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理想的养老院

2022-10-14 03:57王若宇
莫愁 2022年29期
关键词:镇江养老院养老

文/王若宇

刘彤

招隐山东麓,树木葱茏,是镇江南山风景区延绵的一部分,官塘桥路50号就在山脉延绵下来的小山坡上,是一处宜居宜养的好地方。这里坐落着一排建筑,居住着一群银发老人。午间,总有一个人在这里来回穿梭,听着午休时老人们的鼾声。这个人叫刘彤,是镇江九久老年康复中心负责人。与十多年前相比,如今的她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这份从容,更多来自对康养事业越发坚定的信念。2021年1月21日,刘彤代表社会福利界,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做了题为《医养结合托起最美夕阳红》的发言,为推动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建言献策,受到广泛关注。

做切身体验者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时间总在抽丝剥茧般把少年变成中年,把中年变成老年。最让人惶恐的,不是变老后容颜的改变,而是身体的越发脆弱。这种改变,对子女而言,无疑是一种压力。对老人来说,会有一种心疼子女伴随而来的愧疚。这种情况下,家庭负担最重的,是老人“失能”的状况。“一人失能,一家失衡。”这句话在刘彤听来,感触更甚。她至今清楚地记得,十五年前的夏天,她看到母亲的双腿跌撞得青一块紫一块,带着母亲去医院检查后,得到医生答复时的崩溃,“你母亲小脑萎缩的情况比较严重,这种退行性病变无法治愈,按照现在的情况,她很快就需要专人照护了。”

刘彤从医生的语气中听出了母亲病情的严重性。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她与母亲感情极深,在母亲病情加重无法自理后,她每天往返于工作地南京和母亲在镇江就治的医院,为母亲擦拭身体、按摩……“如果没有切身经历,这种疲惫很难体会。”刘彤说,“那时候,每天陪护完母亲,等到护工早晨来顶替,我就开车回南京。由于太累,我经常疲劳驾驶,直到一次追尾后才重新审视陪护的价值。”

“久病床前无孝子。”很多人为了事业选择放弃卧病的父母,用金钱弥补缺失的孝心。“毕竟你正在事业上升期,给老人安排好一点的养老院照顾就好了。”朋友劝刘彤多花些钱把父母送到较好的养老院时,刘彤思忖了很久,她开始实地去找理想的养老院。“当时的情况是,稍微好点的养老院床位极度紧缺,需要等两三年才能住进去。而能住进去的养老院,环境堪忧,我实在不忍心把父母送进去。”于是,刘彤做出了让所有人都诧异的决定。“我想在家乡办一座养老院。”在她心中,这座养老院是为父母订制的,是家,也是医院。“热情就像火苗,一下蹿了上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我发现优质养老院具有很广阔的市场,而我也能在创业的同时照顾母亲,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只住了半天养老院

听起来两全其美,做起来一头比一头难。长期在医疗保险领域耕耘的刘彤,了解到彼时镇江某家医院正在建设新楼。“如果我能租赁老楼的部分空间做养老院,岂不是走了一条捷径?”她立刻和医院管理层进行沟通。医院听完刘彤的想法,表现出非常欢迎的态度,还口头约定合作。他们的热情令刘彤心中的火苗燃烧起来,回到南京就递交了辞呈,准备专心从事养老院的建设。但是,当刘彤全身心投入前期筹备工作时,医院院长却不再接听她的电话了。“后来我了解到,当时三甲医院的评定有床位要求,所以那位院长决定把老楼全部改为住院部。”口头约定毕竟没有实质证据,刘彤半年的忙碌打了水漂。

回到医院,听着母亲身边呼吸机的响声,刘彤彻夜难眠。镇江的医院当时都忙着评级、升级,没有医院愿意提供床位给刘彤做养老院。但刘彤不死心,她全力以赴开辟新路。“后来,我在丁卯桥路租了两层楼做养老院,旁边挨着医院。”尽管靠近的并不是知名医院,但对刘彤而言,她的目标正在慢慢接近。养老,对半路出家的刘彤来说是个全新挑战。

房屋的装修布置,设备的安装检查,都是刘彤和装修公司一步步磨出来的方案。养老院终于建好,刘彤带着几分骄傲,将母亲接到了采光较好的一间屋子。中午,刘彤依偎在母亲身旁,阳光洒进来,刘彤心里暖洋洋的,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尽孝了。但没想到,因为有创呼吸机切开了食管,母亲需要对切口进行定时消毒,可养老院没人有这样的消毒水平,不到12个小时,母亲的伤口就出现了感染。刘彤伤心不已,“没过多久,我的母亲就去世了,我始终没让她住进她想住的养老院。但我没有放弃,我希望别人的母亲能够住进理想的养老院。”

养老服务的初级阶段

理想有时候离现实很远。“就算到了今天,我们也只是在养老服务的初级阶段。”刘彤解释道,养老产业还没有明确的立法,它依然在自我觉醒和成长的初级阶段。2015年5月,河南鲁山康乐园发生火灾,成为中国养老行业难以忘却的悲痛。刘彤第一时间对自己的养老机构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当时租用的两层楼很多方面存在隐患,刘彤还没等消防机构整顿,就先搬到了安全设施更完善的官塘桥路50号。“这是我第一次自觉地意识到,养老已经成为我的事业。”这种自觉,不断地变成刘彤发展的经验。甚至有的老人如果不戒烟,刘彤会拒绝让其入住,“拒绝烟民已经写到了我们的合同里。”

拒绝,是刘彤在摸索中得出的结论。在养老服务开始被政府重视以后,很多资本都想进入刘彤的养老院。但当听到他们无一例外提出“投资回报率”时,刘彤笑着拒绝了他们。“目前的回报率很低,但我相信这份事业能够养活我,所以我并不希望因为资本的介入,把它变成完全的生意。”资本是攫利的,刘彤却秉持着一颗公心。

这颗公心,让她敢说敢做。“为了扩大规模,我卖掉了家里所有的房子,和家人一起挤在养老院住了三年。”也是这颗公心,让人们十分钦佩她。“刘彤是真心想做好养老。”镇江市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请当地的社区医院驻点到九久老年康复中心做“医养结合”的试点。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

变得越来越好,是很多子女把失能失智父母送给刘彤照顾之后的感受。尽管刘彤的养老院里服务人员和老人打成一片,但她依然有一些忧心,因为这些人员仅仅是以“师徒帮带”模式培养起来的,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而且流动性很大。“没有人愿意当专业护理员,是进一步发展遇到的最大困难。”刘彤解释道,未来会有更多的老人,而可能成为护理人员的劳动力则在减少。这个矛盾是否预示着养老服务的发展陷入瓶颈?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刘彤一定会坚持自己的理想,找到建好理想养老院的路。

猜你喜欢
镇江养老院养老
水晶肴肉,带你领略镇江味道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95后玩出网红养老院
授信33.71亿元!为侨企服务系列活动镇江专场成功举办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京江与名城镇江共荣光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养老更无忧了
搭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