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尼西黑陶之设计实践研究

2022-09-27 00:22何毅华兰玲
包装工程 2022年18期

何毅华,兰玲

茶马古道上的尼西黑陶之设计实践研究

何毅华,兰玲

(西南民族大学 a.艺术学院 b.建筑学院,成都 610041)

以迪庆州尼西黑陶为研究对象,从现代设计学角度梳理与分析黑陶的工艺和功能特征,并从中提炼元素、造型因子进行创新设计推演实践,探索创新设计新思路。首先,对尼西黑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其成因;然后从材质、造型、装饰方面解析黑陶的设计构成,提炼设计元素;最后从实用功能、认知功能、象征功能、审美功能等4个方面解读尼西黑陶的功能内涵,汲取设计灵感,完成设计实践。尼西黑陶材质独特,饱满的造型、华美的装饰、高效的功能等都值得现代陶瓷产品设计借鉴和学习,为引领传统工艺、服务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尼西黑陶的工艺与功能的梳理,展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优秀成果,并以创造性转化思维进行设计推演与实践制作,提出只有立足时代,通过矢志不渝的艺术设计实践,才能实现传统黑陶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达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目标。

尼西黑陶;茶马古道;设计;创新实践

尼西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一个藏族乡村,尼西黑陶是以乡命名的黑陶工艺,被当地人称为“土陶”[1]。尼西黑陶既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生活器物,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视觉载体。据史载,829年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其权臣王嵯巅率军攻破四川成都一带,掠走大批绫、罗纺织等手工匠人[2]。“百工”齐聚洱海一带,对川滇藏交汇处文化交融产生较大影响,后唐宋以来的茶马古道既为汉藏贸易提供链接,同时也加强了纳西族、藏族、汉族等民族的制陶交流。如雅安荥经、道孚扎坝、炉霍泥巴乡、德格麦宿、稻城赤土乡等地的黑砂、黑陶都与尼西黑陶在技艺上同工,在造型上同源,均属康巴黑陶系统,都具有强烈的多元文化融合特征。其中翘楚尼西黑陶,借助云南现代文旅融合获得较好发展,甚至因美食配美器登上《舌尖上的中国》而扩大了知名度。

1 尼西黑陶产品现状与分析

1.1 尼西黑陶现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以及乡村文化与经济振兴的重要抓手,尼西黑陶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如2008年6月尼西黑陶就以“藏族黑陶烧制技艺”获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黑陶艺人孙诺七林和当珍批初先后于2009年、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当地政府也积极从人才培训、陶文化推广、营销拓展等方面助力尼西黑陶发展,如设立陶艺作坊、黑陶文化公司、推广黑陶体验活动等。如今汤堆片区大概有123人制作和销售尼西黑陶。关于线上销售,笔者在淘宝网以“尼西黑陶”作为关键词进行实时搜索与调研,尼西黑陶卖家有65家,成交记录21件,见表1。

由淘宝网售卖实时抽样可以看出,多个店铺销售的黑陶展示图片如出一辙,产品设计缺乏创新,而且销量并不突出。虽然近年来非遗活动层出不穷,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尼西黑陶在产品制作、产品转型、产品推广等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尼西黑陶发展仍显缓慢。综合分析来看,尼西黑陶存在工艺、艺术审美、现代推广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其发展遭遇瓶颈,见表2。

表1 尼西黑陶淘宝网售卖抽样调研

Tab.1 Sampling survey on the sales of Ni Xi black pottery on Taobao.com

表2 黑陶产品现状分析

Tab.2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black pottery products

1.2 文案资料研究

尼西黑陶材质独特,具有藏民族典型特征,其造型粗犷大气、装饰华美壮丽。且它处于茶马古道文化核心区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并具有多元文化、宗教、艺术交融共生的特征。论文研究采用访谈非遗传承人、实地调研、文献检索等方法,考察尼西黑陶的工艺特征、非遗传承现状、现代设计形式、周边文创产业发展状况等;追根溯源,分析尼西黑陶的文化脉络,并分类梳理,比较尼西黑陶的特征与工艺特质。最后按照传统文化——工艺特征——现代文化旅游——尼西黑陶产品设计——尼西黑陶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推演,提取出具有尼西黑陶特色、多元文化融合特征和符合大众审美的造型因子作为设计来源。文案资料研究过程,见图1。

