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高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培养兵团人才研究

2022-10-17 06:49于锋
成才之路 2022年29期
关键词:培养

于锋

摘要:高校管理模式对人才培养工作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兵团高校担负着“维稳戍边”的责任和使命,应该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兵团高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培养“兵团人才”,成为“兵团人才”辈出的“兵”之摇篮,成为“维稳戍边”的中坚力量,有效维护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文章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的特殊任务和使命,提出兵团高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培养“兵团人才”的理念,并从培养“兵”的意识、提高“兵”的能力和强化“兵”的责任三个方面阐述兵团高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准军事化管理;兵团高校;兵团人才;培养;兵团精神;维稳戍边

中图分类号:C961;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9-0005-04

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2019年兵团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编号:2019CB025)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针对不同人才培养类型,我国高校采用不同的学生管理模式。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非军事化管理,军事院校采用的是军事化管理,也有部分高职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采用军事化管理模式。例如,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全封闭的军事化管理模式,着力培养在“纪律上、技能上、体能上”具有特长的新时代职业技术人才。此外,還有很多高校采用准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即半军事化管理),特别是航海类高校、公安类高校和一些高职类院校。例如,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促进大学生成长为中国民航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加快我国从“民航大国”转变为“民航强国”的步伐,采用“准军事化管理+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连海事大学则采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有效提升航海类学生的海员素质。由此可见,准军事化管理的管理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特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与多个国家接壤的多民族聚集地区,其承担着党和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责任,关系着我国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此,兵团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众多能够继承和弘扬兵团精神,具有“兵”的意识、责任感和能力,能够完成“维稳戍边”使命的高素质的“能文善武”的“兵团人才”。兵团人才不同于军事人才和地方人才。军事高校培养的是军事人才,肩负着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实施的是军事化管理;普通高校培养的是地方人才,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实施的是非军事化管理;而兵团高校培养的是兵团人才,肩负着“维稳戍边”的历史使命,应该实施准军事化管理。位于兵团的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高校与其他军事高校和普通高校不同,根据党和国家的需求与治疆方略,兵团高校需要具有“兵”的意识、“兵”的能力,担负起“兵”的责任,努力培养具有兵团精神的“能文善武”的“兵团人才”,承担起“维稳戍边”的责任和使命,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本文从培养“兵”的意识、提高“兵”的能力和强化“兵”的责任等方面入手,探索在兵团高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教育方式和核心内容。兵团高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兵团人才,能够促进军事人才、兵团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共同培养,能够为兵团高校深入践行兵团精神、落实维稳戍边任务提供思路,真正成为“维稳戍边”的中坚力量,维护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培养“兵”的意识

1.兵团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维稳戍边”的崇高信仰

兵团精神是兵团在履行党和国家边疆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中逐渐形成的,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继承和弘扬兵团精神,是实现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兵团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兵团精神融入到“大思政”课程教学中,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助于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有助于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树立“维稳戍边”的崇高信仰,形成“兵”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维护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例如,卿涛等人通过设置“兵团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将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等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增强了兵团高校学生的“兵”的意识。

2.兵团历史融入“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建立“兵团人”的身份认同

兵团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践行发展边疆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国防安全的神圣使命。兵团几代人扎根边疆、报效祖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兵团的发展历史,也是兵团人接续奋斗的历史。了解兵团建立与发展的历史,深刻分析国内外的形势,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对兵团的定位与要求,可以更好地建立“兵团人”的身份认同,能够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前辈们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促进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维护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对“兵团人”的身份认同,也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等“四个认同”的一种体现。

高校“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高校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兵团的历史,可以使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兵团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可以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学生“兵”的意识,坚定学生“兵团人”的身份认同。例如,姚勇等人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兵团在国家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提出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通过搜集、阅读史料来学习兵团历史。邹赞等人也认为“兵团人”的身份认同是构建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重要力量,关系到边疆文化安全和国家的总体安全战略。

二、提高“兵”的能力

1.体育锻炼与军事训练相融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锻炼是增强身体素质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太理想,兵团高校学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当前,很多高校坚持推进“强制体育”制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著名的清华大学更是以“无体育,不清华”的体育理念闻名全国,不仅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体育锻炼,而且增加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做到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明显改善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除了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之外,兵团高校还有必要开展军事训练。军事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例如,曹晓千等人研究发现把军事训练内容融入高校体操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兵团高校,教师将体育锻炼与军事训练相融合,可以促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不断磨炼意志、锻炼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学生履行“维稳戍边”使命打下坚实基础。

2.搏击类武道课程与维稳演练相融合,培养学生过硬的“维稳戍边”技能

从“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兵团对人才的要求一直都以“笔戎兼顾、能文善武”为主要标准。“兵团人才”除了要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较强的“维稳”执行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个人搏击技能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即具有强大的“戍边”能力。维稳和戍边应该同向同行,两者缺一不可。拥有维稳能力和戍边能力是兵团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区别于军事人才和地方人才的根本标准,更是兵团存在的重大意义所在,以及践行党和国家对兵团的要求的根本体现。片面强调维稳或戍边,忽视维稳与戍边的结合,是片面的。维稳和戍边两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兵团人才,才能有效践行兵团的伟大使命。因此,兵团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切实落实“文武兼修”的教育思想,不断提升高校师生“兵”的能力,增强高校师生“维稳戍边”的技能,这是对兵团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培养学生个人搏击技能方面,兵团高校可以根据“兵团人才”的基本要求,开设搏击类武道课程,成立搏击类社团组织,例如可以开设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散打、太极、合气道、剑道、拳击等课程,让学生在搏击类武道课程学习过程中锻炼自身的个人保护能力和单兵作战能力,使学生拥有过硬的单兵作战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在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兵团高校可以加强维稳演练,不断提高学生的维稳技能,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维稳戍边”的能力。这样,兵团高校培养出来的兵才人才,才能真正担负起维护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责任。

