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地域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甘肃天水街亭村为例

2022-10-10 05:58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院落民居村落

郑 鑫

(河南城建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传统村落的存在和发展缺少合理的认识和理解。传统村落在自然与人为的破坏中迅速消亡[1]。

文章结合我国传统村落街亭村的保护与发展,探讨针对街亭村地域性特色的保护措施、保护方法以及发展策略,为同类型的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借鉴,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1 街亭村基本概况

街亭村地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东南部,西秦岭北麓小龙山下。街亭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放马滩先秦木板地图中明确标志的古镇,是“华夏第一县”,上邦县治之所,又是杜甫流寓东柯的胜迹地,也是陇右唯一一座至今保持明清风貌较为完整的历史古镇[2]。

1.1 发展历史

街亭村夏、商、周三代属于雍州,先秦时设亭,称街亭,属邦县,汉景帝时期为上邦县县治所置地,北魏为镇,西晋属秦州,宋时为“天水县东柯社”,明代属巩昌府直隶秦州,清朝至民国初期为天水县街子镇,建国至“文革”后为街子乡。2004年撤乡并镇“横分为二” 街亭村划归麦积镇。现有户籍人口约3 900人,本村常住人口约3 200人,本村外流人口约700人。

1.2 村落地域性特色

1.2.1 村落的自然格局

街亭村位于东柯河尽头的南北两条支流交汇的三角洲上,背依观龙山,左有温家峡,右有黄家峡,南北两山左右夹住街亭村,形成二水环镇,两山夹河的独特地貌见图1。

图1 聚落与环境关系

1.2.2 村落平面格局

据历史文献可知,街亭古镇在唐代就有集镇形成,古镇主要格局形成于明清两代,民国得以延续。明清时期的古镇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四个街口建有四座雄伟壮观的城门楼,楼内塑有金木水火四大神像,楼下城门供行人车马通行,十字街中心建有土地祠,古镇以观龙山下东城门为中轴线,“五行”布置,取阴阳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绵延昌盛之意。用“十”字形主街道镇内分割,整体布局井然有序,四方互通,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

1.2.3 交通格局

①对外交通:街亭村最外围的公路是通向麦贾公路的乡道公路,路面为沥青路面,但是宽度较小,并且道路曲折多弯。

②内部交通道路:街亭村内部的主要道路就是十字街以及村内的巷道,十字街是条商业街,南北东西贯穿,村民主要的交流活动区域均在这条十字街上。

1.2.4 文化格局

公共建筑大多是人们集会、祭祀朝拜或者是有重要作用的历史建筑物,是一个村落的精神、行政以及文化体现,联系着全村情感的纽带。街亭村多为明清建筑。明清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广泛传播。街亭村的公共建筑不多,规模相对较小,这可能是因为街亭村外来商贾较多,村落杂姓较多,很难统一。街亭村的山陕会馆见图2,目前成了村民过节、集会的主要场所。

在街亭村内十字路口东南角有一座文庙,文庙的前中院建筑早年被破坏,现今已不复存在,但文庙的大殿依然屹立在古村落的中心,见图3。东西街道两头依然有保存完好的两个城门:文昌阁和观音阁,见图4。

图3 文庙现状

顺着东街走,穿过文昌阁去往观龙山上,崇福寺坐落于街亭村的东山,见图5,建于万历二十三年,位于村落的制高点,利用其高度上的优势使人们产生一种敬仰之心。

图4 文昌阁和观音阁 图5 崇福寺

除了建筑,街亭村文化源远流长,具有5种主要的文化要素:炎黄文化、先秦文化、杜甫文化、明清文化、寺庙宗教及民俗文化,构成了千年街亭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见图6。

图6 街亭村历史人文特色

1.3 街巷空间

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是传统风貌最直观的表现[3]。街亭村的街道是十字形的,东西街400多米,南北街300多米。街面原铺有青石板,后以水泥覆盖。街道两旁是商铺和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的建筑。

街巷分为街道和巷道。街亭村主要的十字街道呈线状,主要承担村民商业买卖、交流聚集的功能,同时也是村落的主要通行街道。东西南北交叉的两条道路将街亭村的居住区大体划分为四个组团。以前道路的每个尽头都有城门,现今南北两头的城门已毁,十字街道东西南北贯通,形成十字街亭的街道特色。