图1 文案资料研究过程

2 尼西黑陶设计元素梳理

2.1 尼西黑陶的材质特征

传统文化里的手工艺一般就地取材,特定的材质资源决定了手工技艺的形式[3],而现代设计学里产品的材质是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产品或粗犷或细腻的视觉心理感受也是由材质本身传达出来的,故材质对产品而言非常重要,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优势。尼西黑陶材质优势突出,制陶艺人们选取当地红色黏土为主,配置白色砂土、风化沙石等材料炼制成陶。这些材料各具特色,从成型、烧制到使用都各显其能,共同促成与完善了尼西黑陶的生成,并增添了尼西黑陶变化多样的质感特征。当采用氧化烧制时,产品外观呈淳朴的褐色;当采用还原烧制时,又表现为细腻的黑色,这些材质语言与特征是设计可以借鉴的重要因素,见图2。

2.2 尼西黑陶的造型样式分析

尼西黑陶产品造型形式多样,功能齐全,以生活器物为主,包括焚香炉,供桌、吉祥八宝供件、奶罐、发酵酒罐、茶叶罐、煲汤锅、黑陶火锅、汤罐和盘、碗和碟、糌粑罐、酥油茶壶和炉、钵、药罐、酥油茶罐等,其造型设计既符合陶瓷造型工艺要求也能满足高原生活需求,又是形式美与功能美和谐统一的器物艺术。“凡人制物,务使人人可备,家家可用”以期致用利人[4]。正如李渔所说,工艺制作的宗旨是服务于人,从形式设计到制作运用都以人为本。尼西黑陶的设计正体现了这点,它以炊具等实用器物见长,体现了藏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同时又传达出“用物为人”和“物为人用”的造物观念[5]。高原气候,极寒之地,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年代,人民对食物的要求是能保持一定热度去抵御严寒,黑陶锅具边煮边食,黑陶汤罐保温时长等特征给高原生活带去了温暖。尽管黑陶制作工匠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设计思维训练,但尼西黑陶产品的设计既符合人机工程学,又体现了设计美感。如藏族人民喜欢围坐,黑陶火锅、汤锅等取圆形,食物环绕其中,可以照顾到所有食客手眼之所及,体现了以实用为主的造型观。而尼西黑陶不管是炖汤锅类、存酒储物的罐类,还是饮茶、饮酒的壶类、碗杯,它们的造型整体都表现出粗犷、圆浑、饱满、圆润、壮丽的审美特征,与藏族人民性格豪爽,以“大气”为美的审美情感相契合,凸显了大气蓬勃的圆、满之美,见图3。

图2 尼西黑陶材质

2.3 尼西黑陶的装饰设计

2.3.1 装饰色彩

色彩是情感交流的载体,尼西黑陶没有经过熏烧呛釉这一环节呈现的是红褐色,只有经过第2次熏烧之后,黑陶才会变为黑色,最后再经由羊皮打磨后才达到微微发光,外观既柔和又淡雅,这种雅致的黑色主调是尼西黑陶文化所拥有的独特审美特征之一,见表3。有传说在康巴藏族地区,最早的黑陶原本是银灰色,后来为了纪念格萨尔王,人们才将它制作成黑色,形成了今天所见的黑陶艺术。另外关于黑色,苯教文献《黑头矮人起源》认为“卵生”是苯教世界观的来源,而其中卵有黑、白、黄等颜色[6]。由此看来,藏族地区自古崇尚黑、白的色彩观与苯教有密切渊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由黑、白、黄等颜色构成。而从陶器的烧制来看,红褐色最易得到,黑色外观需要较为复杂的程序,尽管陶器在藏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遗存中最多的还是夹砂陶,颜色多为红、灰、褐,黑色较少,也远远没达到今天黑陶的色泽黑度。故笔者认为这是在苯教崇尚黑的传统文化观引力下,最终才促成了藏族黑陶尚黑美学体系的构建。作为尼西黑陶的色彩,既是藏族烧陶智慧的结晶,更是藏族传统色彩美学观念的体现。

图3 尼西黑陶造型审美特征

表3 西黑陶烧制不同之色差

Tab.3 Different color in different firing

2.3.2 装饰纹样设计

1)刻画纹样。尼西黑陶的纹样装饰一般采用刻画的方式,在黑陶坯体未干时,握住马鹿皮或者塑料薄膜,在盖口挨着烟囱部位周围刻画出平行横纹,靠近双耳的地方刻画吉祥纹样,在盖口底部刻画出波浪形叶纹、圆形连珠纹、莲花纹。由于隔着鹿皮,可以在泥坯较湿的情况下刻画出清晰的纹样而不滞泥,线条流畅犹如金丝铁线,深入浅出,粗细对比,随着盖体翻转起伏,呈现出自然、稚拙的淳朴美感,见表4。