三、强化“兵”的责任

1.借助自身教育优势而培养人才,成为“维稳戍边”的中坚力量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兵团高校是兵团优秀人才和顶尖人才的聚集地,其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培养和集聚了众多的“兵团人才”,是新疆地区“维稳戍边”的中坚力量。

在教书育人方面,兵团高校有责任做好“三全育人”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方式,培养以德御才、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兵团高校有责任围绕兵团亟须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投入精力进行攻关,切实促进兵团地区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兵团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增强“维稳戍边”能力。

与此同时,兵团高校还有责任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促进兵团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第一,要加大科普力度,普及相关法律、科学、技术等知识,提高兵团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兵团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第二,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为兵团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完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创新能力,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第三,要积极解决社会难题,能够为政府、企业积极建言献策,提供高质量的“锦囊妙计”,成为维护新疆地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参谋部”和“智囊团”。

2.为建设高素质兵团队伍而培养人才,成为人才辈出的“兵”之摇篮

(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兵团高校应该促进兵团人才与军事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第一,兵团高校可以借助军队培养具有单兵作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后备人才。兵团高校通过准军事化管理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兵团人才,使兵团人才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优良的身体素质和“维稳戍边”的能力,从而为我军培养和储备优秀的后备兵员和军官,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实现兵团人才到军事人才的转变。第二,兵团高校可以为退伍军人和退役军人提供学习、进修的场所。兵团高校可以接纳退伍军人和退役军人来到学校,使其具有更多“维稳戍边”的技能,具有更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使其从军事人才转化为兵团人才,更好地融入兵团,成为维护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

(2)在人才输送方面,兵团高校应该为兵团各行各业输送“能文善武”的兵团人才。兵团高校借助自身教育资源和优势,能够持续不断地培养具有兵团精神的高素质兵团人才,打造高素质的兵团队伍,成为“维稳戍边”的坚强力量,充分发挥兵团的特殊作用,为兵团“三大功能、四大作用和五大任务”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兵团高校通过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等手段,可以提高兵团的综合实力,提高兵团的維稳戍边能力,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全面深化兵团改革,建设高素质兵团队伍,将兵团建设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3)在人才交流过程中,兵团高校应该促进兵团人才与地方人才的相互转化。第一,兵团高校可以为全国各地提供富有兵团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兵团高校所培养的兵团人才,无论走到哪个地区、哪个岗位,都能牢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保持优良的作风,永葆“兵”的本色。第二,兵团高校可以吸纳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来到学校,以壮大兵团人才队伍。兵团高校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吸纳来以后,可以使其了解和学习兵团的历史,学习、体悟和践行兵团精神,掌握“维稳戍边”技能,树立“兵团人”的身份认同,成为兵团人才队伍中的一员,扎根新疆和建设新疆。

四、結语

综上所述,兵团高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培养“兵团人才”,成为“兵团人才”辈出的“兵”之摇篮,成为维稳戍边的中坚力量,维护好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兵团高校应该从培养“兵”的意识、提高“兵”的能力和强化“兵”的责任等三个方面入手,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在培养“兵”的意识方面,应将兵团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维稳戍边”的崇高信仰,将兵团历史融入“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建立“兵团人”身份认同;在提高“兵”的能力方面,应将体育锻炼与军事训练相融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将搏击类武道课程与维稳演练相融合,培养学生过硬的“维稳戍边”技能;在强化“兵”的责任方面,应借助自身教育优势而培养人才,成为“维稳戍边”的中坚力量,应为建设高素质兵团队伍而培养人才,成为人才辈出的“兵”之摇篮。

参考文献:

[1]林夕宝,余景波,周鹏.军事化管理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2]李文龙,霍宁波.以准军事化管理加养成教育模式培养优秀民航飞行大学生[J].民航学报,2020(02).

[3]王立娟,李为超.增强兵团维稳戍边能力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 2019(06).

[4]范学玻.提高“兵”的意识和能力履行兵团神圣职责使命[J].兵团党校学报,2014(04).

[5]卿涛.王婷婷.兵团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思政课研究———以“兵团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05).

[6]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

[7]姚勇.开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课程的几点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18(01).

[8]邹赞.政治文化视域下的新疆屯垦历史变迁与兵团人身份认同[J].浙江学刊,2015(04).

[9]王云艳,余雷磊,毛成建.高校实施强制体育的现实因由与利弊评述[J].辽宁体育科技,2019(04).

[10]王家忠.“文武兼修”教育思想的史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12).

[11]肖丽霞.论新疆兵团高校教师兵团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J].兵团党校学报,2021(01).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amilitar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he Corp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rps Talents

Yu Feng

(1. Key Laboratory of Green Chemical Process of Corps,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ihezi University, Xinjiang Province, Shihezi 832003, China; 2.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orps, Shihezi University, Xinjiang Province, Shihezi 832003, China)

Abstract: College management mode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he corps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guarding the border", and should implement paramilitary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amilitary management in corp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corps talents", becoming the cradle of "soldier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corps talents", becoming the backbone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guarding the border", and effectively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in Xinjiang. In view of the special tasks and miss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implementing paramilitar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and cultivating "corps talents", and expound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implementing paramilitar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from three aspects: cultiv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soldiers",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oldie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soldiers".

Key words: paramilitary management; college of corps; corps talents; culture; corps spirit; maintain stability and guard the border

猜你喜欢
培养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