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正定开元寺钟楼

2022-09-26 07:05刘友恒
档案天地 2022年9期
关键词:斗拱重修梁先生

■刘友恒 杜 平

正定开元寺钟楼是一座无明确纪年但具早期建筑特征的二层楼阁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于1933年4月、11月,1963年3月先后三次来正定对其进行考察,并以图文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不仅根据建筑特征确定该钟楼为唐代遗构,而且还为后世重修勾勒出基本方案。

开元寺是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在其发展进程中,历经了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静观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解慧寺、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元)大云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开元寺几次寺名更易。静观寺、解慧寺是以富含深刻哲理的佛教术语命名,而大云寺、开元寺则是由皇帝诏敕在全国诸州统一设立、统一寺额且承担若干特殊功能的官立佛教寺院。大云寺最特殊的政治功能是通过使僧升座讲解《大云经疏》,为武周新政权的合法性进行宣传。而开元寺则是因开元二十六年将忠王玙立为太子,解决了玄宗长期不立太子的政治难题。于是敕令天下诸州以开元年号命名设开元寺,宣示开元盛世并期国祚长久。由是开元寺便承担供奉唐玄宗等身像和千秋节行道散斋等强化官寺地位的政治功能。

关于开元寺东魏、隋朝时期的建筑格局现已无从可考。而唐代寺院布局,分析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解慧寺三门楼赞并序》碑文内容可知,寺院南北中轴线上前面建有三门楼,后面是正殿——法船殿。二者之间较大的空间里仅西侧建有雁塔,四周环以长廊。仅凭此记似乎看不到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空间布局中的对称之美。然考古资料证明,这种对称美之前确实存在过。1990年文物部门在中轴线东侧基本与西侧雁塔对应的位置发现了初唐塔基地宫,出土了套置的四重舍利宝函、开元通宝、隋五铢等文物,说明此处曾建有宝塔一座,唐早期开元寺是正殿前二塔左右并立的格局。而此地宫恰位于现钟楼地基下面,又可说明开元寺钟楼是建在坍塌的初唐宝塔位置之上。

钟楼的建立,使开元寺的建筑格局在纵轴上的三门楼与法船殿之间形成东钟楼、西砖塔并列布局,为现存寺院建筑布局中所仅见。由于钟楼始建时间无文字可考,无疑给这座钟楼增添了些许神秘感,曾引得国内古建筑学大家纷至沓来。享誉盛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就是其中最早前来的踏查者。

1933年4月16日,时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携绘图生莫宗江冒着兵荒马乱的危险来正定调查古代建筑。下午五点到达正定,入住隆兴寺方丈院东厢房。第二天详游隆兴寺后便携带摄影机和速写本出去“巡城”,午后来到开元寺,当时这里为警察教练所,步入开元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四方形砖塔,而后梁先生记“开元寺除塔而外,尚存一殿一钟楼 ,而后者却是我们意外的收获。” 其中一殿即开元寺正殿法船殿,一钟楼则于殿前东侧面西而立,时为警察教练所的食堂。