2)瓷片镶嵌纹。在金属工艺制作中,镶嵌是指采用玉石、玛瑙等材料镶嵌于金属产品中,而瓷器艺术中常用的手法是以不同釉色彩料或者瓷泥做填色[7]。尼西黑陶则将二者结合,把带釉瓷片直接镶嵌在陶坯上,陶泥的延展性让瓷片嵌入而不会损坏坯体。它的装饰过程是,首先用金属空心工具敲打瓷片(依不同的工具样式敲打出圆形、四方形、三角形、菱形等不同形状)。然后待坯体干燥到一定的硬度时,用镊子夹住瓷片镶嵌到坯体表面,并压紧按实。通常镶成连珠纹样式,再搭配点缀圆形、异形瓷片,疏密得当,瓷片的大小对比适宜,与现代构成中的点的群组变化规律一致,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与视觉冲击力,见表5。

表4 尼西黑陶刻画纹样

Tab.4 Carving patterns of black pottery

表5 尼西黑陶镶嵌纹样

Tab.5 Porcelain Inlay patterns of black pottery

3)雕塑纹样。尼西黑陶最突出的雕塑装饰方式有3种,即高浮雕、中浮雕、浅浮雕。常见的麒麟装饰,就是在黑陶坯体上堆塑陶泥,然后用工具刻画出麒麟的头部造型。高浮雕的麒麟形态高低起伏,鼻子、嘴巴的形体凸起;胡须从高点到低点逐渐过渡,形成二维线条到三维线块的自然变化,接近圆雕的造型丰富了黑陶器物空间形态。而中浮雕宝伞纹样,以平底凸起,由波浪起伏的泥片雕塑成宝伞的形态,再加上微微变化凸起的丝带纹样,既有平面的装饰效果,又有浮雕的生动美感。浅浮雕的花卉纹样,通过轮廓线由低到高的婉转起伏,刻画了婀娜多姿的植物样式,以刻画线条和微微凸起的叶子达到浮雕与平面空间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装饰的精致与柔美,见表6。

2.4 尼西黑陶的功能

尼西黑陶整体设计以圆形、柱形等抽象形态组合成美观的陶器,具有形式与功能相生的艺术特征,是物以致用造物思想的完美体现。分析其功能特征,将为本次设计指引方向。

表6 尼西黑陶雕塑纹样

Tab.6 Mold patterns of black pottery

2.4.1 实用功能

所谓“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周易·系辞》)。说明中国传统器物艺术强调的是实用性[8],器物的设计与制作需于人有“利”,能为人所“用”。以尼西黑陶火锅为例,其造型合理,形制独特,由锅身、锅盖、烟囱、炉灶4部分组成,携带方便。锅身口部内敛,口沿竖直开阔,腹部外鼓,造型圆润饱满,内部空间较大,方便烹煮更多的食物。锅盖平口竖直,圆形斜坡,能最大化地拓展食物空间。

锅盖的顶端开设镂孔,直径约大于烟囱直径,这样锅盖可以穿过烟囱将锅身遮盖严实,用于遮挡灰尘与保证烹煮过程中的快速升温;且同时锅盖附两耳,方便携带与搬动。而烟囱高于锅盖,使其内部空间能容纳更多的燃料,并利于燃烧过程中的废烟向上排放而不扰进食。炉灶呈下小上大高足杯状,一面设计有3个小圆孔和一组菱形状的9个圆孔吸纳氧气进入,其对侧设有半圆形大的孔洞,是炭渣废灰的清扫口,类似于仰韶文化遗址中出现的陶釜与陶灶的合体[5]。故尼西黑陶火锅形随功能,满足生活所需,具有突出的实用功能,见图4。

