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剧舞美设计在观众审美视界中的呈现

2022-10-21 11:58麦莉莎
大众文艺 2022年19期
关键词:舞美歌剧舞台

麦莉莎

(北京纳嘉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

一、歌剧舞美审美需求

审美需求是一种内在感受,是心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动物虽也存在需求,但这仅仅是为满足生存等方面的最低层次需求而做出的必要反应。伴随着自然进化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步伐,在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类逐渐形成了内在的心理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存在便是审美需求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王德峰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美之为美,不可能脱离人类艺术心灵的活动及其历史而得到真正的理解”。[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人如果不经历感官牵引、内心触动、思想沉淀,情感共鸣,凭空就想获得美感可谓是天方夜谭。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对象的作用,在一段审美关系中,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对象缺一不可,缺少一方,便无美感可言。换句话讲,人的内心活动与审美对象相辅相成,不容分割。

歌剧舞美,顾名思义就是歌剧的舞台美术设计,歌剧舞美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包括舞台布景、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道具及舞台技术管理在内的综合艺术形式。在欣赏歌剧的时候,歌剧的舞美设计之所以能在人们的心中产生美感,是因为它具备了两个条件:一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需要充分发挥其审美需求的作用,二是作为审美对象的歌剧舞美本身应当具备“能使人的内心产生美感”的特征。

审美需求在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架起一座桥,人对歌剧舞美有特定的情感和视觉追求,歌剧舞美的“美”,反映了人们对作品的解读,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力量和舞美设计师合理却充满想象的舞台布置赋予了歌剧舞美设计美感,观众的感知需求、空间需求和情感需求使美得以呈现。

二、观众的审美视界

观众的审美视界是观众在审美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的范围,本文所阐述的审美需求将从观众的感知、舞台空间和想象空间、情感共鸣几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

(一)观众的感知需求

需求,笼统讲就是需要与欲求的意思,是人对事物的主观需要与客观需要的总和。那么,观众对歌剧舞美的感知需求就是观众对舞美设计的主客观需要,它们通常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在歌剧舞美的审美过程中表现为初级直观感性的心理感受,是整个审美的出发点。感知由感觉和知觉组成,其中视觉和听觉是尤为主要的感官,歌剧舞美主要涉及的审美机能便是视觉。当舞台大幕拉开,灯光亮起的一瞬间,观众的视觉便会被调动起来,观众感知随即开始。

1.感知真实

在观众感知需求中,真实感即是信任感,就如沙坡兰所说:“只有近情理的东西才不会遇到观众方面的抗拒”。观众的信任感源自舞美的真实感,没有令人感到真实的布景和道具,再美的故事情节,仅靠歌剧演员演唱出来是不够的,没有充满真实感的歌剧舞美的衬托,剧中人物就会显得单薄无力,以致歌剧表演失去很大一部分吸引力。

舞台作品给人的真实感,大都来源于剧本的文学基础,人物的性格诠释以及舞美的效果呈现,单从舞美的角度来看,能使观众产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舞美设计,满足其对真实的感知需求就变得简单。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了二战时期几位俄罗斯女兵英勇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故事。其舞美设计精美、巧妙,舞台上是一片静谧的白桦树林,表面上看起来是那样的圣洁、崇高,好似一片饱含深情的俄罗斯森林,如油画般展现在观众面前,如此真实。舞台两侧的镜墙将树林映射得更加深远,舞台上方的顶光和背景屏幕上的影像与树林交相呼应,升腾起阵阵雾气,观众仿佛真正置身于幽静的俄罗斯森林中,呼吸清晨清新的空气,享受午后灿烂的阳光,感受夜晚皎洁的月光;又仿佛和女兵们做着相同的梦,与她们在这片纯洁大地上同呼吸共命运。然而这一切都是舞美设计者专门为观众打造的幻觉效果,四台投影机对舞台进行叠加投影,从而使得白桦树林的幻觉倍显真实。强烈的真实感包裹着幻象,牵引着观众的魂魄,令他们心甘情愿地把信任交与舞台。

随着剧情娓娓道来,真实的幻觉即将被打破,面对国破家亡,女兵们迈向征途,幻觉之外的真实开始浮现。其实,舞美设计者早已埋下了伏笔,林间破碎的岩石,似战争的残酷,敲打着人们破碎的心灵;露出地面的狰狞的树根,似只只魔爪,要钳制女兵们的身躯,扼制她们命运的咽喉;月光透过树林,柔和、淡雅,地上依稀可见斑驳树影,却又笼罩着无情和冰凉,宁静的美反衬出战争的无情,观众也随着剧情进入到一个诗意却残酷的意境中。岩石、树根、月光很早就进入了观众的感知,促使观众能够很自然地接受故事发展带来的幻象之外的真实。观众感知的真实还来源于舞美设计者贴近生活的舞台设计,真实化、生活化的设计往往与观众的已有认知高度吻合,使他们能在强劲的真实感知中得到了审美需求的满足。

2.感知力量

生活中有众多力量组合,舞台美术亦不例外,这些力量在舞台上将会以被重新组合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正是舞美中这种不同于生活的力量,使观众的感知需求由引发到不断加深。歌剧《热瓦普恋歌》中有一幕男女主人公在沙漠中艰难生存的表演,他们走在令人心生绝望的大沙漠里,毒辣的太阳照射着整片大地,即将临盆的女主人公在一棵胡杨树下休息,茫茫沙漠中只有一棵枯萎的大胡杨和一枝从枯树中钻出的胡杨新芽,舞美呈现出来的环境的恶劣扣人心弦,这时,舞美的张力逐渐明晰,枯萎的胡杨牵引着女主难逃死亡的命运,胡杨新芽又暗示着崭新的生命即将到来。观众能够明显感知到舞台的力量在膨胀,这种力量大到使观众仿佛同剧中人物一道在沙漠之中感受着酷暑的炎热和环境的恶劣,在生命陨落的无奈中迎接新的生命。

