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工艺与美学分析

2022-10-20 04:58闫丽荣李军
西部皮革 2022年19期
关键词:皮革蒙古族纹样

闫丽荣,李军

(内蒙古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内蒙古 包头014010)

前言

蒙古族皮雕艺术是具有区域民族特征、展现民族审美取向和民间文化的一种雕刻艺术。从古至今,皮雕艺术经历了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发展历程,现虽然在服装行业、文创产品、室内装饰、公共艺术等领域有逐步应用的趋势,但却因人群知晓度低而导致应用数量较少、因文化理解不深刻而导致应用存在偏差等问题。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阐述了蒙古族皮雕的历史、工艺及美学特征与文化等,希望在普及蒙古族皮雕艺术理论的同时,弘扬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以其推动蒙古族皮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1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历史发展

1.1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历史渊源

蒙古族皮雕艺术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使用皮革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一种雕刻艺术,其皮革艺术的演变与发展,承载着蒙古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就已经使用石制工具捕获动物并食其肉而用其皮。《礼记·礼运》记载:“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以及“未有丝麻,衣其羽皮”[1]。周代设有“金、玉、皮、工、石”五官,其中的“皮”就是专门管理皮制品的官吏;“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音中的“革”就是用皮制成的鼓,是我国古代主要的乐器之一。战国时期,《淮南子·厚道训》说道:“匈奴出秽裘”;《南匈奴传》又载:“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 年),北匈奴遣使者至汉京城洛阳汞马及裘”[2]。可见,当时的匈奴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制裘水平。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进步,宋辽时期,蒙古族人们不仅制作一些皮衣、皮靴、皮囊壶等生活用品,还在皮革上雕刻文字、记录事件,这便出现了最早的皮雕作品。元代,蒙古族皮雕所用的皮革原料逐渐广泛,有羊皮、熊皮、羔皮、香牛皮等等。军队普遍身着牛皮制成的铠甲,蒙古族人民普遍穿蒙古靴。到了清朝,蒙古族皮制品在雕刻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装饰性,运用刺绣、贴花、镶嵌等工艺在皮制品上镶嵌珊瑚、银饰等物品。清朝以后,蒙古族皮雕艺术便开始渐趋式微。

1.2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皮革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皮革生产大国。二十世纪末,我国成为世界皮革加工和贸易中心。二十一世纪初,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内蒙古地区的学校陆续开展了皮雕教学。其中,前两所院校在传授皮雕技艺的同时,增加了蒙古族的马鞍、蒙古刀等传统器具文化与工艺的教授;而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皮雕艺术教育,则更倾向于将传统皮雕艺术与当代艺术相融合,使之成为具有当代特征的民族皮雕艺术。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内蒙古地区陆续出现了很多皮艺工作室或公司,例如九车牛民族工艺品厂、格日勒皮艺、苏鲁锭皮艺以及内蒙古沙漠上行皮雕艺术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在政府部门、院校以及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也曾成功主办了“皮画艺术品展览会”、内蒙古展览馆成功组织了“草原文化与创意产业展览”等。目前,蒙古族皮艺(皮雕画)已经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并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服装设计中,有附有纹样雕刻纯皮材质或结合其他材质制成的帽子、衣服、鞋子、皮包、饰品等;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有皮质笔筒、书本、手机壳、相框、钥匙扣等;在家具设计中,有皮质桌椅、屏风、茶几、沙发、床头等;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有皮质雕塑、壁画、装置、景观设施等。

2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工艺分析

2.1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制作工具与工艺流程

制作蒙古族皮雕艺术品的重要硬件设施就是皮雕专用工具,这些工具种类繁多,包括毛毡垫、双头铁笔、旋转刻刀、皮雕锤、印花工具、压擦器、染料等等[4]。其中,旋转刻刀和印花工具的使用频率最高。旋转刻刀是用来刻画图案线条的主要工具,有金属和陶瓷两种材质的替换刀头。其刀头根据皮革的厚度、图案的精密度形态各异,可分为标准刀头、刷毛刀头、斜口刀头、双刃刀头和直刀头。皮雕雕刻者可以根据图案的样式难易、线条粗细、曲折程度来选择合适的刀头进行雕刻。印花工具是用来表现图案明暗关系、层次效果的一种基础性工具。其种类型号由于花纹、材质和制造商的不同形态各异,例如背景印花、装饰印花、造型印花、打边印花、非常规印花等等。皮雕雕刻者可以根据图案的造型选择合适的印花工具来表现图案的立体效果。