2.4.2 社会功能

认知是通过产品语言的信息传达作用使人可以了解、认识和把握产品的用途和意义[10]。尼西黑陶艺术中的锅、碗、盆、炉、罐等,都是典型的生活化、世俗化的陶艺设计产品,通过不同造型与样式使人一目了然,具有引导与了解藏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功能。人们能清晰地分辨出黑陶产品的用途与特征,如陶罐盛装食物、火炉生火煨热酥油茶、陶锅炖汤与边烹煮边食用的火锅等,这些既体现了藏族民间的设计理念,同时也集中展示出尼西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丰富制陶经验与对抗高原严寒气候的生活智慧。并且可以依据藏族社会生活的习俗,使人辨别出佛桌、八吉祥挂件是具有宗教意蕴的佛事用品,而杯、盆碗是满足大众日常所需的,具有日用产品性质。某些日用产品的消费之所以会转化为符号的消费,正是由于对产品的认知可以转化为消费者文化层次或社会地位类型的认知[10,尼西黑陶表征着高原文化,外国友人慕名前来体验黑陶制作、购买黑陶产品,是由于黑陶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通过对黑陶相关产品的消费打通了实现跨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渠道,见表7。

2.4.3 象征功能

尼西黑陶纹样的发展首先是由绳纹、刻画纹到贝纹、叶纹等,再逐渐由抽象图案过渡到具象图案。随着佛教文化在康巴藏族地区的传播,尼西黑陶艺术的精神内核也浸染在宗教的语境里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宗教利用了黑陶艺术形式,使之成为藏传佛教宣传教义的工具;而另一方面,黑陶也借用了宗教的佛教图像作为装饰题材,从而获得了广阔的认同与发展。吉祥纹样的运用就是佛教文化积淀的表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一种蕴含美好祝愿的符号语言渗透在黑陶火锅的装饰体系中,具有象征功能,是人们借助黑陶这个载体表达对生活所期之意义[12]。

图4 尼西黑陶实用功能

表7 尼西黑陶引导功能

Tab.7 Guidance function of black pottery

正如卡西尔所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够使用符号。人的思维被符号概括提炼上升为概念,又固化为某种可视图像达到普遍传播[13]。镶嵌装饰是制陶人通过挑选瓷片、组合瓷片形式、转换瓷片图像、新生再造瓷片装饰形象的步骤,将瓷片装饰汇集为指涉自己审美思想的符号,构建成为藏族地区人民认可的、具有审美意义的装饰语言符号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尼西黑陶中的装饰图案已经没有了往昔丰富的宗教象征含义,但符号的吉祥寓意却经久不衰,加强了纹样的象征功能。那些巧妙而又高超的构图形式,常常将具有吉祥语义的纹样如吉祥结、连珠纹、叶纹等抽象元素拼揉、堆叠在一起,呈现出如意殊胜的美感,象征着藏族人们祈福安康的精神内涵,见表8。

2.4.4 审美功能

尼西黑陶之美在于其造型与装饰给人的审美享受与心灵震撼。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世界上唯有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如彝器、钟鼎等的形态与花纹最能表达人类不可言状的心灵姿势与生命的律动[14]。这是关于审美情感表达的阐述,尼西黑陶中白色瓷片的律动正是藏族人民热情、奔放、积极向上的情感内涵的体现。那些几何抽象的圆形、方形瓷片,秩序井然地在深邃的黑色背景中组合成连珠纹样式、菱形纹样,状如人们手牵着手跳着锅庄,律动优雅又欢快活泼,表现出了藏族特有的欢乐情绪,也诠释了尼西黑陶独一无二的审美特征,使尼西黑陶能够以强烈的炙热情感激荡着人们的内心。同时黑陶器物中闪耀着星星点点的白,让人产生陷于浩瀚苍穹,渺小无助的审美体验,表征了高原人民置身茫茫雪山“坐看云起云落”的与世无争的心理情感。黑色是对自然变化无从把握的惶恐,白色是圣洁美好的希望,这些都被融入黑陶器物中,以深沉而又独特的审美形式呈现在世人眼中,见表9。

表8 尼西黑陶象征功能

Tab.8 Symbolic function of black pottery

表9 尼西黑陶审美功能

Tab.9 Aesthetic function of black pottery

3 尼西黑陶创新设计实践

3.1 装饰元素的提取

在尼西黑陶中常见吉祥结纹样的刻画装饰,吉祥结源自眼镜蛇头部的S形图斑。而由此生成了龙吉祥结,即2条或多条蛇缠绕形成的吉祥图案[15]。吉祥结图案代表祥瑞祝福,在藏族地区是吉祥八宝之一,而在汉族地区也富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深受人民喜爱。故本次设计在对尼西黑陶的刻画装饰纹样整理中,选取了在各个民族都受欢迎的吉祥结,将它的图案提取出来作为典型装饰语言用于陶瓷器物装饰,意图以装饰获得族群跨域,赢得更广泛的认同,见表10。

