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再激发,十年古保一腔情

2022-10-19 05:12陈栋摄影周亮
现代苏州 2022年19期
关键词:苏式浮生六记姑苏

记者 陈栋 摄影 周亮

时光的列车载着姑苏城在岁月的轨道上一路前行,十年,是姑苏古城2500余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暂但重要的节点。从1982年首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2012年10月设立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再到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苏州古城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十年间,这座“活着的古城”,以“绣花”功夫通过微改造,推进城市更新,一批老建筑展现出新容貌,焕发新生。这些有力的举措,既让城市留下历史文化记忆,又让闲置资源发挥价值,提升城市魅力,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亦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工作、生活在古城,寻访苏式生活,居住在古城更幸福,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青春。

十年的努力,古城风貌得到了整体提升

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十年来,保护区、姑苏区内的众多老建筑、老厂房、老街巷通过保护改造,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不久前,位于东大街吴县新村38幢的朱熙宅邸焕然一新,经全新保护修缮后,这幢米黄色的两层民国建筑风格小洋楼在几幢居民楼中显得格外醒目。在保留民国建筑风貌的同时,融入了“做精苏式生活典范”这一全新的时代内涵。像这样经保护后焕发新生的个案,近年来在姑苏区古城保护行动中已不鲜见……

山塘街边玉涵堂变身为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玉涵堂运河文化展示馆,展示苏州传统非遗文化和邮票文化;曹沧洲祠由老字号雷允上接手,再续中医药文化魅力和仁医精神;潘祖荫故居修复三期工程结束后,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宅被打造成了既体现传统文脉传承,又倡导现代生活方式的花间堂·探花府酒店和探花书房……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些古建老宅被以现代风格和理念重组空间后,再被有品质地使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期,悬桥巷47号(方嘉谟故居)、悬桥巷25号(钱伯煊故居)、 顾家花园13号(苏肇冰故居)、庙堂巷范宅一期等众多历史文化深厚的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的更新保护正在开展中,修缮完成后将全新亮相。

在城市更新中活化利用众多老宅,只是古城活力再激发一个方面。更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到古城去逛去品“苏式生活”,感知姑苏新魅力。

曾经的“工业锈带”转型成为古城内崭新的“生活秀带”

古城区内曾兴起兴盛一批民族工商业企业,伴随着“退二进三”,留下昔日厂房逐渐成为近现代工业遗存,一度成为老破旧的代名词。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几年来,保护区、姑苏区通过行动,切实推动这些老旧厂房有机更新,并经个性化改造,融入创意、潮流等元素,让这些“工业遗存”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住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让更多年轻人对姑苏古城有了更多的情感延续。

曾经的苏州金塔电子厂经过重新设计改造,变身为蓝·芳华文化创意园,成了年轻人青睐的集创意、体验、服务等多元素为一体的“青年数字文化创业社区”。

前身为苏州电气设备控制厂的老厂房,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升级改造,这处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厂房变身成为融新科技和文化创意的创客空间,集网红打卡、艺术空间、广告会展、影视文创、休闲健身、网络科技等于一体的创业社区。

如今的姑苏古城内,有一批安和锦·美地PARK、蓝·SPORT、蓝·989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园,从原本已显破旧的老厂房老建筑,变身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的个性产业园,从曾经的“工业锈带”转型成为古城内崭新的“生活秀带”,在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功能,焕新了旧肌体,织补出新功能,给人们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苏式生活”再塑造

这个国庆假期,漫步在平江路上,闲逛在古城的小巷里,众多青春的身影行走在古街小巷,古城里处处闪耀着活力,市民、游客在悠闲的时光里寻觅、打卡“苏式生活”。

舒适、雅致、悠哉,是外界给予苏式生活的定义。这种“有腔调”的生活正随着生活方式的延续和变革,注入新内涵:既是对传统街巷美食、运河文化、小酌休闲为特色的传统苏式生活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新时代苏州经济社会、文化产业、城市能级发展成果的共享。不少人直言:“苏州的生活有种魔力,让你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沉浸式戏曲剧目昆曲《浮生六记》是保护区、姑苏区聚力文旅融合,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举措之一。自2018年首演以来,昆曲《浮生六记》创新不断,不仅每年增加新元素吸引人气,独特的表演形式还赢得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对苏州传统文化和苏式生活的关注和喜爱。逢至中秋等节假日,昆曲《浮生六记》演出时,不仅在园林实景中呈现出清新明丽的江南风物画卷,更创新融入“中秋”等元素,在演出前增设茶事雅集,提供香韵尤绝的荷花茶和地道苏式小吃,让观众以视觉、听觉、味觉等多重感知方式,沉浸式体验苏式生活。

