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考核的服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重庆文理学院女装系列核心课程为例

2022-10-20 04:58刘丽丽
西部皮革 2022年19期
关键词:女装服装设计协同

刘丽丽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402160)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有艺工结合、理实一体的专业特点。学生既要具备艺术专业的审美素养和设计思维,完成服装设计效果图阶段的构思和绘画表达;同时也要具备工程学的结构制图、数据计算、机械操控等知识和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完成服装效果图的结构分析、纸样绘制、排料、剪裁、缝制、后整理及陈列展示,这是服装设计从效果图变为服装成品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实践实操的过程,检验学生专业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单纯的擅长服装设计或者服装工艺其中某一项技能,严格意义上不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所以均衡掌握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服装成品来检验学生服装设计的水平,既能促进学生设计与工程知识的并重,同时也能形成系统化的丰富的教学成果,无论是对于学生提高专业能力或是老师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都是十分有利的。基于这样的构思和目前服装专业的教学实际,探索基于协同考核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 独立考核存在的问题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2012 年开办以来近10 年有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共经过了4 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变更,但无论如何变更,人才培养方案始终保持着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并重的基本思路。其课程设置主要分为服装设计类、服装工程类(服装结构、服装工艺)及专业素质拓展类课程群。在每学期的课程设置中,都会有设计类课程和与之相对应的结构和工艺类课程,如在2020 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三学期开设女装设计、女装结构和女装工艺核心课程,学生在掌握了女装设计的方法、脉络,具备了一定的女装设计能力后,还必须要掌握女装基础款式的结构设计和工艺缝制流程,如女式衬衫、连衣裙、裤装、外套、大衣等。实际上这些课程的知识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紧密的联系性,也是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最根本的体现。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密切联系的课程都是分散、独立考核,呈现出诸多问题。

图1 服装专业核心课程结构图

1.1 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缺乏衔接

通常不同的课程会分配给不同的专业教师,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大纲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外,还要时刻与服装行业及服装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以女装设计课程为例,教学内容中要体现最新的流行趋势或者主题风格,学生在创作中也要关注流行变化及服装市场需求,体现其作品的商业价值;女装结构及女装工艺课程的教师会更关注典型女装款式的结构及工艺设计,对流行或市场的关注度会下降。独立考核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情、教学考核等多方面缺乏有效沟通,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也缺乏主动、有效的衔接各门课程内容及融会贯通的能力。

1.2 学生作业量大,作品质量降低

在独立考核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每一门课程的作业,作业量大,导致学生精力分散,作品质量降低。再以女装设计课程为例,学生需要提供系列女装设计方案作为女装设计终期考核的作业,而完成女装结构设计和女装工艺作业还需要单独设计女装款式,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作业量,同时学生的女装制作实践过程也没有很好的检验女装设计的理论学习。

1.3 教学效果缺乏系统性和专业特色

服装设计专业具有艺技结合、理实一体的专业特色,相比其他艺术类专业,最突出的特征是教学成果具有直观、极富视觉感染力和动态表演的艺术魅力。设计、结构及工艺类课程实质上完成了服装设计从效果图转化为服装实物的过程,而传统的独立考核由于考核内容之间缺乏关联,导致这一转化过程未能实现。教学成果分散且缺乏系统性。

1.4 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设计创作实践能力

独立考核没有将原本密切联系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结构及工艺类课程要求学生完成服装纸样设计和工艺制作,最后呈现服装成品,这一过程恰好可以反馈学生在款式设计、色彩搭配、面辅料选择等方面的把控能力,而独立考核导致这一过程没能与设计课程作业相结合,未能紧扣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设计创作实践能力,不能为未来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和累计丰富的创作经验。

