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标,回归课本,回归课堂
——2022年高考文言文命题分析及文言文备考路径

2022-10-17 09:44湖北李素琼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乙卷实词虚词

湖北 李素琼 褚 浩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统领下,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呈现出新的命题形式,从阅读材料的选择到题目选项的设置,以及对考生的考查指向上,进一步彰显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展,命题的原则是“稳中求变,变中出新”。下面,笔者就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复习备考进行简要分析。

一、文本选材范围不断扩大,彰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文言文命题遵循《课程标准》中“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2021年之前,高考全国卷和新高考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大多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类文本,人物多为忠直、爱民的官吏或骁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能士。

2021年,文言文阅读材料则跳出了“二十四史”的范畴,选用了《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等,内容多和“君臣论治”有关。

2022年文言文阅读材料分别从战国及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百家集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选用了《战国策·魏策三》《战国策·秦策二》《说苑·贵德》等,体裁更为丰富多元,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战国策·魏策三》展现了孟尝君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勇担使命的爱国精神;《战国策·秦策二》以叙事为主,展现了张仪、原轸的策略、言论以及他们的家国情怀,都侧重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说苑·贵德》以吴起劝诫魏武侯德政才是“国之宝”,晏子劝说齐景公供养老弱鳏寡,叔向进言晋平公要宽缓刑律、不误农时等,引导学生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和“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

2022年文言文选材传递出新的讯号,它不再只是人物传记或纪事本末,各种题材和体裁的古文皆有可能入选,选材突破性强,凸显了命题的创新性。因此,笔者认为,2023年高考文言文选材必然与朝代无关,与题材、体裁无关,人物传记类、纪事本末类、散文类等都可纳入考查范围。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必须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减少“机械式”刷题,扩大阅读面,加强对于不同文体、风格、主题选文的研习;尤其要重视通过解读经典课文,进而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的能力。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灿烂的中华文化,并以其独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信。

二、对接《课程标准》,回归教材本源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

1.学习任务群4: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2.学习任务群8: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3.学习任务群14: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注意精选版本。

4.必修课程学习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从2022年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来看,对接《课程标准》、重视与教材的联系、考点设置与教材内容直接关联是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重要特点,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试题重视与教材的呼应、联系,引导一线教学在重视教材的同时灵活运用教材,落实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

重视与教材的联系,考点设置直接关联教材内容,突出了“以考促学”的理念,加大了教考衔接的力度。比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中的文章叙事性强,适合中学生阅读,是中学教材的常客,其中体现的很多传统文化精神都是学生感兴趣并应该学习的。文言文阅读中的文化知识题一向都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但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文化知识题选项选择了“寡人”“百乘”等常见文言词,并关联了初中教材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内容,难度适中,非常符合对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这既体现了对平时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运用的重视,又有效地指导了语文的教学和备考工作。2022年全国甲卷和乙卷的第11题,或考查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理解,或考查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且与教材中《鸿门宴》《赤壁赋》《岳阳楼记》《短歌行》《屈原列传》《曹刿论战》《孔雀东南飞》几篇课文所学要点关联紧密;新高考Ⅰ卷翻译题中“且奈何”、全国乙卷翻译题中“奈……何”句式在《鸿门宴》里反复出现,全国乙卷翻译题中“折节”二字关联《方山子传》“稍壮,折节读书”。这些命题设置有意识地加大了对教材的考查力度,能够增加考生对试题的亲切感,体现了“引导教学”“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命题意图。

2022年高考文言文命题实践证明,增强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度、体现教考衔接是高考语文内容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复习备考阶段,教师要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用在课堂内,认真总结,科学梳理,深度发掘教材资源在复习备考中的价值。教师不仅要重视经典课文的讲解,还要借用经典,引导学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养分。

三、重视基础,回归课堂,试题考点稳中有变

2022年全国卷和新高考卷的文言文试题延续近几年选文的特点和命题途径,阅读材料字数一般在600字左右,所选文本内容相对集中,多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文言文。2022年新高考Ⅰ卷选文589字,甲卷572字,乙卷597字,选文浅显易懂,相同卷区题型不变,题量不变,分值不变。

和2021年相比,2022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在核心素养的考查上更重视基础性,试题设置更加灵活,第11题从侧重记忆能力的古代文化知识题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具体来讲,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判断对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理解,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中的“国门”,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指一个国家的边境。二是判断阅读材料与教材中实词或虚词的含义或用法的异同,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结合课内知识对比考查“蔽”的含义,全国乙卷结合课内知识对比考查“食”“放”“靡”“悲”的含义,并对此进行判断。考查选文中词语和教材中词语含义的异同,体现了以教材为基础,对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以及对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视。

2022年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不仅更重视阅读的基础性,考点的设置更是落实了《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断句题中,“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又如2022年全国乙卷断句题,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中,由“……者,……也”可知是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再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全国甲卷和乙卷的翻译题考查了“岁”“熟”“行”“助”“奈何”“以”“与”“去”“善”“其”“弭口”“绝”“乃”等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这些考点的设置都有意识地强调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积累。

综上分析,在复习备考阶段,教师要立足“课堂”阵地,用好“教材”,让学生应知尽学,应会尽练,积累基础知识,关联课内课外,掌握基本能力,夯实语文根基,引导学生构建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知识体系,链接课外文言知识,并以此为出发点,实现思维品质、阅读鉴赏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乙卷实词虚词
2022年全国乙卷化学模拟试卷
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乙卷)评析
勘误说明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