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课程的思政建设与实践
——以版画教学为例

2022-10-17 11:37焦磊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木刻版画思政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立德树人成效”视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并对包括艺术学等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及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全国艺术专业院校广泛开展思政教学的背景下,思政育人也成为天津美术学院版画专业课程改革的重中之中。经过近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版画专业特点,积累了一些新经验,与艺术学教育同行分享。

一、版画专业教学中思政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作为艺术学大学科中的一个专业,版画相较于艺术史学,其“重实践、轻理论”的特征不言而喻。然而,思想政治是一套高度理论化的体系,那么,理论化的思政内容如何融入着重实践的版画教学,就成为版画专业思政建设的重点。这也反映着艺术学实践类专业思政建设的普遍问题。版画专业学生善于图像思维,视觉形象敏感,尤重动手实践,这导致相较于创作,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如何让“重实践”的学生乐于接受思政理论,实现其艺术技艺、人格修养、道德品质全面发展,无疑是包括版画在内的艺术学专业思政建设的难点。

艺术学各专业从自身特点出发,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是决定思政建设成效的关键。在近年的课程改革中,版画专业思政建设的思路可概括为:从版画(历史经验)中发掘符合当下思政内涵的理论知识,将其视为一种精神资源;创新教学形式,将“精神资源”性的理论置于实践(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之中,使思政内容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最终实现美育德育的培养目标。而启动这一过程,则需要从重审中国版画自身开始。

二、作为思政建设“精神资源”的中国版画“史”

立足版画自身开展思政建设,即从中国版画艺术史中,提炼、概括、总结可用于开展美育、德育教育的知识内容。按照惯常认识,版画是一门视觉艺术,版画史就是一部图像风格的变迁史,或者说是一部印刷技术的发展史。那么,从“史”的角度,版画何以对思政建设有益,成为思政育人的“精神资源”?

如果溯源历史文化身份,中国版画是一门具有双重身份的艺术形式,简言之,其既是“古”的,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是舶来的。一方面,中国是已知最早的木刻作品(雕版水印)的诞生地。那些曾经被用于服务宗教、文人清玩、书籍插图、年画的古代木刻,今天被视为版画艺术,其背后体现着百年来中国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作为古代艺术的伟大成就,无论是基于艺术技艺的学习,还是图像审美的熏染,传统水印木刻都是版画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传统水印木刻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与工匠精神,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精神活力。

图3 凯绥·珂勒惠支 怀抱着死去孩子的女人 铜版画 1903年

图4 王婉婷 临摹《怀抱着死去孩子的女人》 铜版画 2021年

图5 凯绥·珂勒惠支冲锋 铜版画 1902年

从现代的、舶来的身份上讲,中国创作版画滥觞于鲁迅引介的西方版画,尤以欧美及日本现代创作版画为重。相较中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现代创作版画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发展与中国近代各历史阶段的时代任务紧密联系。新兴木刻诞生之初,在“一八”艺社、野风画会等木刻组织及左联美术家看来,木刻是实现文艺大众化,进而摆脱民族危机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践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过程中,延安木刻在文艺大众化之路上走得更远,并迈出了版画民族化最坚实的一步,木刻也真正成为“革命的武器”。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西方版画体系,中国版画在技术形式上从木版独大走向四大版种并行,在风格上从现实主义为主走向多元共在,其背后都深刻反映着时代对版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要求。具有革命精神、时代风貌的现代版画,不仅是版画专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教材,更是汲取马克思主义艺术实践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资源库。在众多优秀的新兴木刻、延安木刻作品中,都能找到符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案例。

因此,由“传统”和“现代”共同铸就的中国版画艺术史对于版画教学,除了作为视觉与技术资源之外,也应被视为开展美育、德育教育的精神资源。更重要的是,出于对图像的兴趣,学生在了解版画史实物的过程中也更乐于接受、了解作品背后的知识。思政教学避免了对学生生硬的说教与空洞的讲解,作品承载的人文精神则自然更容易渗透其心。