2 协同考核的教学改革思路

协同考核基于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课程的理实一体和内在的逻辑关联,以我校女装设计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协同考核的女装设计、女装结构和女装工艺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女装(设计、结构、工艺)系列核心课程在我校已开设近10年,老师们不仅教学理论基础扎实、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熟悉教学特点和整个教学的脉络,宏观上了解学生的学情和专业能力,在协同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沟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反馈教学成果;在协同考核过程中,对考核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考核评价要点、考核过程都能做到较好的把控,确保三门课程的考核都能准确、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成果。并且这三门课程都开设在同一学期,排课时间呈现出线性特点:女装设计→女装结构→女装工艺,这为协同考核提供了时间保障。考核方案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需要完成系列女装款式设计,然后运用女装结构设计方法完成系列女装款式的纸样绘制,并选择适合的面辅料进行排料、裁剪,完成系列女装款式的缝制、后整理,最终完成系列女装产品的陈列与展示。整体改革的主要的思路如下:

图2 协同考核方案示意图

2.1 完善教学大纲

修订和完善女装设计、女装结构和女装工艺三门课程教学大纲,确保其教学内容在知识逻辑上的关联性,为协同考核创造基础和前提。

2.2 师资准备

任课教师要有服装设计和服装工程知识背景,且均为双师型教师,对每门课程有充分的了解。任课教师需要共同备课,对三门课程的教学知识点、重难点、教学方法及实践考核的要点等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论证,并分阶段(开课前、开课中、结课后)进行教学研讨,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应有PCDA 循环法持续推进教学和考核相关问题的优化。

2.3 协同组卷

三门课程的考核以女装设计课程为核心,女装结构和女装工艺以女装设计考核题目为依据。比如,在女装设计课程考核中,学生需要以某一主题为灵感,完成系列女装创作并提供设计方案;在女装结构课程考核中,学生需要根据女装设计作品绘制的款式完成纸样绘制和排料;在女装工艺课程考核中,学生需要选择适合的面辅料,完成该款式的工艺缝制、后整理和作品展示,通过三门课程,学生可以呈现一个整体的女装设计方案。

2.4 实行“团队+项目”分组考核

学生需要以团队为单位,以设计项目的形式完成女装的设计、纸样绘制和成品缝制,最终完成系列女装的展示。分组考核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2.5 女装系列展示

女装系列设计能更好的呈现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丰富专业教学成果。另外,教师协同评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公平和公正。

在以往教学中,女装设计、女装结构和女装工艺是三门独立课程,由于学校固有的考核评价机制的限制和要求,任课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各门课程的考核几乎没有关联,使得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列课程之间相互脱节,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系列课程的特点实现更高效的教学。基于协同考核的女装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破除常规教学考核的固有模式,遵循服装设计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效提升了学生服装设计与实践的专业综合能力,保障了专业考核和评价的公平与公正,也有效加强了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提升了教学积极性,呈现了较好的改革成效。

3 协同考核的优势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基于协同考核的服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女装(设计、结构、工艺)系列核心课程为载体,是在对课程充分调研和与任课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切实可行性。三门核心课程的协同考核可以有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展示更丰富的教学成果。

教师协同备课、协同组卷,有力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与其他教师保持高效沟通,这种协作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1 考核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完成,有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门课程协同考核,对学生个人而言,忽视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会对另外两门课程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团队而言,个人成绩的高低不仅受到其他的设计团队作品的影响,也受到团队内部其他成员作品的影响,因此,合作与竞争会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作品的整体水平,提升专业教学效果,也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呈现。

3.2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力提升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

协同考核有利于课程间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知识系统性更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学习的成果,而且在考核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女装设计、女装结构和女装工艺知识高度融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闭环,学生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综合知识和整体协调能力的支撑,这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校企联动,实现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

协同考核以女装系列设计考核为起点,可将行业大赛、校企合作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大胆引入,不仅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与服装行业、企业的联系,也能更好的发挥服装设计专业的社会服务职能。

3.4 体现劳动教育的教育理念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学生在服装制作过程中,需要裁剪面料,操控专业设备完成服装的缝制,这本身就是劳动的过程,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

4 结语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女装设计系列课程外,还有男装(设计、结构、工艺)系列课程、童装(设计、结构、工艺)系列课程,都具有理实一体的课程特点,女装系列核心课程的协同考核教学改革能对其他课程的改革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相比其他专业,服装设计专业协同考核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可操作性,能有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服装设计与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女装服装设计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高原之歌服装设计
家教“漫”镜头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