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与宋人生活美学

2022-10-09 00:53刘斌
佛山陶瓷 2022年9期
关键词:茶盏兔毫龙泉窑

刘斌

(广州博物馆,广州 510000)

1 宋人饮茶爱建盏

茶在中国起源甚早,但其真正风行是在中晚唐以后,据唐人笔记《封氏闻见记校注》卷六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1]。入宋之后更成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必需品。宋人朱彧所著《萍州可谈》一书中记载“茶见于唐时,味苦而转甘,晚采者为茗。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此俗遍天下”[2]。

相较于唐代盛行的煎茶法,“点茶”成为宋代饮茶方式的主流,更加优美讲究。宋人点茶的秘诀在于“点”,对此,宋徽宗赵佶所撰《大观茶论》中有明确记载,“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3]。]在宋人点茶的一套流程中,茶品、水品、茶器、技巧均具美感,而茶器无疑是点茶意境美的重要因素。

那么,一套标准的宋代点茶器具包含哪些呢?南宋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中列出了十二种,分别称“韦鸿胪、木侍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雕漆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对应烘茶、碾茶、磨茶、盛水、筛茶粉、扫茶末、托茶盏、盛茶汤、注水点茶、点茶击拂、清洁茶具之用。陶宝文(又称茶盏)和汤提点(又称汤瓶)通常以瓷质为主。

其中,茶盏是最为宋代茶书所着墨的茶器,因其不仅关乎点茶效果的呈现,更凝聚着宋人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宋徽宗赵佶亦据此论,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则称“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至于文人诗词中的赞美之言亦不胜枚举,如梅尧臣“兔毛紫盏自相称”、欧阳修“喜共紫瓯今宜酌”、蔡襄“兔毫紫瓯新”等。

在宋代最高统治者和文人好尚的引领下,建阳所产的兔毫盏已成为当时的品茗佳器,有“供御”“进琖”底款者,更是专门进贡皇室所用。如广州博物馆收藏的“建窑黑釉‘供御款’兔毫盏”(图1),此盏敛口,口沿下腹部渐收,底圈足。内外遍施黑釉,盏外施釉不到底。器内外釉面中有呈放射形状的黄褐色条纹,类似兔的皮毛,俗称兔毫盏,圈足内刻画“供御”二字,是福建建阳窑生产的典型产品。且据顾文壁先生考证“建窑烧制供御、进琖的鼎盛时期,是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这六十年间”。

图1 宋建窑黑釉“供御”款兔毫盏

此外,宋代吉州窑、耀州窑、定窑以及四川的广元窑亦受当时风气的影响,生产黑釉茶盏,其中较为出名者如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和耀州窑双凤牡丹纹盏,均是茶具中的珍品,且具有地方特色。木叶纹茶盏隐含禅意,主要是受当时吉州禅教盛行的影响;耀州窑所产瓷器则以印花、刻花的装饰手法闻名于世,并将其融入到黑釉茶盏之中,所生产的双凤牡丹纹黑釉茶盏独具一格。虽然都是黑釉茶盏,宋代之人却能因地制宜,发展出诸多品种,宋瓷单色却不单调的美学意蕴,从中也可得窥一斑。总的来说,唐宋时期饮茶皆以抹茶为主,唐代陆羽赞誉越窑青瓷瓯为饮茶器第一。而宋人则喜用黑釉茶盏,尤其推崇建窑兔毫盏,取其宜“焕发茶色”,并能在白色茶汤和黑色茶盏所产生黑白强烈对比中感受意境美之故。

2 宋人插花尚青瓷

宋人爱花,士大夫以插花为尚,咏花诗词俯拾皆是,寻常人家亦好此道,依季节分插时令花卉。宋人笔记也对此有详细记载,如南宋《西湖老人繁盛录》记钱塘旧事云:“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

