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孝两难全”
——《出师表》《陈情表》联读设计

2022-09-30 12:16黎指楠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出师表陈情表李密

黎指楠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重庆 404000)

一、了解联读法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余映潮先生对此下了定义:“联读”,就是讲两篇文章或几篇文章放在一起,找到一起读,编在一起读。在实际操作上,寻找在主题、内容、形式、语言特点、写作手法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的阅读材料联系起来开展教学,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扩大学习广度,拓展知识的深度,加深学习印象,激发习得兴趣。“联读”不是两篇文章相互对比,不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联读的意义在于,在于寻找与创造,在于日积月累,从而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语言现象找到有迹可循的蛛丝马迹,以便理解、学习、运用。在我看来,它是一种动态交互式,批次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阅读教学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共时性

共时性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宴会。联读法所选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上的审美价值,能够让我们抛开内容和文学形式、文化变迁的顾虑,在某种共时的形态下成为我们审美观照的对象。此时,它们的内隐情感抑或是语言形式放大了其美学价值。

2.交互性

交互性本是计算机术语在传播学中,交互性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信息交互。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指的是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联读法中俄交互性是形容阅读材料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阅读材料、学生与阅读材料等不同对象的组合,在言语、文字、情感、思想交流上碰撞思维的火花,形成双向活力、多元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

3.拓展性与扩展性

扩展,是数量的增加。联读法的运用中,所选的阅读材料在某个方面是有共同特征的,也许两篇材料是同个主题、同类文体,共同特点表现的程度不一,广度不一,这便是在数量上的扩展性。而拓展,则是在实践原有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是质量的变化。师生通过纵横联结的两篇文章阅读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与理解,这是在质量和深度上的拓展性。本文的案例运用之所以选择同一文体在不同学习阶段古代常用的表,是因为初高中因为年龄的增长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阅历大扩大,会有新的感悟。联读法既不完全是数字上的叠加,也不是单线的合二为一。

4.平等性与独特性

平等性既体现在师生关系上,也表现在阅读材料之间没有主从之分,彼此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我国统教主编温儒敏先生也曾提出类似的群文阅读“1+x”理念,“1”是阅读的主体,处于主要地位;“x”则是补充,处于次要地位。这是联读法与群文阅读最大的不同。

而选择教学设计这一环节,是考虑到其重要性。它是教学实践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起点还是目的都是优化教学效果,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进行科学系统的系列过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教学设计的优劣在极大概率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将联读法运用到教学设计中,能够窥探联读法的魅力。

那么,笔者将选用不同学习阶段同一文体的《出师表》与《陈情表》作为阅读材料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1.分析教材与学情

诸葛亮的《出师表》与李密的《陈情表》集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两大经典之作。它们分别是初中与高中学习阶段在文言文学习的重点篇目之一,一篇由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著,一篇是西晋时期蜀汉旧臣李密的传世名作,尽管他们不是出现在同一学习阶段编写的教材中,然而相同的文体和主题,让它们有共同之处。作者都为蜀汉大臣,并且其中所蕴含的忠孝传统文化精神让其有了微妙的联系与巧合,就像灵魂上的呼应,利用这种内隐的呼应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传统忠孝文化精神的渗透。

笔者将从写作背景、作者身世及艺术特征以及实际效果等四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史实设计教学活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表文的情感魅力。

2.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学生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和社会背景体会字里行间的哀情和良苦用心。

② 利用诵读的形式感悟作品抒情的语言强烈的情感。

③鉴赏字词,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欣赏表文的魅力。

(2)课前预习

①教师课前提供范读音频,学生课前熟读两篇文章。

② 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解决字词句的翻译,疏通全文。

3.活动设计

(1)解析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文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或者与高中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写作背景知识来介绍和学习,往往就能调动其兴趣与好奇心。高中语文课文的篇目都是一些经典之作,它们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内容往往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代思潮或科学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些相关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无疑会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再次,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魅力。

A.根据下发的资料,了解相关史实。能用自己的语言讲一些典故。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等。

B.身世调查

从写作的时间年份上看,《出师表》在前《陈情表》于后,中间相隔大约四十余年。

那么,接下来,让同学根据“知人论世”方法,完成下列表格并标注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也可通过课前老师下发的资料和课本注释、正文等,完成后师生讨论交流。

《出师表》作者诸葛孔明,乃刘备临终托孤之人,身份不仅是一个先帝遗臣,还是一位位高权重、有雄才大略并且忠君爱国的丞相,更是一个年迈的父亲。他在北取中原时,就像一个离开家乡出门远行的老父亲那般,千叮咛万嘱咐在家的顽皮孩子在各种情况下的应对之计,细致入微,体贴周全。然而他与刘禅纵然有万般复杂的情感,也不能磨灭他们之间臣与君身份的尊卑差异,所以全文的语气基调在于“劝”而不是“教”。语言是那般的小心翼翼而又不失臣子对君王的敬畏和惶恐。这种对情感和语言拿捏的恰到好处正是是由作者身份地位决定的,除此之外,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位普通父亲对孩子的担心。

《陈情表》作者李密,算是昔日幸存下来的“亡国贱俘”,是身份卑贱的人,由于自身的天赋和勤奋,知识渊博,学问高深,辩才之能。因此受到司马氏的赏识,并聚天下英才为其所用,李密便是其中一位。但李密十分清楚今日掌权者的为人,以不择手段夺取政权,李密作为亡国之臣,也曾任蜀汉尚书郎,属实是自己的学识救了自己。后来因为需要照顾年迈体弱的祖母,便索性向皇帝辞官。

