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迎来数字化发展

2022-10-19 12:01徐兴利黄家伟
食品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监管责任食品

徐兴利 黄家伟 本刊记者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环节,也是助推食品安全建设的重要动力。伴随科技成果的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应用场景愈发多元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日渐数字化。在科技加持下,食品安全底线将兜得更牢,违法、违规行为将无处遁形,监管工作水平也将全面提升。

2022年8月29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在京举行,主场活动拉开了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的序幕。本届宣传周以“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为主题,多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企业代表围绕数字食安、智能监管、校园食品安全与健康、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不难看出,上述议题均与食品安全监管密切相关,当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进一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主场活动期间,国务委员、国务院食安委副主任王勇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和“四个最严”要求,进一步压实责任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产业发展、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全链条全覆盖执法监管,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第一责任、诚信守法经营,坚决守住兜牢食品安全底线。积极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强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检验检测等基础支撑,持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水平。健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食品安全建设逐渐走上持续深化的道路。近年来,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更加多元,而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则更加严格,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已经从之前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演变为如今日益提升的营养健康需求。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维护和优化高效、有序、统一、安全的市场环境,从而引导带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食品健康化、营养化进程。

抽检、监测数据——食品安全的直观体现

食品安全新格局的确立离不开有力的监管,抽检数据能直观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更能从中找出典型、共性问题并解决,从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2022年上半年,全国四级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市场上销售的全部34大类食品,按法定程序和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组织食品抽样、检验,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37万批次,发现不合格样品5.94万批次,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51%,较2021年同期上升0.17个百分点。”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王铁汉表示,从抽样食品品种来看,消费量大的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等5大类食品,监督抽检不合格率分别为0.65%、

通过监督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仍较突出;二是水产品的兽药残留超标问题较为集中;三是食品微生物污染问题多发,特别是复用餐饮具微生物污染问题突出;四是油炸和发酵面制品等食品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

2022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完成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任务10.47万件,移送公安机关1971件。对多批次抽检不合格的生产企业依法关停、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违法行为性质恶劣的,依法处罚到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除了市场监管部门外,卫生健康部门同样肩负着食品安全标准整合、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职责。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2010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对原来分散在15个部门近500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等标准进行清理整合,解决食品标准间重复、交叉、矛盾问题。截至目前,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55项,包含2万余项指标,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从过程到产品各环节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保障包括儿童、老年等全人群的饮食安全。

李斌介绍,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两大监测网络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已覆盖99%的县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已覆盖7万余家各级医疗机构。在风险监测评估方面,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品类别涵盖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粮油、蔬果、蛋奶、肉禽、水产等全部32大类食品。这些措施使得重要的食品安全隐患能够比较灵敏的得以识别和预警,不仅为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服务政府风险管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和守护公众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抽检、监测数据的整理和集合,可以客观反映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突出问题,为食品安全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而这些数据主要出自各级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因此,各级监管部门日常工作的质量、效率以及采取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多地探索多样化监管路径

宣传周期间,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分享了大量食品安全监管先进经验,通过模式创新、机制优化提升、打造新型风险管控系统等方式,对监管工作进行了深度科技赋能。其中,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贯彻落实,压实了主体责任,筑牢了食品安全防线。智慧化、信用化监管则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利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司长马纯良提出,“共建数字食安,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加强信用监管。共建数字食安,提升监管效能,需要加强智慧监管。共建数字食安,推动责任落实,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共治。”

张家界:包保责任机制将责任逐级压实

养猪业的市场行情虽然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但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掌握市场行情的一般规律,对指导生产、投资决策、提高经营水平、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十分重要。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猪的市场价格一般在12~18个月波动一次,有时也会达到24个月波动一次。同时还要注意市场需求、总体存栏、气候及季节变化。

“推进食品安全共治共享,必须严格压实各方责任。既要切实强化监管责任,也要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还要发挥好地方党政同责的作用。”王铁汉表示,关于企业主体责任,《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还必须要有专业、负责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为此,我们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设置、任职条件、岗位职责等内容,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生存发展的首要任务,不仅要配齐配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强化对他们的支撑保障,还要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关于属地管理责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都作出了明确规定。食品安全工作的主战场在基层,要想真正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就必须拿出可操作、能落地的具体举措来,把责任细化分解到人,让千斤重担人人挑。为此,要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与食品企业之间,建立起一套分层分级、层级对应的责任包保制度,让每名干部直接包保食品企业,从而精准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湖南省张家界市在食品安全责任落实方面的成熟经验具有一定典型性和先进性,值得借鉴和推广。张家界市市长王洪斌表示,张家界市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创新推行包保责任机制,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连续六年实现食品安全“零事故”。据王洪斌介绍,张家界市包保责任机制的主要做法是市县领导包保区县乡镇,全面传导工作压力;分管领导包保行业部门,全面强化监督管理;区县专班包保市场主体,全面压实主体责任;驻点人员包保村居网格,全面形成共治格局。

