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产品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2022-10-20 04:58刘春艳陶海凡张吉
西部皮革 2022年19期
关键词:学情专业课程艺术设计

刘春艳,陶海凡,张吉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前言

高职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近几年随着高职扩招,入校生源普遍存在专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现象,肤浅末学、不求甚解者比比皆是,学生所学之成效差异明显。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很多课程是偏向于理实一体的实践类课程。高职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也适用于以理实一体的实践类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

笔者从事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教学,以近3 年讲授《设计构成》课程为例,从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就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一些思考策略。

1 产品艺术专业学情分析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属于艺术大类,以我校(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入校主要是春季单招及高考统招两种方式。单招主要涉及美术类中职生、美术类普高生及艺术特长生接收,高考统招为参加美术联考的普通文科生及中职对口学生。近三年生源数据统计分析见图1。

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除文化素养考试外,还需要加试专业考试,即绘画技能的考试。虽然都通过了专业技能考核,但从专业基础技能掌握情况看(电脑操作及绘画技能),整体中高职对口入学生源略优于普高学生,但在抽象思维及学习能动性上略低于普高学生。从文化素养方面看,统招普高学生文化素养综合能力普遍略优于中职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清晰的发展规划能力,能通过自主学习来(例如专升本、英语考级等)实现自我提升。鉴于以上数据统计及得到的学情信息反馈,专业授课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及实施过程方案制定时需考虑学情差异特点。

图1 近三年学生生源统计

2 《设计构成》专业基础课程概述

《设计构成》是专业基础平台模块上的一门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对后期专业课程技能知识学习起支撑作用。该课程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课时为72 学时,《设计构成》前置专业课程是《设计素描》《产品艺术设计史》《设计色彩》。后置续接课程为《产品设计思维》《产品造型基础设计》《图形图像基础》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专业课程均为专业基础实践课程。

《设计构成》课程总体教学设计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市场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中所需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以项目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发展职业素养能力[1]。

3 基于生源特点的《设计构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用

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精准把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专业特点,授课教师在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情差异,对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图2 《设计构成教学目标》

基于多样化生源差异背景下,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对标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设计构成》课程整体教学思路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模式下展开,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框架下突出课程重点,以项目教学突破课程难点,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如图2 所示。

3.1 课程内容制定

制定授课计划前,为提升整体教学成效,通常笔者会从以下几点开始:(1)学情调研:本门课程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通过与第一学期文化素养课程及专业基础课老师交流,特别是专业课授课教师交流获知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及艺术创新思维能力,但整体在创新思维能力上还需要提高。针对不同生源背景下学生在学习态度、同学协作等方面情况也与辅导员交流,充分掌握所授班级学生学情。(2)行业动态调研,授课内容对接当前设计前沿:艺术设计是一门与潮流时尚密切接轨的专业,通过行业调研,有针对性的融入一些当下前沿设计理念。此外,授课计划中安排学生出校实地参观大型设计展或文创中心安排,这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也是设计类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一部分。(3)双向混合式教学预案制定: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线下教学模式效果高于线上教学。但鉴于目前疫情防控需要,需要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将疫情防控情况考虑进来,制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预案。

在课程标准框架下,课程内容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分,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内容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五个模块(含机动模块),每个模块划分若干小模块,每个小模块对应一个子项目。在课程系统理论框架下的子项目要求不变,但有很多种设计方案和表现方法去呈现该子项目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子项目训练中重点让学生个体自由发挥。模块与模块之间难度系数是呈螺旋向上发展的,模块一为本门课程的基础模块,将最基本的平面造型表现方法掌握后,将其知识点运用至后续模块。模块中有一个机动模块(当前需在疫情防控安全下看情况实施),安排校外教学,例如合适的设计展览、专业设计公司、文创园等。最后模块四是对本门课程的综合运用项目训练。

3.2 教学方法

虽然本门课程为是理实一体的专业基础实践类课程,但在“做”之前,还需要“想”,“想”好了才能“做”好。所以,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重中之重。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教学而非“车厢式”教学,教学方法多种结合,才能达到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课程常用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制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体验法。

3.2.1 案例教学与讨论结合

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将优秀设计作品展现出来,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形式,个人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方式从形、色、材质等多维度分析作品,从理论层面掌握该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与讨论,与同学碰撞创意思维火花,为即将进行的项目教学埋下创意的种子。

3.2.2 情境性项目制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结合

项目制教学一直是艺术设计专业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本门课程在模块中的子项目以单人为主完成,在模块四综合项目中,将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该项目,将班级成员以5~6 人为一小组,完成该小组所承担的部分项目任务。以产品2001 班为例,在综合项目中要求完成2 面墙体的美化任务,班级讨论设计思路以“春”为主题,以中国传统风车造型为设计元素,将风车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装订在墙面。主要工作由各小组组长及成员进行分工,教师只起协调作用。因是4 个小组同时完成一个项目,就需要每个小组组长安排各自小组成员具体任务。从方案设计、墙面清理工作、风车安装定位测量、支架安装、支架材料制作、风车转轮制作、风车纸的裁切、风车色彩的浸染、风车车轮的粘贴再到风车的上墙安装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小组组长协调商议分工,每位成员根据自身兴趣及能力进入到该项目2~3 个环节中。

图4 项目制教学及校外实践

通过走出校园参观各类展览,探寻文创中心、拜访企业,如图4 所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在这个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设计趋势及相关企业用工岗位需求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定位自己将来的职业岗位,从而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3.3 课程实施

在教学课程实施中,将课程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拓展三个部分。

3.3.1 课前准备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本门课程作为理实一体的专业基础实操课程,需要使用相关材料才能教学任务。在课程实施前,提前一周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课程所需教学材料清单,并通过QQ、微信等方式再次提醒学生按照清单准备。

鉴于一年级学生目前文化学业较重,各类打卡及预习繁多。本门课程更多是在课程实施中完成项目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为减轻学生负担,本门课程课前预习只在即将进入每一个新模块学习前发布。

3.3.2 课中实施

本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线下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学生聆听与讨论优秀设计作品,带学生校外参观拓宽学生眼界。

课程以4 学时或6 学时为一次课,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差异单独给予指导。并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精益求精、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

综合项目的主导权交给各小组,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敢比敢拼的主人公精神。

3.3.3 课后拓展

设计艺术专业更多的是对设计思维能力的考验,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判作业好坏的能力,善于发掘可修改提高的部分。课后完成的实践作业按照要求装订后拍照上传学习通平台,通过教师线上评价,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调整后续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3.4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本门课程的评价方式为考查,主要从知识、技能、素养三个维度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小组组长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中,自我评价占总分5%;平时考勤、职业素养评价占总成绩15%;知识与技能评价占总成绩80%,其中平时个人单项项目作业成绩占50%,综合作业成绩占35%。综合作业根据每组完成质量由任课教师和同行教师给予分数,小组组长根据该分数乘以小组人数得到总分,再根据小组成员在完成该项综合作业中的表现分配给小组成员,每位小组成员分数加起来不得超过总分数。这也是鼓励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小组成员之间避免“吃大锅饭”的问题。

3.5 课后反思

针对学情多有差异的同学,在学情调研时仍然基于班级整体情况,缺少个案的详细情况了解。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还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4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课堂教学实施成效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基于生源“学情”差异探索因材施教、知识拓展,实现真正的差异化教学[2]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教学过程中不单是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跟学生做朋友,常交流,从学生的视角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改进之处,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专业修养,与时俱进,在课程实施中严格要求学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学情专业课程艺术设计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