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思维视域下小说阅读探究性教学路径

2022-10-12 01:03陆艳娇
新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尼尔斯小说思维

步入核心素养时代,重视培养以语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已成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课堂的转型与变革应运而生。如何坚守学生的立场,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性学习提供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保障,成为语文教学改革最根本的前置性追问。笔者针对小说阅读教学进行探究,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模范实例。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小说教学多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的,而在课堂上过于突出语文要素,也可能将语文课变成一种知识型的单向输出教学,变成一种纯粹的语文要素训练,这会因其索然无味而失去原有的意趣、情趣和理趣。

如果参考罗杰·马丁提出的“整合思维”进行教学,从而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所谓“整合思维”是指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模式时,能够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汇集两方优势的新模式。整合思维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着眼于课内外的整体推进,用整合思维来优化小说的教学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还要明白“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小说,以及把握作者的创作手法。

以支架为路径,融入“思”为核心的情境

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是单元学习的核心,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特征,以六年级下册“名著节选”单元为例,其语文要素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而在此之前关于叙事性课文内容把握的语文要素也有不少,这就要求教师对各个学段的目标有整体把握,才能因材施教。

六年级下册第六课《骑鹅旅行记》是从长篇小说中节选出的一篇略读课文,人物线索繁杂,行为持续时间比较长,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在教学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很难说清课文内容,对尼尔斯的人物评价也不全面。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可以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回归小说的自主阅读与思考:“尼尔斯缩小后,他的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尼尔斯的变化。课堂上呈现学生的预习成果,通过比较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尼尔斯变小变弱了,能听懂动物说的话,被小动物报复。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学生只将动物报复在尼尔斯身上的行为一股脑地列举出来,而有些学生却巧妙地将发生在尼尔斯身上的变化整合成“自身的变化”,将动物们的报复行为整合成“外界的变化”。在学生展示完后,老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讲评,就个别典型作业进行讲解。这样围绕一个“变”字,利用前置性学习支架如学习任务单、思维导图、“1+1”预习笔记等,指导学生采用分类、整合的思维方法就将一篇将近三千字的长课文梳理成了几个情节,尼尔斯的变化也就一目了然了,有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

由此可见,如果在小说阅读教育当中能够利用好学习任务单、思维导图、“1+1”预习笔记等语文学习支架,在教育内容中融入以“思”为核心的情境,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对个人未来的发展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以问题为驱动,深化“辨”为核心的互动

小说教学不仅需要阅读也需要言说,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包括阅读中产生的困惑说出来,才能够实现认知、情感的交流与共享。“学贵有疑”,问题是学习的开端,驱动着思维的发展。

悬念是小说引人入胜的法宝,聚焦“悬念”设计话题,能帮助学生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和作用。“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常常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留下悬念,感动读者,人物形象的提升往往也是通过结局来体现的,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比如教学《桥》以“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为话题,让学生说说课文最后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的妙处,指引学生发现小说悬念做到了前后照应。又如教学《穷人》一文,不深刻感受到渔夫一家悲苦生活就不能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更不能深切感悟到悬念对于表现文章内容的必要和妙处。通过调动想象,在画面中感受;引导品析,在思辨中感受;动情朗读,在声音中感受……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深切感受到渔夫一家生活的种种悲苦。接着让学生围绕“桑娜的心理矛盾”为话题,感受托尔斯泰在《穷人》的情节发展中埋下的两个悬念:“渔夫能否平安归来?”“当他平安归来后是否会同意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通过比较这两篇小说情节发展的不同之处,学生不难发现《桥》是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的,而《穷人》的情节则是在人物内心矛盾冲突中推进的。在此基础上,迁移鉴赏《在柏林》的情节发展和老兵以及老妇人的悲剧形象,不经意间便突破了单元习作“编故事”的难点。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儿童立场和儿童视角要把握好适度,不可进行专业术语的过分解读。

比如教学《骑鹅旅行记》一文,围绕核心问题“你对尼尔斯的形象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名著的方法进行个体研读,抓住故事情节探寻尼尔斯的新形象,在文中圈画批注,接着小组合作,通过分享观点,交流依据;梳理选择,填写卡片;展示成果,代表汇报,将小组的思维成果清晰地呈现出来,鼓励学生从多元视角对尼尔斯进行品评。最后借助名著目录,观察标题找特点,猜测故事的情节发展,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这一单元中,《穷人》无疑是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列夫·托尔斯泰在有限的篇幅中用真实、自然并且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了美好善良的人物形象,用环环相扣的悬念构成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同时营造了虽然凄苦但又温馨的环境,堪称阅读鉴赏的典范。但为什么作者要取“穷人”这样的题目,而不是“桑娜”或是“渔夫与他的妻子”呢?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桑娜和渔夫的“穷”与“富”,拓展阅读小说创作的背景,了解当时俄国正处于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贵族阶级道德堕落,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作者以“穷人”为题,是为了表达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无限的同情和对他们高尚灵魂的由衷赞美,他们虽然生活窘迫,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这是一种精神财富。这样的主题,不应该引导学生去揭示并深刻感悟吗?这或许就是《穷人》这部作品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来探究小说表达主题的方法,迁移讨论《在柏林》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进而体会出作者对残酷战争的厌恶和控诉。

通过对文章题目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让他们对文章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控,为之后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以课文为经、以活动体验为纬,创生跨越时空的学习模块,引入多种阅读方式。比如,让学生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与原著进行对比阅读,将现代文和原著节选互文阅读,并且设计一系列延伸活动,如“品读交流”“评价激励”“成果汇报”等,降低阅读障碍,鼓励学生共同谈论同一本书,达到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的阅读。

