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软下硬地层隧道变形规律及预留变形量研究

2022-09-20 06:45田国锋黄引余龙光杨强付抗
运输经理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掌子面拱顶岩层

田国锋、黄引、余龙光、杨强、付抗

(中建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3)

1 预留变形量组成

隧道开挖后围岩的总变形量

μ

,包括掌子面未到达监测断面前,断面发生的变形(超前变形,也称先行位移)

μ

,掌子面通过监测断面后量测工作开始前的变形(初始变形)

μ

和量测工作开始后的变形(量测变形)

μ

。全变形为隧道在有支护条件下的最大变形量,如图1 所示。

图1 预留变形量组成

通常情况下,二次衬砌在隧道使用过程中起安全储备作用,基本不受围岩压力影响,因此预留变形量可表示如公式(1):

式(1)中:

μ

为初始变形量;

μ

为量测变形。

2 变形规律及预留变形量研究

2.1 工程概况

区间隧道为单洞单线马蹄形浅埋小跨隧道,隧道拱顶距道路路面约16.6~25.6m,右线长743.042m,左线长738.428m,左右线隧道中心线间距为16.6m。隧道结构共有A1 型、A2 型、B 型、C 型、D 型五种断面形式,其中C 型断面宽7.5m,高7.2m,断面左线长度为414.58m、右线长度为534.15m,C 型断面区间总长为948.73m。C 型断面范围内的隧道拱顶覆岩较薄,局部范围拱顶区域位于回填土层中,围岩基本分级为Ⅴ级,围岩设计等级为Ⅵ级,成洞条件极差,隧道无支护时,易发生拱顶坍塌甚至冒顶,路基沉降控制难度极大,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如表2 所示。

表2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岩土类型回填土拱顶覆岩弹性模量/MPa 200泊松比摩擦角/°0.45容重(kN/m3)21黏聚力/kPa 20 29.5 27 1500 0.32 25.6 200

由于区间上软下硬地层主要集中在C 型断面内,因此主要围绕C 型断面研究变形规律及预留变形量,研究选取“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全断面岩层+拱顶薄赋岩+上覆回填土”两种工况展开。

2.2 数值模拟

运用FLAC3D 软件模拟“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全断面岩层+拱顶薄赋岩+上覆回填土”两种工况下预埋衬砌隧道开挖过程,分析进洞5m、16m、25m 处(即入口、中部、出口三个断面)的拱顶沉降对开挖步变化的响应。

2.2.1 “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工况

图2 展示了“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工况下不同断面位置的拱顶沉降量及变化速率随开挖步变化的规律。根据图2 可以发现,当隧道开挖掌子面(开挖长度)位于选测断面位置时,拱顶沉降量突变,并在掌子面超过断面一定范围内继续变形,后收敛。具体表现为:进洞5m 处(入口断面)拱顶测点在掌子面位于入口断面附近时变化速率最大,之后沉降变化速率迅速减缓,至掌子面位于入口断面前方15m处收敛;进洞16m 处(中部断面)拱顶沉降在掌子面开挖至12m(即掌子面位于中部断面后方4m)时开始出现较明显变化,直至掌子面位于中部断面16m 处完全收敛;进洞25m 处(出口断面)拱顶沉降与中部断面沉降变化基本一致,当掌子面位于监测断面前后方4m范围时变化最明显。

图2 “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工况下不同断面位置的拱顶沉降量

2.2.2 “全断面岩层+拱顶薄赋岩+上覆回填土”工况

图3 展示了“全断面岩层+拱顶薄赋岩+上覆回填土”工况下不同断面位置的拱顶沉降量及变化速率随掌子面变化的规律,其变化规律与“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工况下基本相似。两者都表现为:当掌子面位于监测断面后方4m 至前方16m 范围时,监测断面拱顶沉降有较大变化。但不难发现,“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工况下不同监测断面的沉降值均大于相同条件下“全断面岩层+拱顶薄赋岩+上覆回填土”工况下的沉降值,两种工况下入口断面处13.7mm 和9.01mm 的最大(收敛)沉降量云图(见图4)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图3 “全断面岩层+拱顶薄赋岩+上覆回填土”工况下不同断面位置的拱顶沉降量

