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思考

2022-09-30 02:01冯丽萍
关键词:导图法治道德

冯丽萍

(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 江苏南京 211100)

引言

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但是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在开展教学时经常根据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硬性灌输,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该学科的价值。而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出现,让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氛围越来越浓,也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思维导图也称作“心智图”,具有较强的发散性思维,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一、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1.明确突出课堂教学目标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主要是提取课本中重要的知识点,然后进行重点知识的重组,为高效课堂提供重要的教学内容,从而突出教学目标,当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就会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着重讲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课本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全盘输出,未能突出教学重点,导致学生不能分辨知识的重要程度。而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2.营造和谐的课堂互动氛围

教师在根据不同知识点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时,通常会采用不同颜色的符号、线条作为明显的标记,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区分。具体教学时,可以以本课堂的教学目标为中心开始进行,在知识不断输出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增加不同颜色的分支,并且每个分支中涉及的关键词由学生提出,这样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维导图的构建中,同时能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了解和记忆,更加专心听讲。由于思维导图在构建过程中会涉及各种形态和颜色,也就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二、借助思维导图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预习

当前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家长与教育专家重点关注的内容。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学生道德与品质的主要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而思维导图通过图形记忆法,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教学重点,同时还能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前预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做好课前预习,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构建思维框架,让学生结合框架中的内容进行预习,从而提高预习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大致了解该课的教学内容。首先,以我们的学校作为关键点,在此基础上描绘出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框架,根据预习的内容将教师制定的思维导图框架补充完整,在框架的每个分支上填写准确的关键词,从而能够对“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的内容产生较为全面的了解。课前预习作为推动高效课堂的主要环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小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使学生在预习环节中能够发现自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并对不能理解的知识进行标记,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时重点听课,从而提高上课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三、借助思维导图把握知识重点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广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法掌握知识的重点,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课程中的重点知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促进学生的思维扩展,让学生在脑海中将每节课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前后衔接,从而体现出知识的整体性。通过思维导图将每节课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图形的构建,让学生能够根据思维导图中知识点的标记,将整个学期中的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从而发现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同时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2]。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包含了四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的教学总结是“快乐学习”,第二单元的教学总结是“我们的学校”,第三单元的教学总结是“安全护我成长”,第四单元的教学总结是“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优势,将整本书的教学知识点以框架的形式整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每个单元中涉及的重点知识。通过书籍的目录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单元的大标题下面还存在三个小分支,而三个小分支中还可能会涉及更多的小分支教学内容。比如,以第一单元“快乐学习”作为思维导图的主支干,下面还包括“学习伴我成长”“我学习、我快乐”“做学习的主人”等三个小分支的教学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将整本书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框架连接,可以让学生能够对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同时还能了解每个单元之间的存在紧密关联,让学生学会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四、借助思维导图丰富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后复习

思维导图的构建需要教师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知识重点能够在思维导图中突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中的静态图片以动态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专心观看视频内容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科学设置思维导图的同时,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让每个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相关节日等。然后在正式讲课之前验收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随后导入新课的教学,并适当地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在创建思维导图时,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支干,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推进逐渐在思维导图增加新的分支,如汉族、傣族、彝族、维吾尔族等,为了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需要继续在每个民族后增加小分支,探讨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民族风俗等。学生都比较了解我们汉族的传统文化,在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会联想到放鞭炮、赏月和赛龙舟等民间活动。但是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均在各民族中具有一定的特色。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如图1),能够让学生对中华中各个民族的传统民俗产生深入的了解,从而学会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丰富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知又递进一步,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图1 中华民族一家亲思维导图

教师在借助思维导图创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时,仍然需要做好课后复习的工作,将课后复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结合学生课堂的综合表现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改革,然后树立科学的教学计划,结合思维导图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中,结合课本中涉及的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创建,并以思维导图呈现出的知识内容作为重要教学任务,让学生明白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保护我们的基本权利,同时我们也需要履行基本义务,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课堂活动中,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能够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精神具有促进作用。当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后,还需要加强课后复习,对课堂中教师的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和巩固,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做到知识的查漏补缺,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借助思维导图做好课堂总结工作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当他们在对某些事件进行判断时,经常以最直接的感受去分析事情发生的结果,也就是对事情发生的过程和结果的认知具有片面性。虽然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比较容易,但是该课程中的知识涉及范围较广且基础性较强,如果只是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难提升。反之,如果借助思维导图将课堂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则方便学生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记忆,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的科学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将课堂中相关的知识点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且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扩展,增加自身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保证学习质量[3]。

在开展“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到宪法在我国法律中的地位,还要明白法律在保护我们基本权利不受伤害的同时我们还要履行相关的义务,了解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联。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知识的总结,需要围绕的重点知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公民的基本义务,将权利与义务进行对比分析,并且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比如某班级在选择班长时,采取不记名的投票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为自己心中的班长投上宝贵的一票,当统计票数结果出来后,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的甲同学当选为某班级的班长,此结果得到全班学生的认可;当某学生走在校园中发现道路中间有个非常明显的垃圾,他主动捡起垃圾放到了垃圾箱后,径直走向了自己的班级。让学生对以上两种情景进行讨论,分析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教师结合思维导图对权利与义务的重难点进行框架总结,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六、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社会中为人处世的道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好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经常会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并将思维导图创建的大概流程讲授给学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维导图的设置时,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根据所学知识创建思维导图时很可能会发现“新大陆”,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当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维导图创建时,能够帮助自己拓展思维,巩固知识,建立完善的学习体系。但在学生自主创建思维导图仍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例如,在进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教学时,首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父母对家庭、对子女的付出,通过职业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在职场中的不容易,激发学生内心对父母的关心和关爱,引导学生日后科学地管理自己,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关心家人的情感。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可以将与“父母为我操心”的相关知识与无关知识都呈现在多媒体上,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自己选择关键词进行思维导图的创建。在创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学生创建好思维导图后发现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认知,比如父母每天担心我们吃不饱、穿不暖、学习状态是否良好、在校表现如何、身体是否健康等等,父母在操心我们的同时却忽略了对自己的关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创建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是当前小学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当用思维导图将各知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点、线、图结合的形式将知识重点突显出来,便于小学生了解知识重点;丰富课堂的实践教学并且做好课堂知识总结工作;最后鼓励学生自主创建思维导图,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导图法治道德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