这就是我的母亲啊,这就是我那虽平凡,却能识大体、顾大局的母亲,她一次次地鼓励着我、感动着我。我挂断电话,常会哽咽,怎么忍都忍不住泪水。

古典名著都是鸿篇巨制,针对核心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名著整体内容的理解。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放火”和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使学生了解赤壁之战在全书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他们才会理解周瑜和诸葛亮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又如《猴子出世》是《西游记》的第一回,在全书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交流阅读感悟的基础上,逐步聚焦到“石猴身上的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他能成为花果山的美猴王?”“又有哪些个性促使他大闹天宫和取经成功?”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作品,深入了解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我们和业务能力强的跨境业务经理共同讨论,精心选择了时代感很强的二十个不同产品的开发邮件的案例,最有特色的是全部按照新手原始版(original version),老手改进版(edited version)编写,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怎样改进一封营销邮件的具体策略,对照性强,可操作性强。

基于儿童视角的解读——试问题目的含义。小说创作都有一定的主题,教师紧扣题目,设计适切的话题,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联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进行抽丝剥茧,不失为学生发现并升华主题的好方法。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在《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探究为何以“桥”为题,通过辨析老汉的形象特点,明白“桥”的象征意义——这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

基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叩问核心思辨点。语文学习是在任务驱动下的多维度学习,需要以“问”启迪学生的思维,以“问”激发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驰骋的空间,注重自我体验、省思、构建的思辨活动,积极实践“预学—共学—延学”的教学流程,构建“问学”形态。

P波下传心室时只是时间延长,具体表现如下:① 成人P-R间期延长>0.20 s(老年可达0.22 s);② 前后比较,心率相同或相近时P-R间期较以前延长>0.04 s;③ P-R间期超过相应年龄和心率的正常最高值。见图1。

在《桥》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小伙子的出现到底是给老汉抹黑还是增光,身为党支部书记怎么会培养出这样一个儿子?”“如果小伙子的出现有损老汉形象,那么在情节上又该如何调整?”从体会、理解到反省、思辨,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驰骋的空间,鼓励学生对“老汉”形象进行品读,进而对小说中“人物”的塑造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随着学生阅读的视角不断变换,阅读的立足点也在不断变化,视野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辨的幅度、语言表达的力度不断得到提升,在阅读小说时就会由只关注内容到模仿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

以体验为中心,催生“理”为核心的升华

通过回顾、比较、质疑活动勾连新旧知识,加强知识的整合内化,拓展相关的经典章节,进行“1+X”群文阅读,既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将课内文本与学生所学、所读、所想等构成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又易于深化学生对课内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基于学生发展的定位——追问文本的妙处。鉴赏文字、浸润经典是小说探究性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鉴赏力的关键,除了要抓住小说体裁的相关要素,还应该探寻小说的表达秘妙,渗透小说阅读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让学生从感性的理解上升到理性的认知,推动思维向纵深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达到“以篇达类”的效果。

闯关游戏,感经典魅力。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阶梯式阅读游戏,根据文字画人物,根据文字猜兵器,举行飞花令等。如《水浒传》可以采用“人物猜猜猜”和“问题考考你”等环节,让学生回顾108将的出场顺序、名字、绰号、兵器等,学生读起名著来就有滋有味了。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CIN筛查的1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41.06±6.29)岁。

评说人物,引深入阅读。阅读思考的介入可以增强阅读的黏性,通过举办“三国人物大家谈”“评说水浒人物”等活动将阅读活动推向高潮,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曹操,从正反两方面入手,结合具体事例来评价,或是评议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助力学生进入阅读“学习区”。

电流频率选择的恰当与否,将对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即:零件淬火生产率、技术经济指标、淬硬层组织的均匀性、零件脆裂的倾向性、零件的疲劳强度。

制作名片,寓情感共鸣。制作人物名片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将自己对人物的零散所得整合在一起,可说是名著阅读的灵魂所在。如让学生设计《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名片,可以从任职、武器、技能、优缺点等来设计,也可以关注人物的经历等,如此一来,既能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同时也寄寓着学生对名片中人物的情感投入。当然制作一张书签,绘制一份连环画册,编写一份阅读小报等都能促使学生将书中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独特思想的感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行探索和求知,并在不断强化对其掌握的同时,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可以说兴趣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职教师在进行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来实现。例如:在教授学生进行地形图的测绘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测绘的整个过程制成教学视频,并在课上进行播放,让学生在深刻体会测绘过程的同时,对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还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能力发展的动员环节,进而融入到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

结语

语文教学是灵动、富有启发性和充满活力的,用整合思维来探索小说教学,让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向思辨处蔓延,使学生的阅读从浅层次的“线性阅读”向高效率的“网状阅读”迈进,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1]陈德兵.揭示秘妙 训练能力——谈小学阶段的小说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20(3).

[2]王芳.小说鉴赏教学的内容界定与策略探究——以六上小说单元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0(10).

[3]鲍国潮.结构功能:名著节选教学的定位与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21(2).

[4]余翔.学习阅读方法 感受经典魅力——五下“古典小说”单元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2021(2).

[5]叶丽华.“阅读支架”在五年级古典名著阅读中的运用策略[J].小学语文教与学,2021(5).

[6]刘仁增.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语用解读[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

[7]孙世梅.统整教学:走向融合的语文课堂[M].济南: 济南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尼尔斯小说思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骑鹅旅行记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倾斜(小说)
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有感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