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中外服装史”的教学创新研究

2022-10-20 04:58李彦姣
西部皮革 2022年19期
关键词:时装周服装设计服饰

李彦姣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 广州510850)

前言

服装行业产品流行周期快,所谓“时尚来去匆匆”,那么每年的流行趋势是怎么产生的呢。在国际上有公认的四大国际时装周: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每年一届,分为春夏时装周(9、10 月上旬)和秋冬时装周(2、3 月)两个部分,每次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内相继举办300 余场时装发布会。四大国际时装周基本上就揭示和决定了当年及次年的世界服装流行趋势。“时装周”不仅对当季的服饰流行趋势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在指导着配件以及妆容的流行趋势。因此在当代的时尚界,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拥有者绝对的话语权。而在我国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多以西方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手法为教学内容。如立体裁剪,设计案例赏析等。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产生“中国代表古代,西方代表现代”“西方优于中国”的观念,因此加强学生在服饰领域的文化自信,对其进行优质传承和创新迫在眉睫。

1 课程介绍

我国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并成为鲜明的中国符号,有着“衣冠上国”的美誉。在必修课“中外服装史”中有着完整地呈现,意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不同时期的中西方服装的特点,同时通过纵观整个历史长河理解服装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因此依托该课程,培养学生在服装领域的文化自信,继承中华服装文化的优秀遗产,开拓服装设计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1]。

2 传统教学“痛点”分析

服装行业产品流行周期快,所谓“时尚来去匆匆”,故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更多的是表达对当下的思考和对未来的预测,而“中外服装史”主要讲的是过去,其课程定位就决定了学生对该课程兴趣相对较弱,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无前瞻性,导致学生认为学服装是无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历史时间轴,先中国后西方地来讲述各时期的服饰特点,仅从历史角度讲授服装史,分割了服装史与当代服饰的关联,容易把学生引到误区:服装史与当代时尚毫无关系,认为学习服装史无用。

(2)考核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对学习结果无成就感。

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大部分课程均有实践环节,以实物制作为期末考核内容。而“中外服装史”是该专业里为数不多的纯理论课程,期末考核是闭卷考试,导致学生一想到服装史就是死记硬背一些难懂的古代服饰名称、错综复杂的年代等。完成实物的成就感远远大于完成一份试卷,故学生喜欢上服装设计、结构打板、工艺制作等实践性强的课程。

综上,在传统教学中不仅不会让学生达到在服装领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甚至会产生“中国代表古代,西方代表现代”“西方优于中国”的观念,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创新势在必行。

3 创新理念和思路

基于以上教学痛点,本着“激发学生兴趣,体现课程价值,技巧融入思政,增强文化自信”为创新理念,进行以下的教学创新:

(1)突出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其复兴中华服饰文明的使命感。

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先中国后西方的教学模式,将中国服装史和西方服装史进行横向对比教学,同一时间线将中西方服饰同时呈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才会懂得,第一,我国曾经在服装的制作,工艺,裁剪等都领先于西方世界,文化自信由此而来;第二,现在我国的服装产业从引领变成了追随,原因就在于西方通过19 世纪的工业革命完成了全面超越,一直到今天。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理解服装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关系,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思考中国时尚产业如何重回引领地位。

(2)重构课程内容,不仅讲历史,还讲现在和未来。

全面解读服装的“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去”(见表1)。

①“我从哪里来”:通过故事讲历史,通过人物讲服饰。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故事将同学们沉浸式的代入,故事里有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均为该时期“美”的象征或“制定美”的人,通过这些人物故事的解读,能够使服饰特点更加突出(见表2)。

表1 教学内容创新思路和理念

表2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选取

②“我是谁”:选出具有服装元素的鲜活素材,真实再现历史,以美育人。

表3 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活素材选取

服饰是很多艺术形式完美呈现的要素之一,虽不是主角,但非常重要,如舞蹈、电影、绘画、雕塑等。因此选出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鲜活素材,如获得电影节最佳服装设计奖的电影,以及引起国民广泛关注的文化类节目,雕塑等实物道具的展示等[2]。.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见表3)。

③“我要到哪去”:引入具有历史设计元素的现代服装设计案例,以及与服装行业息息相关的时政要闻和社会热点,体现传统元素的创新应用,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见表4)。

(3)调整课程评价体系:人文学科的考评机制要平衡好个性化与标准化的比例[3]。

首先保留传统的试卷考试,因为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精确记忆方能看清历史真貌。其次增加个人的艺术创作,正所谓,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体现评价的个性化,同时增加激励机制,优秀作业期末进行展出,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成果的成就感(见表5)

其中个人创作作业: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形象设计。人物服饰符合人物所处时代体现理性认知,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体现感性表达。理性和感性兼备,传承和创新并行(见图1)。

表4 不同历史时期对应的当代服装设计的案例

表5 个性化和标准化兼备的课程评价体系

图1 学生个人创作作品赏析

4 结语

在美育的重要性日渐被人们认识的今天,传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加强国民审美,提高国民自信是一个服装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后本人自创一首小诗,作为我论文的结语,再次向大家传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之美:曲裾深衣初含蓄;襦裙大袖任飘逸;官服有品色示明;旗袍魅力贯中西。

猜你喜欢
时装周服装设计服饰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高原之歌服装设计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冬天已去,春天还远吗?
2017春夏米兰时装周
10大实穿造型 2016纽约春夏时装周
段辉红服装设计作品
Wear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