三、版画专业教学中思政建设模式的探索

(一)实践与理论融合

将版画史赋予“精神资源”的意义,从中提炼出的也是一种理论形态的知识。在版画教学中,知识讲解常被置于专业理论(美术学史)课程之中,或从名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作者创作主体精神,或从作品形式与内容出发,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这是包括版画在内的艺术实践专业将人文知识导入思政教学的惯常理路。然而,这种方式的局限在于,首先,专业理论课相对集中,且课时较少,思政内容的比例受限;其次,将历史性的知识全部置于理论课程,思政育人过多倚重理论讲授,并未缓解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进入实践创作阶段,学生对于作品图像质量的关注往往导致优秀作品仅作为图式风格与印制技术借鉴的范本,而作品的精神意义、思想内涵则常常被忽视。因此,思政教学需要新的模式,其关键是将属于理论的思政内容与实践课程相融合,打破理论传授与实践的边界。在实操层面,即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各阶段的实践课程中恰当、有效地植入理论知识,发挥精神资源对实践创作的导向势能。

具体而言,在低年级的技法普修课程中,以作品临摹为切入点。教师选取优秀作品,除了技术分析之外,着重讲述艺术家的观念及作品的创作语境,从艺术、社会、历史三方面展开,解读作品的人文价值。比如选取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1867—1945)的铜版画作品《磨镰刀》为摹本,教师在分析其制作手段与创作背景的同时,更要解释鲁迅关注作者的原因,作者及其作品对中国创作版画的影响,揭秘其作品精神力量的内核。这样,学生的临习就不单单是技术模仿,也成为一个对作品产生价值认同的过程(图1—图6)。这一方式同样适用于对中国传统水印的研究,其差异在于对传统图像符号文化意义的阐释。传统水印木刻技术本身就是一项伟大成就,但一花一木所体现的传统美学体系及其蕴含的文化思想才是其人文价值的核心。借鉴、临摹传统作品,传承技艺,承载着版画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也承载着由师古而创新、向世界文化贡献价值的雄心。进入高年级的创作课程,教师通过命题,引导学生的艺术价值观与方法论。投入自由创作阶段,教师结合历史、时事展开对创作动机、作品主题的讨论,关注学生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来自美术史的知识,不断地被活化运用到实践之中。当艺术史的精神资源与现实的人生理想在技法传授、创作指导中被持续地激活,思政育人便潜移默化地贯穿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实践课程的各阶段。

图1 凯绥·珂勒惠支 磨镰刀铜版画 1921年

图6 李心诺 临摹《冲锋》铜版画 2021年

(二)课堂与社会融合

图8 版画艺术沙龙活动 2015年

将思政建设融入实践课程,缓和了理论传授与实践创作的张力。但若要保持思政育人的持久能效,则仍须将思政建设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简言之,深化课堂与社会的融合。对于版画专业的学生,参观优秀展览既是学习的机会,更是课堂外开展思政育人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理论宣教,学生直面作品,对画面的兴趣自然激发其对作品创作思想的求知欲。通过导读作品、作者生平,观展、参展的过程也就成为精神资源内化于心的过程。近年,在观摩中外优秀作品的展览时,我们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艺术实践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着重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解读。同时,将展览、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纳入思政建设领域,探索出本专业思政育人的融合之路,即在时间与空间上,课堂上下、校内外的深度融合;在育人队伍上,专业教师、人文各学科学者、美术馆及各研究机构专家的互为补充;教育目标上,美育与德育的共时融合。

此外,思政建设既要从已有的文化成果中汲取精神动力,又要立足当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各类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广泛开展与各类艺术机构、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思政育人的社会实践平台。例如,2015年,版画系师生与天津图书馆合作开展的版画艺术沙龙,向群众普及版画艺术(图7—图9)。学生指导社会大众进行版画创作,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聋哑学校的师生等群体,学生投入了更多精力与耐心。社会各界极大的热情,令学生对版画所换发的艺术感染力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小众的版画之于大众心灵塑造所蕴含的巨大势能得以充分体现。类似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情,更令学生对艺术应如何服务社会,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图7 版画艺术沙龙活动 2015年

图9 版画艺术沙龙活动 2015年

四、结语

从版画专业的自身特点及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出发,将版画史知识活化为精神资源,在教学模式中,将理论与实践、社会与课堂相融合,这些新经验在近年思政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从艺术专业知识、教学方式特点出发,于课堂上学习、重温理论,于社会实践中确立、坚定理想,思政便在学生了然于心、付之于行、知行合一的实践中,逐步实现着育人的目的。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因此,构建富有专业特色、具有普适性的思政建设与实践模式与范式,对推动艺术学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木刻版画思政
版画作品选登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国情?家国梦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石宏伟版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