程中,校内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联动的必然结果。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产教融合体系,如图1 所示。

科技创新人才是创新型活动的主体,创新型活动的蓬勃开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高。在国家宏观创新政策引导、统筹与协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只有和区域产业集群需求对接,才能高质量培育科技创新型人才。

(一)政府科技创新政策统筹产教融合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政府必须用行政政策规制、倡导和扶持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政府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产业投资、产业孵化、创新成果转化,政府采取投资、奖励、免税、补贴、产业集群、自由贸易区等行政手段扶持产业科技创新。高校是开展创新活动的主战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政府通过宣传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搭建科技创新教育平台。政府统筹区域产业集群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从科技创新的宏观战略层面统筹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区域产业科技创新对接产教融合

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科研成果转化依靠产业。产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领先于高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进行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双哺育人。区域产业科技创新对接产教融合,用科技创新思想滋养产教融合之花。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增加产业对教育的投资,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与高校科技联动、双源创新,既是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打通最后一公里就业路程,也是为区域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三)高校科技教学创新落地产教融合

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同时,要使学生了解信息化、智能化,会数据处理、懂区块链技术,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教师要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科技发展前沿,校内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平台、配套教材与产业对接、为产业服务。新一轮产业革命,应用型本科高校使命重大,各高校可通过优势专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和西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专业,联合举办“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专业”,培养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型金融人才,为成渝地区金融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四、泛在化:学习创新,人工智能引领教学生态结构重构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变革,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又为人工智能升级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人工智能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数据挖掘与分析、语音识别、虚拟仿真、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情感计算技术等人工智能嵌入教育系统,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观,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学生可实现“随时学习”,知识获取更为便捷、轻松和自由。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时间进行问题探讨、经验交流、科学实验、技能实操、顶岗实习、工程认证等活动,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组织和参与相应活动,学生个体发展得到全面展示,人的个性得到充分释放。

(一)人工智能构建泛在化的学习环境

泛在化学习环境即“随时学习”,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构建智能化教学系统汇集海量数据,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精准施策,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泛在化学习环境是一种基于智能化教学系统的学习形式,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创新优化动态组织学习内容、深度优化学习诊断、自动筛选学习策略等教学环节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流程。教育数据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诊断、智能平台的云计算实现了教学内容重组和资源合理配置、学生与人工智能交互学习过程自动筛选出个性化的学习策略。人工智能通过整合全球优质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材料,通过智能化教学系统提供的学情数据,时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让每一位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实践、实验等情景化教学活动,将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人工智能推动教学与产业的对接

区域产业聚集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科技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内嵌于教学活动并按照产业化方向优化教学过程的组织、控制、评价和分析。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教学生态重构的“助推器”,智能学习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虚拟学伴、语音交互系统、仿真实训等智能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模式,学生在完全自由的情景下开展实操性自主学习活动,教师成为课堂的辅助者而不是主导人,新知识的答疑者而不是传授人,实践经验的纠错者而不是引领人。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第一时间传递到智能教学平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要素在人工智能推动下与时俱进,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时时动态调整,任课教师、实践教师同时掌握教学和产业技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人工智能推动区域产业与高校专业集群全方位接轨。

五、根基、开放、泛在化三维发展开创产教融合新格局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中国大学分类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定位、坚持特色、树立目标,注重培养人才的应用性,通过产教深度融合,由紧跟产业需求逐渐转变为引领产业发展。专业集群建设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根基,要守正创新地持续推进与区域产业聚集相互匹配发展;通过科技创新联通区域产业和高校专业,开放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双向合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活动具有泛在化、精准化、协同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与优势,人工智能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本身的产业化发展。根基、开放、泛在化三维共同推进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

猜你喜欢
产教集群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