由十字街分出的巷道主要承担村民邻里交往、日常生活出行的功能,内部的巷道用散点式将建筑散开,这样的布局使得人的视点不止局限于一个,而是有多个视点观察,见图7。

图7 街巷分布图

1.4 民居特色

受南北之风的影响,天水民居的建筑风格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秀美[4]。南北杂糅的建筑风格也是街亭村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见图8。 街亭村的传统民居用单坡的造型和当地特有的土坯墙呈现出西北建筑的豪放与粗犷之美。而院落中不仅有单坡建筑还有双坡建筑,在梁头栏板、门窗和屋脊雀替的装饰上无不体现着南方建筑装饰的精巧秀美。

建筑装饰包括雕刻、色彩等表现形式。当然,不同时期,不同经济体制,建筑装饰的内容及水平也会不同。

雕刻装饰:主要分为木雕和石雕。木雕多体现在门窗、雀替、隔扇、屋檐下的额板等。石雕多体现在大门,屋脊、滴水瓦等处,样式多为植物、花草、水果之类的自然题材。

灰塑:用于传统民居的屋脊、山墙以及建筑墙面,用灰膏在建筑上雕刻出植物花草以及动物等,构图生动且有一定寓意。

匾额门联:匾额门联是街亭村传统民居的一种特色文化表现。主要题字内容有“祥和居”“逢其源”“和谐居”等,不同文字体现出屋主不同的喜好及价值取向,延续并且传承了传统文化。

1.5 院落布局特色

天水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属于魏蜀拉锯式的交战地带,处于边境地区。长期的战乱对天水的文化、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院落对外界封闭,防盗、防兵匪[5]。街亭村的院落布局形式大多是四合院的形式,但由于年久失修或者村民私自改建,整体院落形态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很多呈现出来的是三合院的形式。

街亭村的院落形态大体呈长方形,中轴对称排布,临街的院落为前商后宅的形式,其院落轴线垂直于街道。街亭院落的朝向不同于北方院落固定的正南正北,而是根据街巷的走向及风水来排列,有时甚至会出现东西向的院落,见表1。

表1 院落类型分析(自绘)

2 街亭村的保护现状

2.1 整体风貌的破坏

村内传统民居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基本上都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保护资金匮乏,维护和修缮工作没有全面开展。目前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部分建筑单体成了危房,明清时期留下的文物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沿街商铺乱搭乱建,广告牌各式各样。街道路面的铺地为土路、条石路和水泥路,但很多已经破坏,道路不平整,雨天路面积水,道路泥泞不堪,极大地影响了村落的整体环境,见图9。

图9 新老建筑对比图

2.2 建筑群体的衰败

在村落调研中,将近200个院落中较为优秀和完好的有40多个,很多民居因为年久失修,已经进行了新建,部分村民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新建的大门大多数为铁门或者欧式的铁艺门。村民自己改造的、新装的窗户大多采用铝框或者大玻璃的形式。墙体部分,土坯严重脱落,已经改造成砖结构或水泥墙面、贴瓷片等。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布局缺乏合理规划,对原始建筑风貌造成了破坏。

2.3 人居环境条件差

交通条件、卫生条件、社会服务设施配套情况相对较差,村里没有垃圾回收站,生活垃圾都被处理到古镇两侧的河道中,有些直接进行掩埋,造成水体严重污染,村落总体环境恶化。村落至今保持使用水井的习惯,但没有地下排水管道,排水系统不完善,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通过街道中央挖的水渠汇入村头的河里,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影响古镇形象、饮水安全以及河道的泄洪能力。

2.4 政府的保护工作滞后

政府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宣传不到位,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滞后,导致村民随意改变院落布局,改变建筑结构,或是拆除古民居,改建新的楼房。对于拆除下来的民居部件和一些文物没有进行保护,大多是随意丢弃。对村落的保护造成了影响。

2.5 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原真性的淡化

近些年的村落旅游热使开发商看到了商机,对古村落进行开发、投资,随之而来的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各种与村落文化不符的建筑、人群不断冲击着古村落原有的完整性和传统文化,传统村落的民族性、地域性也随之消失。

3 保护与发展

3.1 保护内容

3.1.1 自然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是构成历史独特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孕育古村特有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要素[6]。风水景观是人类居住文化遗存的特征之一,是传统村落重要的组成要素。因此,自然环境的保护是街亭村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观龙山、南堡子和北堡子的保护,周边水系的治理和古树名木等的保护。