表10 装饰元素提取

Tab.10 Extraction of decorative elements

3.2 浮雕装饰技法借鉴

尼西黑陶浮雕纹样装饰华丽,凸显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具有典型特征。但以现代陶瓷设计量化生产的视角来看稍有局限,其制作工序复杂,批量化生产难度高;使用也增加了清洗难度。故本设计以简练的浮雕技法入手,将吉祥结图案塑造成浅浮雕样式作为装饰部件,以模具成型方式制作,可批量生产,这样既有传统形态,又进行了工艺优化,见表11。

表11 浮雕技法借鉴过程

Tab.11 Draw lessons from relief technique

3.3 造型因子提取

1)尼西黑陶造型特征

普遍尼西黑陶造型大气蓬勃,轮廓线条圆润流畅;外形曲直结合、起伏有致;结构对比突出,和谐统一。整体设计以圆形、柱形等抽象形态组合成美观的陶器,具有形式与功能相生相融的艺术特征,也是中国传统中物以致用造物思想的完美体现。

2)尼西黑陶造型因子提取

设计受到尼西黑陶粗犷大气的茶壶形态启发,借鉴尼西黑陶大气蓬勃圆润有力的造型审美特征来进行设计。提炼茶壶壶体圆浑的轮廓、饱满的线条、粗犷中带优雅的曲线美的造型因子,设计具有相似审美特征的茶壶与茶杯。以壶型饱满敦厚的形态体现圆浑之美;壶嘴、壶柄设计为细长雅致造型,既考虑产品容量较大,能够迎合藏族地区大碗喝酒大杯饮水的豪迈情感需求,同时又通过粗细、曲直的对比凸显壶身与壶体的粗犷大气与优美柔和的对比统一,寓意多元共生之和谐美,见表12。

表12 造型因子提取

Tab.12 Extraction of aesthetic factors of modeling

3.4 设计色彩元素提炼

由于黑陶需要经历产品烧结、焖烧呛釉这两个过程才能烧制得到乌黑亮丽的颜色,而此种烧制不能表面施釉,颜色较单一。故此次设计采用了在藏族地区获得广泛推崇的金色进行藏族黑陶产品的创新设计,这样可以通过釉色增强产品表现力,同时因为釉色的玻璃质感特征,也可使器物清洁更便利,见表13。

表13 设计色彩提炼

Tab.13 Extraction of design color

4 最终设计实践与展示

设计将吉祥图案制作成浮雕纹样,粘贴于茶壶盖扭与杯身,形成完整的一壶四杯套件,吉祥结图案蕴含着美好祝福。同时基于藏族的华美装饰基调,给茶壶施以金属釉色,增添华贵之美,以期获得更多的心理认同。在器型的设计上,以筒形为主体,容量较大,能够迎合大碗喝酒、大杯饮水的豪迈情感需求。同时考虑了在制作中以圆柱体石膏模具为支撑,采用尼西黑陶技艺中泥片围合手工拍打的方式完成,因模具的介入,可以形成小规模的量产,见图5—7。以上方案都是笔者带领团队在对黑陶产品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基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多元文化融合进行的现代尼西黑陶的创新设计探索。

图5 吉祥如意茶壶套件

图6 吉祥如意壶

图7 吉祥如意杯

5 结语

尼西黑陶之内涵既有务实的功能、审美的形式还有深沉的文化积淀,是融地域材质、造物观念、生活习俗为一体的设计产品,但随着社会发展,尼西黑陶面临许多困境,如何高质量地传承与发展尼西黑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尼西黑陶传承有余创新不足,如何聚焦传承与发展,既要因循传统因子,更要打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如在材质上寻求能耐高温、易清洁的更优配方;在装饰上探索符合人们现代审美的语言;在烧成工艺方面采用电窑烧制等多种形式;在产品样式方面立足现代生活美学进行全方位创新,设计制作出能小批量生产的黑陶产品才是尼西黑陶发展之关键。纵观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材料、技法、烧制等工艺的更新,而尼西黑陶缓慢发展已久,眼下只有立足时代,通过矢志不渝的艺术设计实践,才能实现黑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目标。

[1] 孙绍昆. 尼西黑陶发展刍议[J]. 陶瓷学报, 2015, 36(1): 100-102.