(2)赏析艺术特征

具体要求:将学生分为文体特点、作者修养、声音节奏组,而后相互分享交流。

根据以上不同角度梳理《出师表》与《陈情表》中的异同。

教师先示例,学生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

文体特点。表文读者是皇帝,写作目的是陈述请求。前者要求请信,即站在一定立场的真情。诸葛亮站在报先帝忠陛下的立场,是以国为重的真情;李密站在尽孝立场,是以孝为先的真情。后者决定辞巧,即讲言辞。诸葛亮追述往事,表明决心,求后主理解;李密自序身世,引起晋武帝同情。表文内容、读者不同,决定言辞的不同。抗旨表,对虐君晋武帝,李密“动之以情”;请旨表,对昏庸后主,诸葛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诚实无欺。(请学生在原文找出)

信守诺言。(请学生在原文找出)

信任。诸葛亮信任别人,才劝后主“开张圣听”,推荐贤臣,因为刘备信任他:“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获得别人信任而以信任他人为处世标准,是诸葛亮的信任。李密以他信任晋武帝,获取晋武帝的信任。主动提到“少仕伪朝”,表明信任君王,无私心;祖母“供养无主”“病日笃”,自己“欲奉诏奔驰”“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的矛盾,令人信服。以信任别人换取别人信任自己,是李密的信任。

执着与理想。诸葛亮“在同样形势的危急存亡之秋出山辅佐刘备,坚定选择‘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艰巨漫长道路。”为“兴复汉室”,他一生执着;终养祖母是李密的理想,三次辞诏,“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宣言,是他的执着。

(3)诵读活动

具体要求:将全班分为朗诵组和说明组。朗诵每选择朗诵一段,则感受组相应地要谈感受。《出师表》或者《陈情表》都可以。学生自由选择文段,先朗诵,再谈感受与理由。老师范读,再实例说明理由与感受,从感情/句式/语气等角度即可。

①《出师表》的第一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可以体会诸葛亮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深厚感情。

②四字句与对偶句,体会其恳切委婉的语言特色。

③从“然”“乎”“也”“矣”“此”等虚词体会作者的情感起伏与变化。

两篇文章重点段落分别精读后,可设计“开火车”活动。

(4)头脑风暴

具体要求:与同桌讨论,并将观点整理成书面语言,而后分享。

A.诸葛亮和李密的表文,在情感抒发有哪些?最大的差异在哪里?为什么?

就感情的抒发而言,这两篇文章有一收一放的差异。收是《出师表》,因为诸葛亮进表的目的不完全是向君主表忠心,而是以为人臣、为人长的身份对自己还不放心的君主提出自己的安排意见与劝告。他用真切的文字追忆先帝、提出自己中肯的建议,希望可以借他自己对先帝的恩情来抒发自己的肝胆忠心,从而使刘禅接受这份情并认真听取建议。全文虽没有强烈的抒情,但却将他对刘备的感激之情、对刘禅的殷切希望在“唠叨”的语言中表露得淋漓尽致。

而相比于诸葛亮,李密的感情则较为外放,因为他想用自己与祖母之间的情意打动晋武帝,所以他先用自己的童年经历来衬托祖母对自己的恩情,再以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迫切来写自己无法离开的情况,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与“皇 天后土,实所共鉴”来抒发自己对祖母的至孝之情。如此情真意切,怎能不让人动容?所以晋武帝也深受感动,不仅同意了他的陈情,还表彰他为“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B.作业布置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有所请求,需要写一篇表文,你想写给谁,你会怎么写?

具体要求:字数不限,对象明确,逻辑清晰,议论抒情都可。

三、教学总结

表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其主要作用在于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无论是诸葛亮写《出师表》还是李密写《陈情表》,在表达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这一点上,无疑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两表产生的时代背景截然不同,加上各呈的君主不同,再者两位作者的身份地位也全然不同。因此,两表在表达对君主“忠诚和希望”的具体内容和行为方式上的细节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文本明显地呈现出“至忠”与“至孝”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令后世赞叹传颂。

其实对于这样包含深情厚谊的文章,读到最后学生完全可以抛开作者进表的最终目的,而以更纯粹的心思去品味字里行间的感情,不管是诸葛亮的“报先帝、忠陛下”还是李密的“愿乞终养”,其中饱含的都是作者对自己所忠之人、所孝之人流露的真情实感,足以让我们体会到古人源自内心的忠孝情结,受到精神的感染。

结语

联读法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遗珠”。由于它的核心概念比较简单而未被受到重视,正是由于它在理论和实践的空缺而不具备实效性,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反思,完善其含义和内涵,使其成为语文教学先进有效的教学理念。有利于着力培养学上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进行联读设计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寻找阅读材料之间最大的联系、抓住重点,这种联系既可以是隐形也可以是显性,在教学中放大这种联系。对于联读法的探究任重而道远,笔者明白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能带给语文教师一些新的思考。

猜你喜欢
出师表陈情表李密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出师表
王洛勇朗读英文版《出师表》,网友:诸葛亮英语八级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出师表》阅读题湖南邵阳市试题
《陈情表》新读
你来帮帮我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