据悉,昆曲《浮生六记》实景表演已成为保护区、姑苏区打造沉浸式苏式生活体验的代表性成果,也为保护区、姑苏区持续深挖古城历史文化资源、释放文化价值特色、打响文旅融合新名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逐步成长为文化IP的昆曲《浮生六记》,在园林演出版的基础上,正衍生出一系列有关传统活化可能性的全新尝试。昆曲《浮生六记》制作人萧雁透露,10月下旬,浮生集首店即将落地山塘街,以厅堂版驻演搭配浮生六记主题空间为主。“浮生集未来将成为集合演出、游览、研学、文创、轻食等多种形式和产品的非遗创新基地。”萧雁介绍。

沉浸式戏曲剧目昆曲《浮生六记》在沧浪亭演出现场(孙健/摄)

岁月的起承转合,让苏式生活从“屋里厢”走了出来,酿出了新风味。

修缮一新的中张家巷29号,曾以苏式生活展示馆的形式展示,吸引无数市民游客前往“打卡”。修缮注重“新旧结合”,在遵循“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生活需求,布设中央空调系统、新风系统、智能化系统等,门窗则使用中空玻璃,让老宅实现防潮、隔音、防白蚁,营造出现代文明与历史传统相得益彰的“舒心生活”,凝聚起对既有诗情画意,又不失烟火气息的“苏式生活”的广泛认同。

古城风貌愈发迷人

期待姑苏再现新繁华

面向未来,保护区、姑苏区的发展之路也任重而道远。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正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古城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等方面为全省全国探路,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

有专家建言,保护区、姑苏区在做好老建筑等“硬件”保护更新的同时,更应结合历史,结合苏州积累下来的资源禀赋,通过传承创新,为古城的发展注入文化软实力,让古城内的传统文化通过现代的方式传承、展示,仅仅依靠塑造网红点打卡等形式,不足以吸引到长久的关注,唯有扬姑苏文化底蕴之所长,方能让更多年轻人长长久久地观、品、鉴、寻苏式文化、艺术、生活等。

清乾隆二十四年,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亦即是俗称的《姑苏繁华图》。据考证,画卷呈现出的街道上商店林立,市招高扬,可以辨认的各类市招约有260余家;各式桥梁50余座;文化戏曲场景十余处,充分展示了盛清时期苏州高度文明的盛况。

画卷的背后,呈现出来的苏州,是少数几个云集全国乃至外国货物的商品中心,全国著名的丝绸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心,全国最大和最为集中的棉布加工和批销中心,江南地区最大的粮食消费和转输中心,全国少见的金融流通中心、刻书印书中心,颇为发达的金银首饰、铜铁器以及玉器漆器加工中心,开风气之先和领导潮流的服饰鞋帽中心,独步全国的美味美食饮食中心,设施齐备、服务周到的生活中心,交通便利的运输中心。徐扬绘图的时代,是苏州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一轴《姑苏繁华图》,不独展示了其时苏州的喧阗市肆,而且将代表苏州文化的科举教育、戏曲丝竹、婚礼习俗、园林艺术等丰富内容无不尽情展示出来。

本期,我们选择了十余位工作、生活在保护区、姑苏区内的普通人,这些人既有老苏州,也有新苏州,更有洋苏州,了解他们在古城的工作、生活,感知古城在他们心中的吸引力。他们深入浅出地参与了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苏式生活的创新与再塑等,做出了尝试,付出了努力。古城的活力就在于吸引更多这样的年轻人群投身其中……

猜你喜欢
苏式浮生六记姑苏
《浮生六记夜读》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苏式美酒——惠泉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一城一心,原创歌曲《姑苏同行》致敬苏州
即将开启!独墅湖边的“新苏式”工作
浮生六记
“苏式”与“教育”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