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瑶传统手工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

2022-10-17 11:37肖宇强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手工艺城市化传统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致使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的过程。[1]通俗地说,“城市化”就是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推进的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城市化建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如道路的修缮、购物的便捷、医疗服务的提升、教育的普及和各种新颖娱乐活动的推广等。但同时,城市化的扩张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人口数量膨胀、房价飙升、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等。特别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在机械化大生产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从文化形态到生产方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挤压。[2]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与传承我们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文化,是一个值得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花瑶传统手工艺概述

花瑶分布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境内,主要集中于虎形山乡、小沙江镇、大水田乡、麻塘山乡等地。虽称为“瑶”,可花瑶人不知瑶家鼻祖“盘王”,没有过“盘王节”,甚至与其他瑶族支系无任何共通特点(只是在早期的民族认定中,这支独特的古老部族还是被圈定在了瑶族的支系范围内)。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花瑶人居住的古村落几乎都是无人知晓的深山老林。也正因为长期生活于几近封闭的生态环境中,花瑶人的文化和习俗一直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花瑶没有自己的文字,手工艺及其制品就成为他们展示自我民族特性和审美情感的载体。一般来说,花瑶族群最为显著的“标识”就是其服饰:花瑶女性头戴红黄相间的大圆盘帽,夏季身穿白色对襟衫,秋冬时配以蓝色外衣,下着挑花筒裙,筒裙上用挑花的形式绣满各种图案(图1、图2)。过去,所有的花瑶服饰都是以纯手工的形式制成。那时花瑶人仍保留着男耕女织的传统习俗——男人耕种、女人纺纱织布(如她们将纱线用当地的植物制成的染料染成红黄色,搓捻成粗线,然后编织成带,盘旋在竹篾上,进而形成了花帽;她们选用蓝靛将布匹染成蓝色,制作成上衣)。这其中最为特别的工艺还属挑花筒裙的制作。传统的挑花筒裙是以黑色或藏青色棉布为基底,分为左、右两块,从中间拼合而成。裙子两端还各接一块用毛线绣成的五彩装饰布。这里的“挑花”是指在黑色或藏青色棉布上用白色棉线,以“×”形为单位(基本形)组合绣出的各种图案。这些图案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神仙人物等,具有直中求曲、整齐有序、繁复多变、左右对称的形式美,并在两块裙片上呈现出镜像对称的分布。[3]令人惊叹的是,花瑶筒裙上的挑花图案并未经过预先的规划或设计,而是花瑶女性根据其对民族历史的记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上手刺绣出来的。沈从文先生曾称赞花瑶挑花是“世界第一流的挑花”,国画家陈白一先生亦评价挑花为“具有国际水平的艺术”。

图1 花瑶女性服饰及挑花筒裙的制作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2 花瑶织带盘帽技艺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花瑶女性从小就在长辈的教导下学习挑花和服饰制作技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挑花筒裙等服饰就是花瑶姑娘的嫁妆。是故,挑花不仅是花瑶女性必备的手工技能之一,而且还是评判一个具有贤良淑德内涵的优良女性的参考。可以说,以传统手工艺为承载内容的花瑶服饰充当起了花瑶人社会生活的记忆载体,其强调了该族群历史文化与个体社会生活杂糅的情感表征。[4]