蒙古族皮雕制作的流程可分为手工工艺流程与机器工艺流程。手工工艺流程较复杂,耗时力,但雕刻图案形式多样、创作性强;相较而言,机器工艺流程则更加简洁高效,但雕刻图案种类样式单一。手工工艺流程可概括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根据需要对皮革的大小及优劣进行选取,再将皮革适度打湿,增加皮革的可塑性。第二步是将已经设计好的图案转绘到湿润的皮革上,运用旋转刻刀等工具勾勒图案轮廓,再用压花工具修饰细节。注意要点为:运笔时要根据线条方向、曲直以及长短把握好手部力度,从而呈现出线条粗细、深浅的变化,使线条有刚硬或柔和之感。第三步是对勾勒好的图案进行染色和润饰,操作顺序通常为润饰-染色-润饰。染色和润饰可根据画面所追求的效果选择不同的材料,例如染色的染料有液体染料、油性染料和膏状染料;润饰的材料有皮革亮光漆、皮革亮乳液和皮革雾面乳液。染色之后可涂一层防腐剂,润饰之后可涂一层固色剂,对皮革进行一定的保护。机器工艺流程也可概括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调试电脑设置系统,并将设计好的图案导入到系统中。第二步是选择相应的模具,运用热压成型的方式将图案压印在较湿润的皮革上。第三步是对已经成型的皮雕图案进行染色与润饰,并刷上防腐剂与固色剂。

2.2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工艺表现手法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工艺表现手法可分为浮雕、透雕、圆雕三种表现形式,每种工艺的运用都使皮雕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第一种,浮雕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是指在皮革表面进行手工雕刻或运用压花工艺形成一些高低错落、凹凸有致的图案,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浮雕效果的手法。在浮雕作品的最终呈现中,皮革表面的凹凸程度越大,浮雕的效果就越强烈,作品也更有立体感。如图1 中白马的雕刻,其轮廓线条凹凸深浅的变化再配以颜色的修饰,完全表现出了白马的矫健,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第二种,透雕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是指在浮雕的基础之上,一般将背景部分进行裁切,使皮革呈现出镂空效果的手法,与剪纸的表现效果相仿。这种手法不仅仅在雕刻图案上做了高低层次,并且在皮革本身的厚度上再次做了纵深,呈现出雕刻图案、皮革、镂空三个部分的高度差。如图2,整幅画面以云纹相连接的马为表现主体,其余部分做镂空处理,使整个画面减少了拘谨感,更有一种灵动自然之感。第三种,圆雕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是指先将图案雕刻在平面的皮革上产生浮雕效果,再将其按照一定的造型制作成有体积的皮雕实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皮雕作品欣赏时不受角度限制,可以从任意方向进行观赏。如图3,皮雕包的整个包面全部采用浮雕的手法雕刻了一些植物花纹,整个包既有华丽的装饰感,又有优美的复古之感。

图1 浮雕作品Fig.1 Relief work

图2 透雕作品Fig.2 Openwork

图3 圆雕作品Fig.3 Round work

3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美学分析

3.1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创作题材

蒙古族皮雕艺术有具象类和抽象类的创作题材。具象类的创作题材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风景类。植物类创作题材中,唐草纹是最具盛名的雕刻图案,也是皮雕雕刻者首要学习的基础性图案。唐草纹又名卷草纹、忍冬纹,以花朵、叶片为雕刻元素,整体呈“S”型走向,线条柔美流畅、飘逸细腻,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欢。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自然中的动物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某些动物被当作民族崇拜的图腾。直到如今,蒙古族人们对动物仍然怀有敬畏之心。在现在的蒙古族皮雕艺术品中,也可以经常看到马、鹰、蛇、鹿、狼等动物类的皮雕作品。蒙古族皮雕艺术的人物类创作题材受祖先崇拜观念的影响,作品一般以领袖和英雄人物居多,同时也有蒙古族骑士、蒙古族新娘、牧人、儿童等形象。风景类创作题材以山石、河流、草原、树木、沙漠等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展现蒙古族人们的自然风光与生活环境,表现出一种静穆悠然的空间氛围。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抽象类创作题材一般以纹样的形式表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吉祥寓意相关。抽象纹样是在图形进行简化、抽取和升华的基础上,依托蒙古族皮雕艺术这一物质文化形式,突出物象本质和规律,表现一系列具有内涵象征的图案样式。抽象纹样主要从神话故事、谚语、民谣或民间故事等中提取纹样的构成要素,并结合一些设计手法从而设计出各具内涵的纹样图案,寄托人们消灾避邪、吉祥顺意、牧业丰收等精神意愿,譬如抽象简化后的水纹、云纹、回纹、蝠纹、犄角纹、兰萨花纹等。

3.2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造型体现

蒙古族皮雕艺术借助成型的皮艺品体现出来,造型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大型皮雕画、小型皮革装饰画,通过悬挂或平铺的方式展示在博物馆、休闲娱乐、餐饮、室内等空间,起到提升空间格调、烘托气氛的作用。又例如,具有美观性的玩偶、手办、潮流玩具等皮雕类物品摆件;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皮包、腰带、表带、手机壳、口罩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皮雕艺术品一般将蒙古族传统纹样雕刻在皮革上,或者结合中华其他优秀文化、当今潮流元素等雕刻在其他材质上形成不同功能的物品,最终以这种视觉的呈现方式传达蒙古族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与内涵,实现蒙古族传统文化在现代视野中新的碰撞。