此外,张家界市探索打造覆盖全业态的工作标准体系,推行畜禽肉产品“准出准入”、旅游团餐安全监管、“1+N+15分钟”旅游消费维权服务、旅游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等制度。数据显示,张家界莓茶、桑植白茶、土家腊肉等广受游客欢迎的特色食品抽检合格率达100%,全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量持续下降,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厦门:智慧监管体系的成功实践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食品安全监管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升级监管方式和手段,才能在‘严管’中实现‘巧管’,做到过程监管智能化。”王铁汉表示,在智慧监管方面,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源头种养、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开发更多实用、好用、管用的监管系统,并与多部门互通共享关键数据,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治理精细化。

对于智慧监管工作的具体实践,福建省厦门市走在了前沿。厦门市食安办常务副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饶满华介绍,厦门市以“精准追溯、精细监管、精确决策”为目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构建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

建立“一品一码”机制,实现全链条信息化追溯。2005年,厦门率先全国建成生鲜食品追溯管理系统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统一平台,构建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追溯体系。首创“入市必登”机制,实现关口前移。同时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成跨部门、跨环节的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网,实现批发市场等各类主体的自建系统与监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全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一张网”全覆盖监管。

建设“大集中”系统,实现监管业务全程电子化。整合优化各监管业务板块和流程,对许可登记、日常监管、信用监管、稽查办案等17个子系统进行集成,实现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监督检查、案件办理等全过程业务处理电子化。将各类监管信息自动归集形成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实现风险评级、分类监管、信用管理和对外公示。

推进“雪亮厨房”建设,实现餐饮后厨在线监管。大力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升级版“雪亮厨房”建设,全市公立学校、医院、重点酒店、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等共655家重点餐饮单位将后厨情况以视频方式实时接入市场监管部门平台,实现监管部门、经营主体、消费者之间信息互通、监管互动、资源互享。

构建“以网治网”机制,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大网络餐饮监管力度,率先全国推动“饿了么”“美团”等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实行数据对接,通过与监管部门许可数据自动比对,实现商户信息“登记”与“验真”一步完成,推动平台商户证照合规率达99%以上。

推行“一码通行”,实现进口冷链食品一体化防控。率先全省建立集中监管仓,在全国首创“一码通行”模式。要求从厦门口岸入境、外地口岸转运入厦以及库存的进口冷链食品全面申报,经审核合格赋予“入厦通行码”后方可上市流转,有效构建“一口申报、一码通行、一网追溯”的防控体系。

强化“互联互动”,实现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主动将监管系统的数据接口向企业开放,通过“食安厦门”微信公号向公众提供追溯信息自主查询功能,目前公众查询量超过6000万次;积极试点农贸市场引入自动识别溯源秤,3秒内自动识别菜品并打印追溯小票,交易数据实时上传预警中心。

厦门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实践经验值得肯定,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借鉴学习并融合。

内蒙古:利用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实现全面监管

信用监管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通过记录完善企业档案内容,科学评定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等级,从而进行精准监管。王铁汉提出,在信用监管方面,要通过大数据科学评判企业信用状况,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强化信用联合惩戒,实现差异化监管、靶向性监管,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宣传周期间,内蒙古市场监管局以视频形式展示了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系统。据介绍,面对“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监管实际,内蒙古市场监管局经过三年时间创建了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系统,通过4个步骤将法治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有效衔接:第一步是主体入驻,13.2万户中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入驻“风险管控系统”。第二步是主体自查,入驻系统的市场主体运用“五定防伪技术”开展自查。系统自动从风险点库中匹配不同业态的风险点,企业食品安全员按照风险点提示内容,逐项开展自查,并拍摄照片、视频上传系统;食品安全总监随机抽查安全员履职情况,对自查不到位的提出整改要求。第三步是精准监管,系统对企业自查结果进行智能分析,对未开展自查的市场主体及时发出警示。基层监管人员通过系统提示及时督促企业完成整改;对督促无效的企业,实施现场检查。第四步是结果推送,信用推送系统将检查结果推送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智慧监管、信用监管一键贯通。目前,内蒙古市场监管局将食品领域40类业态324种风险点类别及其管理要求全部录入系统,形成风险点库,并进行动态调整。

据介绍,风险管控系统的运用解决了以下几方面问题:一、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再是“未知数”。企业是否按要求进行风险自查?自查效果怎么样?系统实时可见。二、基层监管责任落实不再是“数字游戏”。监管人员查没查?各地监管情况如何?随时精准掌握。三、食品安全培训日常化。企业端、监管端查什么?怎么查?系统自动生成,配有语音提示,对该业态要管控的风险了如指掌。四、信用监管得到明显强化。风险管控检查数据实时归集至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从上述多地监管实践经验不难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已经迈入新阶段。未来,科技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结合将进一步加快我国食品安全建设的脚步,同时,也将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监管水平,从而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猜你喜欢
监管责任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期望嘱托责任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