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09-20 09:11刘名名康晓霞韩晓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结果显示血栓下肢

王 晶,刘名名,康晓霞,冯 硕,韩晓光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北京 10003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属于神经系统的重大损伤,可导致身体残疾甚至死亡,诱发心理应激,增加经济负担。近年来,SCI全球发病率已由每百万人口236例增加至每百万人口1298例,目前,全球发病例数为250 000~500 000例[1]。中国缺少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一项涉及9个省、27个市的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18年创伤性SCI发病率为每百万人口50.484例,东部地区的发病率最高,主要的损伤部位为颈髓,占全部SCI的64.49%[2]。目前,缺乏SCI的有效治疗方法,很多患者只能获得一般的支持性治疗,其原因主要是SCI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机制均较复杂。研究结果显示,SCI患者常伴有较多并发症,其中以呼吸系统感染(32.90%)、电解紊乱(16.57%)和下肢DVT(14.48%)较为常见[2]。另一项单中心研究结果显示,SCI患者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为11.71%[3]。研究发现,SCI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高,最高可达80%[4]。下肢DVT可发展为肺栓塞,严重者可造成患者猝死[5-6]。因此,早期预警,及时发现SCI患者下肢DVT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分析了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但由于各研究之间病例选择、医疗水平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7-10]。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SCI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2月至2021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SCI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年龄≥18岁;明确诊断为SCI;住院期间均经超声检查明确下肢DVT发生情况;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有静脉血栓性疾病史;静脉血管炎;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结缔组织疾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造成肢体完全制动。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47例SCI患者,根据下肢DVT发生情况分为两组,发生下肢DVT为血栓组(n=21),未发生下肢DVT为对照组(n=126)。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史信息,包括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外伤和手术史;专科信息,包括损伤部位、临床表现、并发症、受伤至手术时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CA)、手术时间、术后卧床至超声明确诊断DVT时间、明确诊断下肢DVT时是否已经手术;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辅助检查,包括X线平片、脊髓核磁共振、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结果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析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依据ASIA进行SCI分级[11]:A级,完全性损伤,鞍区S4-S5节段丧失所有感觉和运动功能;B级,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感觉功能保留,但无运动功能;C级,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主要肌肉肌力<3级;D级,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主要肌肉肌力≥3级;E级,正常,所有节段运动感觉功能正常。

符合下列超声检查表现者即可明确诊断为DVT[12]:深静脉血管腔内可见强弱不等的实性回声;实性回声部位远端血管管腔增加,近端无血流信号;加压探头不能使血管管腔变窄或仅部分变窄;部分血栓表现为血流充盈缺损、周边有缝隙状血流信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CI患者发生下肢DVT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血栓组患者年龄、合并骨折、hs-CRP水平、手术时间、ASIA分级为A/B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性别、损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SCI患者发生下肢DVT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2 SCI患者下肢DVT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是否合并骨折、hs-CRP、手术时间、ASIA分级、NLR以及D-D作为自变量,血栓情况(未发生血栓=0,发生血栓=1)作为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hs-CRP≥5 mg/L、ASIA分级为A/B级、NLR≥2.3以及合并骨折均是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表2)

表2 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SCI患者机体可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其中血栓是主要危害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47例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检出21例下肢DVT,检出率为14.3%,进一步分析发现,血栓组患者年龄、hs-CRP水平、NLR、ASIA分级A/B级、合并骨折均高于对照组患者。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hs-CRP≥5 mg/L、ASIA分级为A/B级、NLR≥2.3以及合并骨折均是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SCI机体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常伴随强烈的应激状态,此时患者血液的内皮功能下降、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相对减弱,导致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第二,SCI患者肢体活动明显受限,甚至完全制动,导致下肢肌肉活动急剧减少,不利于对静脉血液的挤压,造成下肢静脉血液流动减缓,易于血栓形成。第三,部分外伤患者可能合并感染,其使凝血活动增强。上述因素与患者自身存在的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使患者容易发生下肢DVT。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较大是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血管内皮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特别是老年患者,常有增龄性内皮退化或者内皮下炎症;年龄较大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这些慢性病可增加下肢DVT的风险;另外,老年患者肌肉力量下降,静脉血回流减缓。本研究结果与Zhang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Zhang等[14]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与DVT发生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且在各个年龄段中均存在这种关系。Wei等[15]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男性、完全瘫痪、静脉血栓史、缺少压迫性治疗、下肢或盆腔骨折、截瘫以及糖尿病均是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不过,类似的研究并未显示年龄与SCI患者发生下肢DVT有关。潘红霞等[8]的研究中,纳入的患者较为年轻,血栓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仅(35.34±2.5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2.18岁,虽然平均年龄在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在多因素分析中未显示出年龄与血栓的发生风险有关。分析原因,一是研究对象明显比本研究中的患者年轻,其次,该研究分析的是所有肢体静脉血栓。杨荣丽等[7]的研究中纳入了105例颈髓损伤病例,在单因素分析中,血栓组老年患者比率更高,但多因素分析仍然未显示年龄是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可能与该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也可能与该研究限定于颈髓损伤患者有关。刘宏炜等[16]的研究发现高龄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较高。Ma等[17]的研究中也发现ASIA分级为A/B级、D-D水平升高均是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将D-D水平作为标准之一,特别是对于外伤患者,D-D水平升高通常预示着可能已经有血栓形成,其是血栓形成的表现,而非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3,18]。有研究显示,超声联合D-D检测可以显著提高DVT的检出率[19]。研究结果显示,一些血液指标显示出对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预测价值。Wu等[20]研究发现,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与SCI患者发生下肢DVT密切相关。Wang等[21]则在研究中发现,血清脂蛋白a升高增加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

关于SCI患者下肢DVT的预防,目前有研究认为定期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超声,不具有较好的成本收益比,特别是早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预防性药物的患者[22]。药物预防方面,目前主要研究的是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in等[23]通过Meta分析发现,与普通肝素相比较,低分子量肝素并没有显示出更好的预防作用,而且这种预防作用与SCI节段无关。在用药时间方面,有研究结果显示,在SCI的早期开始使用普通肝素预防下肢DVT,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研究者们建议在SCI后的24~48 h内即可开始用药预防血栓事件[24-25]。除了药物预防,还有研究表明弹力袜对降低DVT的风险也有一定的作用[26]。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收治的患者可能与其他中心的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部分患者因资料不完整导致未被纳入分析;另外,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统计学的可靠性。未来将开展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进一步分析SCI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年龄≥65岁、hs-CRP≥5 mg/L、ASIA分级为A/B级、NLR≥2.3以及合并骨折均是SCI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因此应重视上述危险因素,从而早期诊断SCI患者发生DVT并积极进行干预。

猜你喜欢
结果显示血栓下肢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下肢最怕“凉、麻、痛”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
最严象牙禁售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