宋人插花喜用青瓷花瓶,这从宋人诗歌和传世宋画中亦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北宋杨万里《道旁店》:“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曾几《瓶中梅》:“小窗水冰青琉璃,梅花横斜三四枝”;南宋无名氏《南歌子》:“阁儿虽不大,都无半点俗。…彝鼎烧异香,胆瓶插嫩菊,翛然无事净心目”;“犹有一支秋色在,明窗净几胆瓶中”等等诗句多不胜举。诗人咏颂者,最多的就是小瓶、胆瓶、小壶。考古发现的实物中,有两组很好的例子,一为杭州凤凰山的老虎洞遗址出土的青瓷花瓶,一为四川遂宁的金鱼村窖藏的青瓷花瓶。典型的宋代花瓶如胆瓶,适合单插花枝,已成为宋人花事中常见的话题。胆瓶造型秀美,线条简练耐看,腹微鼓可容水,颈修长可容枝,瓶口小而微外撇,正适合捧出花束,而又可以轻轻的拢住,因此特为宋人喜爱。它的出现便在世人画笔下每每都与花事相连,在传世宋代名画,如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南宋《采花图》、日本京都大德寺所藏南宋《五百罗汉图》中都有很好的例证。如图2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胆瓶釉色纯净,造型简练,美似璞玉。以青瓷瓶配四时花,自然之美与器物之美相得益彰,实为赏心乐事。宋人把生活中的日常变成寻“美”之旅,令后人心生思慕。

图2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胆瓶

此外,宋代典型花瓶还有其他多种造型,一般尺寸不大,多仿三代之觚、琮形制,小巧精致,可与文房清玩共置案头。明代袁宏道在其所著《瓶史》中记载:“大抵斋瓶宜小而矮……窑器如纸捶、鹅颈、茄袋、花樽,皆须形制减少者,方入清供”,雅意尽显。

3 宋人香炉多仿古

中国香文化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根据宋代的文献记载,两宋常用香料多达一百余种,不仅在士大夫群体盛行,还普及平民百姓。熏香作为宋人生活雅事,呈现出平民化和日常化的特点。宋人焚香毫无功利之心,只是一种高雅活动,亲手调香,交流调香经验。北宋黄庭坚认为香有十德:“清净心身,感格鬼神,能觉睡眠,能除污秽,静中成友,尘中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道出宋人爱香缘由。

在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渗透至生活的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造型各异的瓷质香炉成为香具中的新星。同时,在宋代文人崇尚清幽淡雅的品性的影响下,宋代熏炉形成了平淡古朴、雅致细腻的美学风格。两宋香炉造型丰富,尺寸不一,有盖无盖均可,并以仿古香炉最具特色,尺寸很小,多用于日用焚香。精品的小型瓷质香炉多产自两宋的官窑及龙泉窑,其制瓷工艺与装饰技法结合得浑然天成,使得器物呈现出典雅精致的美感。

如广州博物馆所藏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图3),堪称典型代表。青翠淡雅、温润如玉的瓷器之美体现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釉色艺术,淡雅的青釉并不枯淡,它是将“玉”作为理想美的中国传统迸发出的极致创作。为了适合如脂似玉的釉面,南宋官窑、龙泉窑的瓷器造型大都端庄简练、不加雕饰,体现了宋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情趣。

图3 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此外,宋代的文人也十分爱香,并将品香、制香、斗香发展到了极致,香炉、香薰在文人读书、宴客、雅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香具的风格烙印上了清新淡雅之风。南宋葛绍体《洵上人房》言“自占一窗明,小炉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小横枝。有意探禅学,无心了世情。不知清夜坐,知得若为清”。这些可置于书桌、案头之间的瓷质仿古香炉,在文人雅士的推崇下,从日常用的器具变为具有独特文化意蕴的艺术品,在烟香袅袅中透露出宋人的风雅。

4 结论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城坊制的解体推动了都市生活的繁荣,物质的丰裕无疑会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精神审美的追求。瓷器作为宋代文化艺术的典型标志之一,凝聚着宋人“极简主义”的审美风尚,表现在一是釉色单纯,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单色釉瓷为主;二是造型简练,一般无多余装饰。又因宋瓷已融入宋人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背后亦承载着宋人的生活美学之道。可以说,宋瓷是宋人美学思想和生活情趣的重要载体,细细品赏,足以游目骋怀,对今人的现实生活亦有重要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茶盏兔毫龙泉窑
沈鹏书法
微雨茶馆
兔毫建盏的鉴赏*
微雨茶馆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宋 建窑兔毫盏
宿迁出土明龙泉窑青瓷人物故事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