梁先生视钟楼为意外的收获,故对其现状进行了详细记录 :“钟楼三间正方形,上层外部为后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拱,虽然在结构上与我所见过的辽宋形制无甚差别,唯有更简单。尤其是在角栱上,且有修长替木。而补间铺作只是浮雕刻拱,其风格与我已见到诸建筑迥然不同,古简粗壮无过于是。内部四柱上有短而大的月梁,梁上又立柱,柱上再放梁,为悬钟之用。这个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钟楼的唯一遗例,因其上半为后来集旧料改建,下层飞檐因陈腐被削一节,所呈现状已成畸形,故其历史上价值远过于美术方面。”“钟楼的上层外檐已非原形,但是下檐的斗拱和内部的构架,赫然是宋初(或更古!)。”由于史料中无钟楼建造年代的确切记载 ,梁先生通过建筑结构特征给出了基本判断,“辽宋或更早 ?”“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对其建筑时代并未十分确定,足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梁先生对开元寺钟楼的客观描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钟楼所具有的异于其他建筑的早期时代特征,也让我们了解到1933年时钟楼上半部为后世重修时集旧料改建,下层飞檐因陈腐被削一节,那这种状态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现可见的重修钟楼的文字资料,有1989年重修钟楼落架过程中发现的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八月二十八日《重修开元寺钟楼佛殿塔记》、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三月十一日《开元寺重修钟楼记》写于木板上的墨书题记和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重修开元寺碑记》局部录文。明嘉靖二十七年、清康熙七年墨书题记均为寺僧和工匠题名,对该问题研究意义不大。而清嘉庆十四年《重修开元寺碑记》记:“正郡开元寺之建也,历世久远,递坏递修,迄于国朝相沿不坠,左钟楼,右浮图,前天王殿、伽蓝殿,后法船正殿,栋宇参差,互相辉煌……嘉庆十年九月钟楼忽颓,邑人触目怆心,戄戄图之堕也,爰倡议捐修。因钟楼之修而兼及其余,缺者补之,敝者新之,又创增毗卢、韦陀殿三楹,愿制较前为备。工始于嘉庆十年九月,成于十四年四月。”从钟楼颓坏惨状和重修时间分析,梁先生眼中的钟楼外观部分被改变之状应是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至十四年(公元1809年)重修之后所形成。

1933年4月16日梁先生原本计划两周的正定之行因滦东战事的影响而缩短为一周 ,计摄影、测量的建筑物十八处。由于较原计划时间缩短一半,难免存有疏漏。为详细检正所绘图纸和补充测绘未来得及精细测量的建筑,同年11月梁思成一行重访正定。这一次的同行者,除莫宗江外,还有梁先生的夫人林徽因。虽然至今尚未看到梁先生第二次考察正定的相关文字资料,但一张建筑学家林徽因身穿旗袍,站在古建筑巨大的木构梁架上的照片,则让此次重访留给了人们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图1)。照片上这座古建筑,就是梁先生首访正定的意外收获——开元寺钟楼。身穿旗袍的林徽因站在钟楼上层梁架上,下面以硕大的十字重栱五铺作斗拱承托,愈发衬托出林徽因的娇秀美丽。

图1 1933年林徽因于开元寺钟楼上

1933年11月梁思成第二次考察正定,时长旬日,对上次考察时所测绘图纸进行了检正和补充,成图盈箧,满载而归。

1933年梁思成两次考察离开正定后,依然将开元寺钟楼牵挂于心。1937年梁思成夫妇在五台山发现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后,1944年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仍提出“除佛光寺大殿而外,尚有河北正定县开元寺钟楼为可能之唐代木构……内部四柱则极壮大,其上斗拱雄伟,月梁短而大,以形制论,大有唐代遗构之可能”。

三十年后,梁先生与正定文物再续情缘。1963年3月,早已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与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随文化部的领导验收赵州桥修缮工程,返京途中莅正定检查指导文物工作。当梁思成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整修的隆兴寺较1933年寺院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时,由衷地发出“整洁的伽蓝与三十年前相比,更似天上人间”的感慨。

梁先生此次随文化部领导的正定之行,还考察了广惠寺华塔。文物部门档案资料中记,1963年3月27日中央文化部徐平羽副部长、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王书庄副局长以及梁思成先生、祁英涛先生来正定检查指导工作时,于广惠寺华塔第一层塔壁上发现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墨书题记。应该是同一天,梁先生陪同领导来到开元寺。看到失修的钟楼日渐倾颓,不禁由心底发出重修的呼吁:“正定城内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开元寺钟楼,许多同志都认为这座钟楼,除了它上层屋顶外,全部主要构架和下檐都是唐代结构。……我们很有条件参照下檐斗拱和檐部结构,并参考一些壁画和实物,给这座小楼恢复一个唐代样式屋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以我们所掌握的对唐代建筑知识,肯定能取得‘虽不中亦不远矣’的效果。总比现在的样子好得多。估计这项工程所费不大,是一项‘事半功倍’的值得做的好事。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此进行一次试验,为将来复修或恢复其它唐代建筑的工作取得一点经验。”梁先生的肺腑之言真诚表达了对钟楼尽快重修的期许,不仅中肯和专业,而且也为钟楼的重修设计指明了思路并勾勒出基本方案。