二、城市化进程中花瑶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张和县域经济的发展,隆回县开通和修缮了多条道路,花瑶古村落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那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城市文化迅速传播到花瑶古村落,致使其传统手工艺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如以往需要自己纺纱、织布、染色制成的服装,如今在集市上都能直接购买得到;而需要用纯手工将纱线编织成带,再盘旋在竹篾上制成的花帽,现如今也有了半成品(织带和竹篾框架)出售——民众只需购置这些半成品,拿回家简单缝合即可;甚至挑花筒裙上复杂精细的挑花,也都有了机器刺绣的痕迹。正因如此,花瑶服饰的制作与穿戴更为便捷,而用于制作这些服饰的手工艺活动却逐渐消失了。有学者通过长期的调研发现,20世80纪年代,花瑶女性还普遍穿着本民族服饰;到20世纪90年代,当地已婚女性还继续保持穿戴民族服装的习俗,但未婚女性则以着现代时装为主;而近二十年来,除了婚嫁庆典和祭祀活动,基本上只有老年男女还继续保持着穿民族服饰的习俗,中青年人士绝大多数都穿上了现代服装。[5]2020年夏,笔者曾到花瑶古村落进行田野考察,亦深刻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当时笔者走访了几个花瑶人家,发现许多中老年女性都在挑花刺绣。按照当地习俗,每个花瑶女性一生之中都要不断地进行挑花筒裙的制作,以备不同场合之需。但笔者上前询问,才得知这些中老年女性制作的挑花筒裙并非给自己穿着,而是为自己的女儿或媳妇所作。问其原因,得知是其女儿或媳妇都在外打工,平日工作繁忙,没有空闲时间来完成这些细致而繁复的手工艺活儿;但依据当地习俗,在结婚、祭祀或重要的仪式场合,必须穿戴本民族服饰,于是该手工艺活动就成为“被迫之举”。实际上,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乡村的年轻人都被大都市中的声、光、电、色和流行文化所吸引。他们渴望走出乡村和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如今,花瑶掌握传统挑花技艺的人已不多。她们或由于年事已高或由于健康问题不能继续从事这项手工艺活动,希望将该技艺传承给下一代;但大多数年轻人却不愿接过长辈手中的针线来延续这一传统,使得挑花等手工艺的传承在当地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三、花瑶传统手工艺在城市化进程中迎来的机遇

在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既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就要勇于面对,并善于抓住其中的机遇。具体来说,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要利用城市化所带来的新发展理念、新技术方式和新文化形式,将其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有机结合,促进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转型升级,以助推乡村振兴。

如果说,在过去交通不便、文化闭塞的年代,花瑶传统手工艺只是当地人生存与生活的方式或用于制作当地特需生活用品的一种手段,那么,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都市流行文化的扩张和渗入,花瑶传统手工艺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种文化创意的素材和资源,以对接城市化的发展。如在“文化+旅游”的模式下,可将花瑶手工艺的学习、体验打造成当地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如游客进入到花瑶古村落,可以在不同地点和花瑶人家学习织带、盘帽、挑花等手工技艺,并将自己完成的作品带回留作纪念)。这势必能吸引大批手工艺和民族文艺爱好者。而以花瑶传统手工艺及其物品元素开发出相应的服饰、文化创意产品、旅游纪念品等,亦能为该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拓展新的渠道。正所谓,以民族民间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一定要注重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人、手艺人带来收益,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6]近年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就组织师生以花瑶挑花等手工艺为研究和创作对象,开发了一系列服饰、生活用品,并对接部分家居企业开发出了挑花相机带、厨用围裙等定制产品,产值达到了300万元左右,不仅为当地增加了就业岗位,还吸引了一批外出的花瑶同胞回乡就业。[7]

四、花瑶传统手工艺融入城市化发展的路径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的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城市化问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种普遍存在。如经济型城市化建设使得城市中的“反文化”与“去文化”现象日益凸显,城市文化功能萎缩或缺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等“城市文化病”不断涌现都导致了城市化进程面临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失衡的困境。[8]如何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平衡科学技术、流行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营造一个既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环境,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必须寻找和利用各方面的智慧及资源,尤其是挖掘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和思想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和谐生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9]让传统文化艺术反哺城市化建设、推动城市与乡村的协同发展。

如今,花瑶挑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各媒体的宣传和相关文化学者的推介,该传统手工艺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为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创新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以花瑶传统手工艺制成的各类物件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实用物品,其不但具有普通生活物品的实用功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这种艺术美感是花瑶人民将其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对民族文化的信仰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具体物件及其装饰手段的表达。因此,将以花瑶手工艺形式制成的物品及其审美精神转化为创意产品对接城市文化建设,是实现传统手工艺创造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以民族传统手工艺对接时尚创意消费品的研发