图4 两种工况下入口断面处最大(收敛)沉降量云图

2.3 室内模型试验

结合工程实际及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全断面岩层+拱顶薄赋岩+上覆回填土”工况,“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工况更为不利,为节约试验成本,仅对“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工况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室内模型试验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究隧道开挖时的变形规律,通过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确定各试验材料参数,根据1∶25 的几何相似关系,确定隧道模型毛洞内径为0.3m,边界情况为2.50m×1.25m×2.15m(长×宽×高),然后进行相似材料的浇筑以及安装应变片、土压力盒、单点位移计等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安装在入口、中部和出口断面处(与2.2节数值模拟相对应),并进行数据采集设备的连接及调试。现场实际施工中采用两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方式,开挖进尺为0.5m,根据相似比理论,模型试验的开挖进尺仅为2cm,难以操作,因此结合试验现场情况,将开挖方式简化为两台阶开挖(见图5)。

图5 开挖纵断面图

图6 展示了开挖过程中入口、中部两个断面(出口断面拱顶应变片失效,未监测到数据)拱顶沉降值随开挖步的变化。从入口断面拱顶沉降变化曲线可以发现,随着开挖试验的进行,入口断面首先出现拱顶沉降,并在下台阶1 开挖完成时(即刚开挖通过入口断面)出现一次突变值,该值约占整体变形的40%~50%,与实际施工中隧道的变形规律一致。在上台阶2 到下台阶3 的开挖过程中,入口断面拱顶沉降持续减小,而下台阶3 至下台阶5 范围内入口断面拱顶沉降变化不大,当隧道开挖进行到下台阶3 时(即掌子面距入口断面62.4cm),根据相似比理论,说明前方开挖对已开挖隧道断面拱顶沉降的影响范围约为16m。

图6 不同开挖步时拱顶沉降值

通过中部断面拱顶沉降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开挖试验刚进行时,中部断面拱顶沉降变形很小,在上台阶2 至下台阶5 的开挖过程中(下台阶5 距中部断面62.4cm),中部断面拱顶沉降持续减小,同样说明前方开挖16m 范围对已开挖隧道断面拱顶沉降有显著影响。但是由于此时模型隧道已完全贯通,无法判定后续开挖是否会对中部断面沉降有较大影响。

2.4 现场量测变形量分析

在现场量测中,左右线共计约948m,按照每10m布置一个量测点的原则,剔除失效和被遮挡的量测点,共计获得90 个有效拱顶沉降量测数据(见图7)。根据图中的量测数据可以发现,拱顶沉降值小于20mm 约占总体的88%,小于30mm 约占总体的97%,其中沉降数值大于20mm 的区域范围基本处于“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地层。同时,实际施工过程中,累计沉降值大部分集中在10~20mm,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但也存在部分异常值,最大值达到35mm,最小值仅3.42mm 左右,这是由于施工现场地质构造相对复杂,与数值模拟中的完全均值假定不同,某一小段围岩存在裂隙或渗水等不良条件,导致该段沉降远大于其他位置,符合一般规律。

图7 隧道拱顶沉降量保证率关系图

另外,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隧道洞身开挖完成后,要先进行初期支护,再进行测点布设,此时掌子面量测工作尚未开始,但已发生初始变形。根据室内模型试验现象——随着模型开挖试验的开挖,选测断面出现一次突变值,占整体变形的40%~50%左右,可认为初始变形占整体变形的40%~50%,选取50% 进行分析,根据预留变形量表示公式,此时初始变形量与量测变形量一致。

因此,在保证高保证率以及高经济性的情况下,60mm 为“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工况下上软下硬地层预留变形量合理建议值,40mm 为“全断面岩层+拱顶薄赋岩+上覆回填土”工况下上软下硬地层预留变形量合理建议值。40~60mm 为预留变形量的合理取值区间。

3 结论

通过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上软下硬地层浅埋地铁隧道变形规律及预留变形量,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当掌子面位于监测断面后方4m 至前方16m范围时,监测断面拱顶沉降有较大变化。

第一,“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工况下,不同监测断面的沉降值均大于相同条件下“全断面岩层+拱顶薄赋岩+上覆回填土”工况下的沉降值。

第三,在保证高保证率以及高经济性的情况下,60mm 为“岩层+拱顶原状土+上覆回填土”工况下上软下硬地层预留变形量合理建议值,40mm 为“全断面岩层+拱顶薄赋岩+上覆回填土”工况下上软下硬地层预留变形量合理建议值。

猜你喜欢
掌子面拱顶岩层
中核集团:全球最大LNG储罐拱顶模块吊装成功
采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中风化岩层垂直边坡开挖支护稳定性分析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串层锚杆”加固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浅谈辊道窑拱顶开裂或塌陷原因分析
隧道二衬拱顶脱空原因分析及防治新技术
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用技术研究
软弱围岩掌子面挤出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岩层洞桩法车站站内爆破技术
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方围岩影响范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