后由于种种原因,开元寺钟楼一直未经修缮,颓坏日渐严重,墙壁局部坍塌,大木糟朽,阁楼欹侧。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钟楼的重修及开元寺环境的改善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文物局多次派专家实地勘察指导,为重修做准备。由于开元寺面积狭小,钟楼东北两面紧邻民居,不仅无法划定保护范围,就连施工搭架子的空间也没有。因此在向国家文物局请示重修的同时,经正定县政府批准征地11亩,搬迁22户,建围墙600米,使开元寺面积大幅度增加,环境大有改善。与此同时,文保所领导还遵照国家文物局专家摘掉钟楼唐代板门易地保护的意见,让保卫干部将钟楼唐代板门取下存放至隆兴寺,暂用砖、泥将门封堵,待重修后归安,为钟楼的重修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1988年1月13日钟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2日国家文物局批准落架重修,7月19日组建修缮委员会,1989年1月开始落架,1990年10月竣工(图2)。

图2 1990年重修后的开元寺钟楼

钟楼修缮工程初始由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祁英涛先生主持,二次设计图纸、预算、说明等则主要由河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完成。

从《开元寺钟楼复原性修缮工程竣工行政报告》中可知,此次修缮遵循的是 “下层基本不动(指制作手法、式样、用材尺寸),按照下层制作手法、用材尺寸,恢复上层柱、梁架、斗拱等复原性修缮方案”。对此陈国莹老师在《开元寺钟楼的木结构反映出唐晚期建筑的做法》一文中具体解释为:“整个落架修缮工程分为两个步骤:一是下檐的现状修缮,凡能够利用的构件一律使用原件,需加固补强的进行加固处理,需更换的构件按原规格尺寸制作,斗拱进行补配,墩接墙内已糟朽的檐柱。二是上檐梁架、瓦顶及上下檐的装修,因后人修缮时已改变了原貌,此次修缮全部进行复原。”

1990年10月钟楼修缮工程竣工后,河北开元寺钟楼向世人展示着罕有的唐代二层楼阁建筑的风采。然而可能因资料所限和关键时间节点突发状况等原因,落成后的钟楼仍存有不尽完美之处。北京建筑工学院教授曹讯先生在《建筑史的伤痛》一文中认为,正定开元寺钟楼上层“外观力图复原唐代式样,可惜还不够理想。”也有古建爱好者对此次修缮机械地按照下层恢复上层,上层原有的唐构被拆除,代之以仿唐建筑的做法也有微词。

面对质疑,不禁再次查阅梁先生1963年关于钟楼修缮的论述来解疑释惑:“许多同志都认为这座钟楼,除了它上层屋顶外,全部主要构架和下檐都是唐代结构。……我们很有条件参照下檐斗拱和檐部结构,并参考一些壁画和实物,给这座小楼恢复一个唐代样式屋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梁先生认为原钟楼全部主要梁架和下檐都是唐代结构,无需大动。而此次修缮方案则是“下层基本不动,按照下层制作手法、用材尺寸,恢复上层柱、梁架、斗拱等”,结果是下层“修旧如旧”,而对被梁先生视为唐构的上层构架则进行了改动,与梁先生的当年的设想存在出入。最为明显的是1933年林徽因拍摄于钟楼的旧照中脚下硕大的五铺作斗拱看不到了。

古建专家和古建爱好者的质疑虽不无道理,但正如梁先生当年所说,此次重修可为将来复修或恢复其它唐代建筑取得一点经验。有梁思成先生三次考察开元寺钟楼的图文资料存世,希冀未来有一天依此为据将更完美的正定开元寺唐代钟楼展现于世人。

猜你喜欢
斗拱重修梁先生
说不完的斗拱
梁漱溟演讲收费
说不完的斗拱
斗拱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