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中国文论的开篇

2022-10-12 12:26张强
初中生世界 2022年35期
关键词:琴瑟参差乐教

亲爱的同学,当你阅读古诗时,是不是曾被千古名篇深深震撼?而你之所以会被打动,我想主要是与诗人们独特的人生感悟产生了共情。这些诗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文论的“诗言志”传统,共同探究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吧。

│经典重温│

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今释今读│

上面这段尧与夔之间的对话,出自《尚书·尧典》,描述了“诗言志”一说诞生的原初场景。

其中,“夔”是尧舜时的乐官,“典乐”即执掌音乐。尧命夔典乐,是为了施行乐教,教育当时的贵族子弟(“胄子”)。“直而温”直至“简而无傲”,皆是指美好的品德。可见,培养贵族子弟的德行,是乐教最根本的教学内容。至于教学方式,则包括诗与歌。此二者在当时都是诗乐舞合一的综合表演形式,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现在的诗歌,不妨理解为一种宫廷雅乐。诗与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表演形式上:诗类似于现在的朗诵,歌则是有伴奏的咏唱。

“诗言志”,恰好就诞生于先秦国家乐教背景中。

何为“诗言志”?简言之,就是用诗来展现、抒发志意。这里的志意,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真诚的情感,也就是《诗大序》中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二是指由情感升华出来的德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既然诗本来就是乐教的一部分,它自然包含德行在其中。

介绍到这里,“诗言志”的具体含义也就基本弄清楚了:诗,不仅可以用来表达真诚的情感,更可以体现对道德品性的追求。

│诗词例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诗经》首篇,冠绝古今。全篇围绕君子思慕淑女展开,情节一波三折,极富戏剧性。

“淑女”,是君子心仪的对象,“寤寐求之”,又是君子自诉衷肠。他对心上人的朝思暮想,扣人心弦。不过,追求过程的不顺利,令君子更加愁苦,日夜思念,难以入眠。眼看成功无望,却又惊现转机。君子一扫往日愁容,用琴瑟、钟鼓来取悦淑女,一派和谐景象。

《关雎》的这般戏剧化叙述,无疑是在强化君子的真心之爱,但又不止于此。请看形容淑女之词“窈窕”,西汉扬雄解释为“美心为窈,美状为窕”,表明君子被淑女打动,并非只因其美貌,更有美德的吸引。而琴瑟、钟鼓则直接来自周代的婚姻礼法规定。可见,君子表白自身情感的轨迹,不仅是在吐露真情,更是导向礼义的道德追求,正可看作“诗言志”观念的典范性表达。

猜你喜欢
琴瑟参差乐教
赞蒲公英
游遗爱湖琴岛望月
黄昏纳凉
吟梨花
无题
琴瑟(新韵)
冷热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语文课堂的乐教与乐学
“四乐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