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生体育素养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2-09-27 13:25于志健梁俊初吕晓峰张路阳周文福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学生问卷中学

于志健 梁俊初 吕晓峰 李 宁 张路阳 周文福

(1.威海世昌中学,山东 威海 264209;2.威海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科,山东 威海 264209;3.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山东 威海 264209;4.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体育部,山东 威海 264209)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以“中学生体育素养”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文献50余篇,为本研究初选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指标提供了理论支撑。

2.专家调查法

访谈了50位从事中学体育教学的一线教师、研究学者及分管体育教学的领导人员。制订《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初选指标专家问卷》、《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专家问卷》和《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影响因素专家问卷》,每类问卷发放50份,共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50份。

3.学生调查法

发放《中学生体育素养学生调查问卷》600份(男生300份,女生3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每个题目学生选填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等级指标,评定标准为:“完全符合”计5分、“相差不多”计4分、“基本相符”计3分、“相差很多”计2分、“完全不符”计1分。

4.教学实验法

针对中学生体育素养不高的问题,设计新的教学方案,并在多所学校开展实验,及时发现教学方案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体育素养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指标确定。为了调查中学生的体育素养现实情况,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确定评价指标。[1-2]本研究中的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经过专家评分(筛选出平均分≥4的指标),最终二级指标确定为3项,三级指标确定为12项,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中学生体育素养结构模型示意图

(2)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在问卷调查和专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出了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各指标的权重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并根据各指标权重情况设计了《中学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

(3)中学生体育素养调查。对600名(男生300名,女生300名)在校中学生发放《中学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学生根据各指标评价的参考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分(参考内容见表1),回收有效问卷600份。

表1 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及评分参考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发现,各项体育素养平均得分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体育学习能力、体育品德水平和体育健身能力,其中体育学习能力各指标中得分最高的前两项指标是体育记忆能力和体育理解能力;而体育健身能力各指标得分最低的两项指标是风险防控能力和体育保健能力(见表2)。由此可见,被调查的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有很高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健身能力,但是体育保健知识和运动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4)中学生体育素养影响因素。中学生体育素养影响因素应该是多维的,一般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由表3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受调查的专家普遍认为影响中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已经具备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运动参与感受、体育参与动机和态度以及体能情况等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学校的体育环境等方面。

表2 中学生体育素养调查得分情况(n=600)

表3 中学生体育素养影响因素专家调查情况(n=10)

2.中学生体育素养提升路径策略

(1)通过常规体育课程管理提升中学生体育素养。第一,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可进一步丰富现代化体育课程,如射箭、飞盘、迷你高尔夫、软式棒球、短式网球等,并适当地把相应的项目进行组合划分,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得到更全面的激发和锻炼。每月还可以拿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授课,主要从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损伤预防与应急处理、食物营养构成及合理膳食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健康教育。第二,中学教育能否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一支合格的体育教师队伍是落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2]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严把入口和出口[3],积极推动体教融合,把专业教练通过邀请讲学和聘请授课的方式引进学校体育教学中,也可利用周末、假期的时间鼓励本校体育教师到专业体校、专业体育项目训练基地进行观摩学习或针对性的公派外出学习提升。[4-5]第三,中学体育教学环境开放,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灵活度较大,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合教学手段,如何将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因素良好链接是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前提。[6]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在教学手段安排方面,应该鼓励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发现探究、模仿领会等教学方法,配以合理、积极、实时的评价反馈,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减少教师的主动讲解,在学生们观察模仿及小组合作探究后给予必要的讲解答疑,让孩子们学习得更加主动。

(2)通过加强课余体育管理提升中学生体育素养。第一,“勇气、坚毅、荣誉、协作”是中学生体育素养的核心所在,而要提升这个核心,仅仅依靠体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课余体育应作为中学体育工作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体育课的延伸,同时也是实施体育教育的第二战场[7],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去抓,特别要注重“榜样的力量”,树立一批学生体育骨干和积极分子,表彰一批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而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8]第二,中学的课余体育管理应该谨慎、细致、全面,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既要注重全面性也要考虑差异性。首先,日课重点建设大课间课程。初一年级,大课间可实施“全员3 000 m跑计划”,在此期间,每次大课间结束后应对全体学生实时监控心率并记录,严格控制心率范围,经试验这个目标三个月基本可以实现。初二年级开始重点开发上午大课间,并可增加搏击操、健美操、街舞等内容更加丰富的运动形式,提升学生体能及心肺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锻炼兴趣。其次,周课重点建设校本课程。为充分发展学生们的兴趣特长,每周三下午进行校本课程活动,体育课程方面包括柔道课程、足球课程、格斗课程、田径课程、篮球课程、排球课程,由学生们自主选择。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是学校在职体育教师配合专业教练(外聘)。再次,月课程重点建设趣味课程。为充分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学校特推出吉尼斯挑战活动,在每月的最后一周进行自由挑战。项目包括跳绳、立定跳远、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五项,挑战结束后会把每个项目级部前十名以展板的方式公布,让每位学生都能看见,以此激发孩子们的锻炼欲望。每学年进行汇总,推出级部记录创造者并进行表彰。最后,年课程重点建设特色活动。每年定期进行全校游戏月活动,主要以十五人十六足、集体跳大绳等团体项目为主,保证全员参与,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团队协作的意义和精神所在。近两年铁人五项运动被引入学校,铁人五项运动项目偏军事化,主要包括折返跑、推雪橇车、跳箱、搬运重物、跨越障碍,这些项目在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突破自我精神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在学生组织课余体育活动过程中,在教师指导、场地、器材受相应限制的情况下,可借发挥体育教学管理的支持优势,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在场地、器材、资金等方面尽最大的努力给予支持。

(3)通过完善体育教学管理提升中学生体育素养。第一,学校体育环境与教师指导风格、师生之间关系、教学过程控制、课堂秩序维持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学校体育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与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来提升中学生体育素养。第二,教师可分为以教学为特长、以训练为特长、以科研为特长等专长鲜明的类别,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教学观念向教、训、研相结合的教学观念转变。[9]教、训、研相结合的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体育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从心理、生理等方面接受体育成为一种“习惯”;体育训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练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魅力;教学研究要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三,在实际的教学目标制订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缜密安排课堂练习过程,做到难度差别化、个体化,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的主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三、结论与建议

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体育素养还不容乐观,中学生运动风险的预防、遵守体育规则、理解体育等方面的能力还很弱。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学校体育管理,这势必会对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必将为目前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创新提供新的平台。以提升中学生体育素养为目的,围绕体育课堂管理、体育教学管理和课余体育管理三方面开展工作,其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智力的全面发展,最终完善中学生的体育素养。

猜你喜欢
中学生问卷中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问卷网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问卷大调查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