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用课内数学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2022-09-27 13:35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周长物体水果

阮 佩 佩

(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东校,上海 200333)

主动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可贵的能力。一个人要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自身的内因及客观的外因相关,一名小学生要获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需要自己努力的同时,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作为一名多年一线工作的小学数学教师,笔者不断探索,寻找“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之间的联系,建立“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打开主动探索的大门,让他们品尝主动学习的快乐!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无疑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很好的平台。学生要学得有效,就需要有自发的学习主动性,而如何调动学生这种自发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就需要教师花心思、动脑筋做好精心准备,对课堂中传统环节进行改良,设计操作性强的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迈出主动学习的脚步。

一、创设情境式任务,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体验

布鲁纳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1]新课标也指出,我们要在传统的课堂上有所革新,要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主动学习需要引导和带入,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快速进入状态,更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从上节课的状态、下课的休闲中带出来。笔者设计的“创设情境”式任务就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特别是有思维碰撞、思维冲突的情境,让学生更有带入感,能被情境吸引从而主动学习、思考。

教学案例:

“轻与重的比较”是二年级下教材中重量(质量)的比较中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直接比较的方法,掌握在不能直接比较的情况下可以用间接比较(借用第三方物体比较)的方法来比出物体的轻重。

针对这节课的基本点,掌握直接比较的方法,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很快地掌握,他们对面前的两个物体,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掂一掂直接来判断谁轻、谁重。但对于这节课的难点,借用第三方物体进行比较,二年级学生在认知上是较难理解的。“为什么两样物体都在我面前,我还要借用第三样物体呢?”这是很多学生在常规课堂中的困惑。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笔者创设一个“异地情境”,让学生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借助第三样物体来比出轻重。

首先,创设情境,在疑问中寻找方法。

动画出示情境:小胖和小巧在放学回家路上正巧碰到了水果店开业有免费送水果的活动,水果店老板给他们俩一人一袋水果小礼品,里面有一个芒果、一个橘子和一个梨。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回到家后,小胖看着自己的水果,心想:我这几个水果好小呢,小巧的一定比我的大!于是他连忙打电话给小巧:“你的芒果比我的大,你的橘子也比我的大,你的梨也比我大,我比你胖你该让我吃大的呀。”小巧听了马上回答他说:“没有啊,你的才比我的大!”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都觉得对方拿到的大。

问:他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都不让步,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学生们先同学讨论,再全班交流。

生: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借用第三样物体来比出它们的轻重,可以让他们在家里做一个简易天平,然后拿一些一样的东西放在天平上称一称。最后只要数一数这个相同的东西,多的水果就重。

问:那你们能想到什么第三样物体吗?

生:我觉得我们家里都会有象棋子、围棋子这样的东西,因为这是我们平时一直玩的游戏,所以小朋友家里都会有!

其次.操作演示,明确要求。

师:这个小朋友真聪明,小胖和小巧都在自己的家中,没有办法直接把水果直接放在简易天平上比较,他想出了都用另外同一种物体和水果进行比较,如果用围棋子来称芒果,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学具,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可以如何操作。

师操作:一颗一颗的围棋子放入另外一边的杯子,直到天平差不多平衡了,我们就知道了一个芒果等于几颗围棋子了。

师:这个方法很简单,你们看了以后会操作了吗?

最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小胖的三个水果由3个小组分别认领,小巧的三个水果由另外3组分别认领。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水果,请你用刚才想出来的方法,称一下这个水果的重量,并记录好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并交流汇报(如图1):

图1 水果称重记录

师生共同交流:小胖的芒果比小巧的重;

小胖的梨比小巧的重些;

小胖的橙子比小巧的重。

师小结:大家能通过称围棋子的方法,比较出分别在不同地点的两个物品的重量,真不错!在间接比较中我们或是选取围棋子或是选取双色片都是借助于第三种东西,这种思想就是天平和砝码的原型,古时候的人也是有和大家一样的想法,最终发明了天平。

【分析与思考】

1.情境带入思考,唤醒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借用第三方物体进行比较是生活中需要并且常常用到的比较方法,可怎样让学生觉得不是在为了比较而利用第三方物体,笔者创设了以上情境,这也是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情况。通过小胖和小巧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让学生们一下子就有很强的带入感,当学生对这样实际的情况没法用已有经验判断时,他们头脑中的各种经验就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非常迫切地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正是在此时,主动学习的欲望被唤醒。

2.情境碰撞思维,打开主动思考的通路

在大家的思维碰撞交流后,一位聪明的学生读取了已有的知识储备,想到曹冲称象的故事,让他联想到借用大家熟悉的第三样物体就能解决异地比较的问题。真实的、能激起思维碰撞的情境性学习任务,打开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通路,让学生明白在某些情况我们没办法直接比较时,只能借助于第三方物体进行比较。这种由学生自己思考出的解决办法更有价值。