3.1.2 整体格局保护

传统村落的整体特色是其本身外部的物质形态给人显现的总体印象,也就是其外部的意向和形式。空间布局形式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所以想要保护传统村落,延续聚落的空间形态,就要保护村落的整体格局框架,包括村落的天际轮廓线以及整体空间形态,使其达到聚落空间的可识别性。

3.1.3 街巷空间保护

街巷空间是古村的主要公共空间,是村民交往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反映历史风貌的主要廊道。街亭村的十字街两旁还保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而且从古至今都承担着商业买卖的作用,所以对其特色街道的保护应更加重视。重点保护街巷的界面、铺地及空间尺度,不仅要修缮,还要延续其传统肌理与风貌。

3.1.4 建筑群体保护

主要是对携带历史信息以及能反应一定历史时代的重要公共空间的节点及传统民居的保护。公共空间节点的建筑主要有文昌阁、观音阁、文庙、山陕会馆。对这些建筑要根据破损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保护,针对门窗、梁、墙体、铺地、屋脊及细部装饰等,采用修旧如旧方法进行保护,还原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3.2 保护原则

传统村落的保护原则有三个方面:整体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展示性原则。

3.2.1 整体性原则

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最基础的载体,意味着传统村落是整体性的观念,而并非是几个传统民居单体所能体现的。传统村落注重的是整体综合性,是由传统民居、街巷、山川河流、古树名木、历史文化等要素统一构成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也是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文物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它的历史价值是和周围的历史环境及当时的历史事件相联系的。所以,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只保护建筑单体,还要对村落的整体进行保护。

3.2.2 地域性原则

不同的地域造就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由于地域的多样性,村民会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日照时间、降雨量、风向等自然因素,在合适的地方建造适宜的民居,发展成易生存的聚落[7]。在内部功能上,不同的生活习俗造就不同的居住空间和不同的院落组合形式。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宗教信仰及民俗文化的多样性。这些因素都体现着当地传统民居的地域性,在保护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地域找出不同的保护方法。

3.2.3 展示性原则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来说,仅仅保护村落不受到破坏,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传统村落是需要像文物一样保护的,但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需要向世人展示,需要发掘出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通过旅游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不仅能使传统村落发展起来,维护和修复历史古迹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也得到了保障,做到“用文物养文物”。所以,展示性原则不仅能使传统村落得到更好保护,也能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历史,还能够造福当地的村民。

3.3 保护措施

3.3.1 分类保护,提倡保护性开发

根据不同的建筑风貌现状将建筑划分为四类:一类建筑,即年代早,建筑保存较好,能够体现当地传统建筑特点;二类建筑,即年代较近,建筑与周边环境协调;三类建筑,即建筑较新,建筑外貌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四类建筑,即新建的平屋顶以及破败的建筑,破坏传统风貌整体性,见图10。针对不同类别的建筑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见表2。保护性开发就是在不破坏原有历史文化和历史古迹的基础上对村落进行合理开发,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还能够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

图10 建筑风貌分类图

表2 建筑分类及保护措施

3.3.2 突出重点,分清主次,点、线、面结合

点是文昌阁、观音阁、山陕会馆、崇福寺、文庙、古民居以及街道的空间节点构成的街亭村基本的保护节点。线是十字街道、巷道与河流的保护,主要保护街道周围的建筑及街巷的空间尺度、主要形态及空间环境,河流的环境治理。面是村落的整体风貌格局以及十字街的建筑立面,还包括周围山体的植被和形态。

3.3.3 完善政策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现阶段颁布的一些规章制度并不能完全满足街亭村传统建筑的保护。所以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一方面推进保护工作的完成,另一方面对村民的乱搭乱建现象也是一种制约。

3.3.4 开展传统民居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村民的保护意识,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教育工作,让村民明白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意义所在,耐心讲解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

4 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文章结合街亭村的实地调研,提出针对村落发展现状的保护原则,“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措施以及分区保护的方法,提出对自然环境、村落整体格局、街巷空间、建筑群体等传统村落要素进行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街亭村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策略指导。传统村落的保护并不是个例,传统村落所面临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期望文章能够对同类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与思考。

猜你喜欢
院落民居村落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八一作品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