时尚消费产品是伴随着审美经济的发展,以满足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审美需求,并以彰显自我个性价值为追求的消费群体而开发的一类产品。这类消费产品依托的背景和出现的场合都与城市息息相关(如城市中的商场、文创集市、高校、文化展馆专卖店等)。对此,可根据花瑶传统手工艺的类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艺术元素(如造型、风格、图案、色彩等),以当今时尚潮流为导向,开发相应的服装、饰品、包袋、玩具以及将其主题应用于家居软装设计(图3),以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能想象得到,在如今喧嚣繁华的城市之中,那些每天面对着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生活在狭小的居所,工作在严谨的办公区域,使用着千篇一律的工业化产品的人们,是非常渴望回到乡村,享受乡村中的宁静,以及使用、欣赏到富有特色的原生态生活物品的。[10]国务院也曾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号召运用设计与文化创意的思维和手段来推动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转型升级。将花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消费理念相结合,不仅能保留、传承其独特的民族风格,还能丰富城市居民消费产品的构成,甚至还可间接增加当地手工艺人的收入,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图3 融入花瑶物品、图案元素的创意产品设计图片来源:怀化武陵山非遗文创中心

(二)将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城市化建设与规划之中

城市文化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基本精神面貌,可被视为一个城市所表现和传达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在我国,以往的城市化建设往往千人一面——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你即便到达一个陌生城市,却往往感觉很“熟悉”。而在当下,各地的城市建设愈发凸显其本土的文化底蕴。即不同地域、不同的城市,其规划、布局越来越强调独一无二的特性。如在江西南昌的九龙湖地区,就建造了一座青花瓷风格的建筑群(图4)。该建筑群不仅将传统青花瓷的造型、图案、质感和建筑规划巧妙地融合起来,还将江西(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文化精髓进行了更为巧妙的视觉转化。以花瑶传统手工艺来说,其代表性的技艺为挑花、织带工艺,代表性的物品有盘帽、挑花裙等。这些技艺或元素也能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相结合。如坐落于隆回县小沙江镇的集民俗文化演艺、展示、餐饮、住宿、景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花瑶景区游客中心就是一座特别的建筑。该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花瑶女性头戴的大圆盘帽,但其直线条样式的骨架和立体的圆台造型又颇具几分现代风格。在白天,该建筑呈现出类似大圆盘帽的本色——红黄色带交织(图5);而到了夜晚,每一根支撑建筑的柱子都会发出光亮,犹如一个光彩夺目的水晶皇冠,让人惊叹不已。而在距离大花瑶景区游客中心几百公里外的省会长沙市中心的一个商场外墙上,设计师将挑花“×”元素进行了创新演绎,即以立体造型装饰(白天所见)和灯光穿透(夜晚所现)的形式体现出来,亦是非常巧妙(图6)。

图4 南昌“青花瓷建筑” 图片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7180054636 58966&wfr=spider&for=pc

图5 大花瑶景区游客中心建筑 图片来源:https://xupu-wap.rednet.cn/content/2021/06/08/9479388.htmlcontent/2021/06/08/9479388.html

图6 融入花瑶挑花“×”元素的商场外观设计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与此同时,在长沙市雨花区还新建了一所“雨花非遗馆”。馆内将湖南省内大部分非遗项目进行了聚集与整合,其中包含花瑶挑花、长沙湘绣、湘西苗绣、侗族织锦、土家织锦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及其制品。该馆的建设宗旨为“整合湖湘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希冀通过传承人教育培训、技能操作与实物展示,并借助虚拟影音等方式来宣传、推介湖湘非遗与民族艺术。消费者在此可以免费学习各种非遗的制作技艺、购买到相关的非遗文创商品……这是在城市化建设中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非遗项目纳入城市规划的一个有益尝试,或可成为未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有机融入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

五、结语

在城市化极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会遇到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可能会使我们变得迷茫甚至失去信心。但只要我们转变思路、不言放弃、迎难而上,许多挑战实际上都可以转变为机遇。就如同花瑶传统手工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借助城市化发展的便捷和科技手段的丰富,这些传统手工艺形式却能获得新的传承与创新方式,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手工艺体验活动的打造、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等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此外,要顺应城市化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动融入城市化的规划与建设。这可以从时尚消费产品的研发、对接城市文化的物质与精神层面来展开。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一定能够并行不悖,城市的发展与乡村的振兴亦能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手工艺城市化传统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