3.情境推动操作,增加主动学习的体验

当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笔者又紧接着设计了小组操作的任务,也围绕主要情境,把小巧和小胖的6个水果分别分到6个小组,让学生根据任务单中的要求来完成称围棋子个数的整个操作,最终比出谁的水果重。主要情境推动了学生迫切地想要完成操作,操作的过程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最终的结论正因为是学生自己动手而来,并不是老师讲授的,所以,学生在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中对“借用第三方物体比较”这种方法理解得更为深刻。

二、善用趣味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休金娜称兴趣是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2]的确如其所说,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风帆,兴趣越浓厚越能帮助学生驶向获得知识的彼岸。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有趣的学习内容更能吸引他们,他们也更愿意在趣味性强的任务中习得知识。所以笔者在课堂上设计的趣味任务,不是教材中基本例题的引用,而是针对知识重难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一些趣味的学习素材、一系列思考的环节而创设的任务。

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可能性”一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初步认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 “一定” “一定不”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二、三、四年级统计知识运用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

针对这节课的重点,笔者结合学生生活中常玩的扑克牌游戏设计了一系列趣味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猜牌游戏”“摸扑克牌花色游戏”这些趣味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感知随机事件中的确定、不确定情况。

首先,猜牌游戏,理解“可能性”。

师问:在桌上有3张倒放的纸牌(如图2),分别为一张大王、一张A和一张K,你能猜猜哪一张是大王吗?

图2

生1:我猜是第一张。

生2:我猜是第二或第三张。

师问:能确定吗?

生:不能确定。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不能确定结果的事件称为不确定事件。

图3

师问:对于不确定的结果,通常会在叙述中加上一个词,什么词?

生:可能。

依次打开,前两张都不是,这时老师指着最后一张牌(如图3)。

师问:那么这张牌呢?你有什么要说的呢?

生兴奋地回答:这张一定是“大王”!

师问:能确定吗?为什么?

生肯定地说:能确定的,因为三张牌分别是“K”“A”和“大王”,前两张已经翻出了“K”“A”,那最后一张必定是“大王”!

5.法院不堪司法赔偿的过重压力。也许有人认为,司法的运行成本已令法院不堪重负,若要再负担过重的司法赔偿,则无疑是雪上加霜。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也许还能勉强应付,但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则难以承受。应该说,这是一个现实原因。2012年我国的公共安全预算支出为7000亿元,超过了军费预算。据此,有外媒报道称中国的“维稳”经费超过了军费。虽财政部驳斥了该观点,但中国每年用于“维稳”的经费肯定也不少。[3]何不转换一下思路:从这笔钱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民事和行政错案的司法赔偿上,应该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师问:这张牌会不会是小王呢?

生:不会的!

问:确定吗?为什么?

生:能确定,因为老师刚才说的这三张牌的可能情况中没有“小王”。

师:哦,也能确定,在数学中,我们把能确定结果的事件称为确定事件。

……

其次,摸牌游戏,认识确定与不确定事件。

(A信封中有6个草花,B信封中有3个草花和3个方块)

要求:如果每次从A信封和B信封里取出一张牌;想一想:哪个信封里能摸出草花?哪个信封里一定不能摸出方块?哪个信封里可能摸出方块?

用刚才学过的描述可能性的词语来说一说。

在下面表格中写一写(如图4)。

想一想:( )信封里( )能摸出草花。( )信封里( )能摸出方块。( )信封里( )能摸出方块。

【分析与思考】

1.趣味性的材料,激起主动学习的兴趣

此课以猜牌游戏来引入,在课堂伊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扑克牌是学生熟悉的游戏,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来把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这样非常自然,而且学生又觉得非常有趣。在引导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猜测三张全都翻合在下的牌哪张是“大王”,让学生先在脑海中思考。“牌堆里有这么多牌,这三张都是翻合向下的,我们是不可能确切地知道下面哪张牌是“大王”的。就此,学生们对“不确定”这个概念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稍后的猜牌过程中,先翻出两张,让学生看到翻开的“K”“A”后,他们马上便脱口而出,最后一张翻合在下的牌必定是“大王”。这个由原来不确定到现在确定的过程,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同时,也正是在这样的猜测、确定的过程中,看到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早已跃跃欲试,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

2.趣味性的任务,提升主动学习的兴趣

任务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延续学生喜爱的扑克牌,笔者设计了趣味的任务活动,让学生在思考A信封和B信封中牌的花色中体会主动学习的快乐。此处的设计也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还准备好实物的2个信封,这为能力中下的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素材。从而,思考能力强的学生能够直接思考出结论,而一部分能力中等偏下的学生也能通过动手摸一摸得出结论。课堂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顺利地完成此项任务,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3.趣味性的互动,传递主动学习的快乐

