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下建筑学专业环境设计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2022-09-29 12:37贺海芳高嘉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师景观设计

郑 侃 贺海芳 高嘉伟

(1.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2.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各专业课程思政是思维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伴随着“景观都市主义”“城市更新”等理念的倡导,人们对建筑生存环境越加关注,建筑和景观设计相辅相成,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和景观的共同作用,和谐共生[1],二者在城市建设中缺一不可。建筑学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重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类环境景观设计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景观设计意识、城市环境的塑造能力。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环境景观设计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需要区别和颠覆传统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信息化和自主性两点,教师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教师不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而是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显示出来,将学习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当中,能够极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信息技术时代下,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应运而生,加速了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生长。

现今高等院校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以学习方案设计技能为主,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建设,大多高校有着建筑学背景知识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基本功训练,但往往建筑设计指导中缺少景观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在方案创作中,对于环境与景观的设计缺乏概念,深度不足、逻辑性不强,必要的景观休闲场地设计也仅仅满足图案设计关系,未考虑人应用的实际效果,所谓的人性化设计停留在表面工作,人行休闲步道铺装等感觉不到景观场所中的美感与节奏。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建筑设计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高技能应用性技术人才,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建筑学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相辅相成,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举措,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实现途径,真正将“立德树人”贯彻教育全过程。

二、《场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

建筑学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建设中,场地设计是建设项目设计的主要环节。场地设计涵盖包括建筑学、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内容,任何建设行为都是基于场地而存在的,无论实践还是教学,场地设计都是规划设计行为的开始,《场地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思政教学背景下,通过该课程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在该课程教学的教学知识点引领、挖掘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力求构建课程思政改革目标。

1.确立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以引用案例的方式引出近年我国在“生态城市”“景观都市主义”建设方面的讨论,提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思政教学素材的选取具有代表性和价值感,结合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等的建设案例,宣传建筑师所应的绿色低碳设计的思想。通过相关思政案例的引入使学生了解生态发展的意义,当建筑师接手一个项目的设计,就意味这对建筑、环境及其城市发展负有重大的责任。

2.贯彻整体设计思维和团队意识

教学中让学生在设计思维概念里能建立出场地、环境、建筑以及城市之间的整体场景关系,建筑活动一般都是团体作战,设计行业特别需要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这两种品质,在课程实践环节,根据阶段性教学的任务,安排学生成设计团队完成相关调研课题,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课程的有效衔接,让学生明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建筑师,团队协助精神和竞争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3.培养调研习惯和洞察能力

场地设计内容包括了解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自然气候特征、场地周边建筑、交通条件、自然环境、城市街区风貌以及城市肌理等等。场地设计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习惯,让学生养成从调研收集资料开始的设计习惯和提升全面的、敏锐的洞察能力。通过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明白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活动中所具有的专业素养,是建筑师实践的职业基本要求。

4.增强创新意识和坚韧毅力

在场地设计课程中,设置创新设计讨论主题和系列设计任务,提出如何打破常规设计思维与手段,分析国内外知名建筑师的优秀环境景观设计作品,掌握创新的方法,注重学生艺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的创新设计相关内容的组织,让学生从建筑师的业务能力与创新案例当中体会建筑师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并强调以职业建筑师为培养目标,加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问题和挑战都应具有的创新素质[2]。

5.传播终身学习理念和求知精神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市场需求不断更新,新材料的出现,新技术的突破以及人们不同以往的生活态度无一不要求职业建筑师对新知识的学习,这要求建筑师具备较强的求知精神。课程引入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建筑设计行业和建筑师职能深刻的变化,建筑师所面临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需求,职业的建筑师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永远是不够的,时刻都应该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念头,让自己不断地提升而不至于被时代所遗弃。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场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场地设计衍生于建筑,却又高于单纯的建筑,游走在建筑与自然环境及其所处的城市之间统领着一切[3]。场地设计教学内容分为场地与环境概念、场地地形分类、城市-乡野环境、场地涉及的要素、环境影响要素等方面,场地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的本质是场地认知(科学认知)能力培养,包括环境认知模型的构建(如何思考)、场地设计的训练(如何做事)和工匠精神的养成(如何做人),积极探讨翻转课堂在《场地设计》中的应用模式,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孤立地进行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产生良性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激发和释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思政改革效果。

1.创建高素质师资队伍,为课程设定思政教学框架

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创建高素质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理念提升、强化教学能力,结合《场地设计》课程特点,编制教学设计,将建筑思政案例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教学单元之中(表1),完善和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内容和方式,各阶段的知识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地渗透和交融,有助于不断地提高学生理论能力、人文修养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使用知识与技能为国家服务的观念。

表1 《场地设计》课程思政设计方案

2.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有机衔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依据场地设计思政教学标准,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辅以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实例,将课程思政的元素有机的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利用“角色转换”情景模式让学生结合场地设计实际工程案例参与互动与思考,引导学生切实体会场地设计工作和项目运作方式,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经过多年的翻转教学改革,学生们的沉浸度与专注度都非常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加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事业的情怀大幅提升。

3.改革评价考核机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考核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从《场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凝练生态观、整体设计思维、社会责任感、规范意识等职业素养培育内涵,设立课程思政框架体系考核办法,考查涉及对学生在整个学习环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调研能力、协调能力、合作精神等品德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提高评价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从而培养具有勤奋、务实、创新精神,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场地设计》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在“翻转课程”课程视角下进行思政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导向[4],采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相关章节中安排学生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及主题交流,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学生内心,因为在分析案例与主题思考的过程中,要让大家能信服自己观点,必须先能说服自己。“翻转课堂”模式有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全新的交流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场地设计》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和挖掘其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内涵,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以情化人,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人才。作为未来建筑师,肩负着城市建设、生态环保、公共利益与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建筑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精神,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色。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师景观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小小建筑师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猴子建筑师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
王彦军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