3.3 蒙古族皮雕艺术的文化意蕴

3.3.1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从蒙古族的各类皮雕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们在作品中注入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逐步达到天人之际才是以自然为本的思想核心,也是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5]。蒙古族人民巧妙地把握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顺应、尊重自然,同时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利用自然,从而实现天人和谐。蒙古族皮雕艺术,受地理环境、游牧迁徙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取材、用色都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它的原材料是经植物汁液浸泡过的动物毛皮,这种植鞣革对人体既无化学刺激,又绿色环保,是目前制作皮雕最适宜的皮革材料;用色也是以皮革本身的驼色、棕黄色为主,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3.3.2 善恶观

在蒙古族动物题材的皮雕作品中,蕴含着蒙古族人们善与恶的社会思想。在诸多动物中,蒙古族人们很喜欢代表忠诚、忠义的牛、马、狗等动物,而厌恶黑龙、恶狼等一类代表丑恶的动物。又如,在蒙古族的神话故事中,有诸多代表真善美的腾格里和代表假恶丑的蟒古斯这类形象,腾格里被视为天上之物,蟒古斯则处于黑暗之中,这类形象雕刻在皮雕作品中就传达出一种上下等级的善恶观念。逐步深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道德善恶认知就成了蒙古族人们的一般思想,他们追求真与善,在透过现象把握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求真事实,不断地修缮道德思想、维护道德秩序,追求向上的积极思想。

3.3.3 吉祥观念

蒙古族皮雕艺术各类题材的纹样都有不同的吉祥寓意,总体表达着蒙古族人民积极向上、平安喜乐的期望与祈愿。植物类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卷草纹一般与盘肠纹、哈木尔纹搭配使用,有长流不息、万代延绵之意;莲纹有纯洁、圣洁之意,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桃纹有幸福甜美之意,代表家庭美满、幸福。动物类纹样中,龙纹是权力的象征,有尊贵、威严之意;蝙蝠纹中的“蝠”与“福”发音相同,因此有福气、幸福之意;鹿纹中“鹿”的谐音与“禄”相同,有福禄长久之意;犄纹,有祈求五畜兴旺之意。几何纹样中,万字纹,在古代被看作火或太阳的象征,后有长寿永恒之意;回纹,有深远绵长的含义,也有不屈不挠、坚强之意;方胜纹,代表男女双方同心,有团结、幸福安康之意;普斯贺纹,与太阳崇拜有关,有生命不息、永生之意。象征纹样中,火纹被看作是祛病消灾的纹样;盘肠纹,代表长寿、长久,有福寿延绵之意;八宝纹样,是以八宝藏传佛教中的八件宝物为原型,有吉祥寓意;哈木尔纹,也被称为“鼻纹”,是向往美好未来的吉祥符号,有祥和之意。

3.3.4 天圆地方思维观

在蒙古族人们全面接受藏传佛教文化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较稳定的环圆型思维,如蒙古包、敖包、金龟文化、大包围战略等,当然,“天圆地方”的观念也是其体现之一,其中,“圆”代表太阳,是蒙古族人们从太阳崇拜的信仰中抽象出来的图形符号,象征着万物生命。逐渐地,“圆”从宗教信仰的意识形态转变为感知事物的审美特征,并依托蒙古族皮雕艺术的物质形式,将这种精神理念融入到皮雕作品的形、色、体中。因此,圆形在蒙古族皮雕艺术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设计元素。蒙古族皮雕画的外形除了常见的方形轮廓之外,还有一些是呈正圆或椭圆形,包括它内部的构图、图案、纹样等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圆形元素,在给我们带来视觉审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背后蕴藏的蒙古族人民的民族信仰、精神与审美趣味。

3.3.5 民俗情结

以物质这种形式表现情感,实则就是情感的形式。蒙古族皮雕艺术人物、动植物等题材的作品中蕴含着蒙古族人民独特的精神情感,如英雄情结、宗教情结与生命情结。在许多蒙古族英雄人物皮雕画作品的创作理念中,可以看到一种尚“武”的英雄情怀。后来,这种英雄主义情怀也随着发展逐渐平民化,出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摔跤手、弓箭手等形象。因为早期的蒙古族人民信仰萨满教,所以萨满巫师也会出现在蒙古族的皮雕作品中。萨满教持“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认为灵魂不死,人类和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是相通的,其生命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一些动植物就被视为蒙古族的生命祖先并表现在皮雕作品中,例如作品中花、草、马、鹰等富有张力的形态,都表现出朝气蓬勃的生命状态、欣欣向荣的生命气息。

4 结语

蒙古族皮雕艺术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成果,其历史背景有起有落,折射着蒙古族的经济状况、政治变动与文化发展。当前,蒙古族皮雕艺术广泛贴近人们的生活,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此外,蒙古族皮雕艺术具有浮雕、透雕、圆雕三种工艺表现手法,不仅传承了传统制作工具和工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机器化特征。同时,在蒙古族皮雕艺术作品中,蕴含着蒙古族人民“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善恶观、天圆地方思维观,以及多种吉祥观念、民俗情感等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皮革蒙古族纹样
皮革回潮
蒙古族风格合唱艺术的中西融合与创新
拯救“濒危”花纹
足球上到底有多少块皮革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皮革机制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