借助于扑克牌的猜牌游戏,让学生以2人为单位互相猜一猜、玩一玩,不仅可以检测学生们对于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有趣的互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学生根据同桌的要求来选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更高层次的思考,需要学生们根据可能性的结果来考虑事件的本身。在互动的2次选牌、猜牌中,他们会在头脑中主动思考,选出符合要求的牌。作为旁观者的教师,观察了整个教室的互动过程,发现学生们都面带微笑和同桌一起游戏,此时的教室中主动学习无处不在。

三、巧用探索任务,注入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美国的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认为,学生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教学就应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3]当学生面对平淡无奇的学习任务时,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减少一半;当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动力更是无从而来。数学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科,笔者设计的富有探索的学习任务就是结合学习内容,把学科充满趣味、挑战的方面显现出来,激励学生勇于在学习中挑战自我,并在探索中摸索出学习的经验,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点,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案例:

“周长”一课是三年级(下)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一个内容,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后的一个内容。本课内容是学生认识平面图形一周长度的起始课,对学生建立平面物体周长的概念尤为重要。所以笔者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在头脑中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

“绕平面封闭物体一周的长度”是周长的定义,但简单地观察图片,并不能满足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所以笔者设计了探索性的任务“描边线”和“算周长”,让学生在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并渐渐掌握周长的概念。

首先,画周长。

师:假期中大家都喜欢出去旅游,在旅游的时候,老师很喜欢收集一些纪念品。邮戳就是其中一种。这是老师的一些收藏(如图5),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图5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图形入手。

出示学习任务一:描边线

(四)条边的长度(三)条边的长度(二)条边的长度(一)条边的长度(一)条边的长度

要求:

(1)请你挑选一枚自己最想争的奖章,在纸上描一描它的边线。

(2)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形状的平面图形。

我选的是( )图形,我是这样描的,得到的图形是( )。

小结:刚才我们探索邮戳的边线,得到了5个平面图形。其实绕这些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其二,找算法。

师: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些图形的周长。要求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先要知道这个图形有几条边。

填一填:知道这个图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这个图形的几条边长(如图6)。师:刚才大家通过探索,了解到要算这五个图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几条边的长度,真不错!接着就请大家根据需要的条数,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来算一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吧!

【分析与思考】

1.感兴趣的探索,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本节课中的第一个探索性任务是让学生描一描教师收集的纪念邮戳的边线,学生对于旅游很感兴趣,对于老师收集到的邮戳更感兴趣,因为这是他们没有看到过的邮戳形状。笔者在设计时还特地选择了不同形状的邮戳,让学生感受几何物体美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生活在当代的三年级学生大都眼界开阔,所以对于各种不同形状的邮戳更是饱含兴趣,让他们描一描这些邮戳的边,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同时在描的过程中理解了周长的含义。

2.动手实践的探索,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在概念学习时,我们常常用书面、规范的语言来告诉学生概念的定义是什么,觉得这就是学生应该记住的内容,但这样的记忆过程就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可能没过多久就会遗忘。但本课此环节让学生描一描不同形状邮戳的边线这个任务,为学生搭建了动手操作的平台,学生能够在描一描这样实际的感官活动中,清晰地了解不同图形的周长也是不同的,对于“绕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这个概念理解得更为深刻。

3.有目的的探索,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延续第一个探索任务,第二个探索任务的目的性更强,既然大家都已经初步感知了周长,那么怎么算出周长呢?当然需要知道每条边的长度。这个环节没有马上让学生测量每个图形的每条边,而是设计了让他们思考、探索需要知道的边的数量,就很好地融入了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比直接让学生测量每条边更富有逻辑性。学生为了求出周长,必定要先知道需要量几条边,从一个侧面说,这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外部动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尽快算出每种图形需要量几条边。在学生算边数的过程中,他们也重温了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的特征,为之后一节课(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了铺垫。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从学生的认知而来,数学认知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概念的理解。笔者经过总结,通过“轻与重”“可能性”“周长的认识”三节概念教学的课例,分别探讨了“情境式任务”“趣味性任务”和“探究性任务”三种不同的任务形式对学生理解概念、提升主动学习能力的帮助。从自己的梳理、总结中发现:首先,学生的学习的动力是能根据任务被激发的,只要教师善于动脑设计任务,学生定能通过能力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其次,学习任务式的教学很符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模式,综合性、趣味性、探索性的任务不单单对学生的概念认识有帮助,更是在交流、操作中为学生打通了主动学习的通路;最后,概念教学中的学习任务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对之后更广范围的教学研究(如计算教学、应用教学等),都将有推动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做到这些,无疑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上三个课例,都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学习后,思考得更深刻,并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新课标不断指引着我们一线教师,让我们以此为教学的“发力点”,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能只是一个传统的教书匠,需要不断学习、钻研,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才有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猜你喜欢
周长物体水果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巧算周长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水果篇之Cherry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水果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