SUN Shao-kun. Development of Nixi Black Pottery[J]. Journal of Ceramics, 2015, 36(1): 100-102.

[2] 李晓岑. 云南科学技术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LI Ciao-Chen,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Yunna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3.

[3] 程蓉洁, 高智勇. 手工造物语境下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24): 269-273.

CHENG Rong-jie, GAO Zhi-yong. Design of Moder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Handicraft Creation Context[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4): 269- 273.

[4] 梁冰. 民间传统手工艺蕴含的造物智慧和设计思想初探[J]. 美术大观, 2017(11): 70-71.

LIANG Bi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reation Wisdom and Design Ideas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Folk Handicrafts[J]. Art Panorama, 2017(11): 70-71.

[5] 祝燕琴, 张明山.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蒸煮器具的设计视角探析[J]. 包装工程, 2020, 41(18): 384-388.

ZHU Yan-qin, ZHANG Ming-shan. Analysis on Design Perspective of Cooking Utensils Unearthed from Haihun Marquis Tomb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 Nanc­hang[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8): 384-388.

[6] 石硕, 刘欢. 康区被称作“人区”考——兼对藏文史籍中“黑头人”概念的考察[J]. 中国藏学, 2017(4): 54-62.

SHI Shuo, LIU Huan. A Textual Research on Kang District as "People's District": Also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ept of "Blackhead People" in Tibetan Historical Records[J]. China Tibetology, 2017(4): 54-62.

[7] 秦大树. 高丽镶嵌青瓷与中国瓷器镶嵌装饰工艺的联系与传承[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0(9): 5-27, 123.

QIN Da-shu. Goryeo Inlaid Celadon and Its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in Inlay Craftsmanship[J]. Palace Museum Journal, 2020(9): 5-27, 123.

[8] 文韬, 张伟. 儒家器物观与中国传统艺术造型[J]. 美术研究, 2018(3): 76-83.

WEN Tao, ZHANG Wei. The Concept of “Objects” in Confucian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odeling Art[J]. Art Research, 2018(3): 76-83.

[9] 徐恒醇. 设计符号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XU Heng-chun. Design Semiotics[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8.

[10] 杨先艺, 王永东. 中国古代“制器尚象”设计智慧在当下的应用[J]. 包装工程, 2020, 41(16): 344-352.

YANG Xian-yi, WANG Yong-dong. Present Application of Design Wisdom of “Zhi Qi Shang Xiang” in Ancient China[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6): 344-352.

[11] 谢青. 符号学视角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图案艺术研究[J]. 美术研究, 2018(2): 110-113.

XIE Qing. Research on the Pattern Art of Southwest Mino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J]. Art Research, 2018(2): 110-113.

[12] 彭吉象. 舞: 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线的艺术[J]. 美术大观, 2017(6): 46-49.

PENG Ji-xiang. Dance: The Spirit of Music and Dan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t-the Art of Line[J]. Art Panorama, 2017(6): 46-49.

[13] 罗伯特·比尔. 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 向红笳, 译.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

BEER R. The Handbook Of Tibetan Buddhist Symbols[M]. Xiang Hong-jia,Translated. China Tibet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07.

The Design Practice of Nixi Black Pottery on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

HE Yi-hua, LAN ling

(a. College of art, b.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Taking the Ni Xi black pottery of Diqing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black potte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design, and extracts elements and modeling factors to deduce and practice innovative design, and explore new ideas of innovative design. Firstly, the paper coll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lack pottery and analyzes its causes;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constitute of black pottery in terms of material, shape and decoration, and refines the design elements. Finally,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functional connotation of Ni Xi black pottery from four aspects, that is, practic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symbolic function and aesthetic function, draws design inspiration and completes the design practice. With the unique material, Ni Xi black pottery's shape, gorgeous decoration and efficient functions are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learning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ceramic products, bringing positive influence to lead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serve society. By studying the process and function of Ni Xi black pottery, the paper shows the excellent achievement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carries out design deduction and practical production with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thinking, it is proposed that only based on the times and through the unswerving practice of art design can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black pottery craft be realized, thus achieving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Ni xi black pottery; ancient tea-horse road; design; innovative practice

TB472

A

1001-3563(2022)18-0415-10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8.051

2022–04–22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8BG122)

何毅华(1977—),女,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创作。

兰玲(1978—),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责任编辑: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