力量的表达需要一个支点,假如没有支点或者没有一个合适的支点,舞台中的任何一点不对称或不平衡都有可能给观众带来不好的审美体验,致使舞美无法继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仍然是歌剧《热普瓦恋歌》中的一幕,男女主角从进场到一幕结束,都在舞台的右侧活动,左侧舞台空得只见沙漠,巧妙的是,一个被男女主角遗落的包裹,静静地躺在舞台的左侧,没有浓墨重彩,却为整个舞台力学构图找到了支点,既解决了舞台左轻右重力量不平衡的问题,又实现了观众审美感知中的力量追求。

(二)观众的空间需求

1.舞台空间的视觉体验

观众获得真实感知与力量感知的满足,他们便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找到了一份踏实感,他们开始乐意接受他们心里所认可的歌剧剧情和舞美诠释,并跟随舞美这双有形的情感引领之手,深度理解歌剧内涵。舞台布景虚与实、动与静的结合以及空间造型的尺寸大小、高低远近都直观地影响着舞美的呈现与观众的视觉效应。

歌剧《热瓦普恋歌》中第五场“异国”与第六场“故乡”的背景都是相同的,但舞美设计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对不同情境的同一背景进行了处理和区分,使舞台布景更加有层次感。第五场,一道透明幕布挡在主人公与故乡中间,故乡朦朦胧胧、似有似无,这个独具匠心的设计不仅表达了主人公十五年来“身在异国,心在故乡”的思乡之情,还让家乡的遥远同人物心中的念念不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浓烈的思乡之情如同一张大网也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第六场“故乡”则升起了透明幕布,不再隐约缥缈、似远似近的故乡真实地出现在主人公和观众的面前。此舞美设计中虚化和真实处理恰到好处,将主人公思念与重归故乡的两种不同心境刻画了出来,也将这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传递给了观众。

著名舞美设计师周丹林曾说:“实者虚也、虚者实也。舞台是观众心中的舞台,他们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要经历一个视觉和心理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个过程是观众对舞台空间视觉体验的过程,一定要有虚实助力才能实现。

2.想象空间的心理满足

在观众的空间需求中,观众经过不断熟悉剧情,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整个舞台充满想象的暗示成为他们在审美过程中对舞美展现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观众的想象推动了舞台呈现。审美中的理解与逻辑思维存在根本不同,归根于它是以想象为枢纽的。观众想象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充实舞美没有展现出来而歌剧剧情又需要的空白部分,以及隐晦、象征性展现出来的部分。在舞美设计中,设计师常常会采用留白来表现舞台意境,也正是这些空白或者隐晦的画面,为观众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观众的想象能够数倍扩大舞美的效能,同时舞美设计所建构的巨大想象空间恰巧触发观众更多的想象。在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舞美构思里,白桦树林两侧的玻璃墙就像一个拥有六个抽屉的魔盒,透过缓缓打开的六扇门,在优美的俄罗斯森林意象中逐步开启五个女兵记忆的闸门,在温暖的灯光下,门里露出瓦西里大教堂、女神的雕像、悬挂着圣母像的俄罗斯古朴木屋、卫国战争的勋章以及莫斯科大剧院华丽的包厢,这一切既贴切到每位女兵的记忆,又饱含着俄罗斯文化的气息。六扇镜门一一开启,观众与女兵一起陷入美好的回忆中,教堂里虔诚地祈祷,雕像前庄重的凝视,木屋中温馨地交谈,勋章前崇敬地瞻仰,包厢里认真地欣赏,一幕接一幕,观众们看到了信仰、荣誉,看到了热情、坚贞与爱情。舞美设计者精准掌握着观众的想象,绝妙设置记忆闸门中那些美好的片段,画龙点睛般填补了舞台上未能完整呈现出来的真实场景,为突出美好记忆与残酷现实的强烈对比,反衬出战争的残忍和生命的脆弱做了较好的铺垫。

(三)观众的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是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实际上,观众在对歌剧舞美的审美过程中,各项心理活动都是交叉进行的,他们的情感就是其中的黏合剂。彼得·布鲁克在《僵化的戏剧》中提道:“观众们看戏时聚精会神,非常安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们的注意力多么的集中。剧场里笼罩着这样一种气氛,使得演员们感到,似乎有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他们的演出”。笔者认为,当观众将注意力深入到剧中时,他们不会轻易走出来,舞台上一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指引着观众,拒绝干扰于心门之外。

观众信任的确立是情感实现互通有无的基础,在歌剧厅中,观众与歌剧舞美的关系就是如此。使观众从“无法控制地相信”到“以自己的情感直接参与舞台生活”,是观众情感的出发点和归宿。原创歌剧《辛夷公主》讲述了古老的尼雅王国公主辛夷牺牲自我拯救民众的故事,其舞美设计模拟了太空环境,大幕升起时,宇宙爆炸、陨石坠落等场景,描绘出人类面临危难时刻的情景,烘托出女主角的大爱光环。演员脚下是一个圆弧形的星球,观众可以看到那星球光芒万丈,辛夷公主的情感能量就像是黑暗里折射出的生命曙光,照亮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在视觉的表现上,舞美设计师放大了人类的情感能量,这种能量大到了可以超越国界、超越宗教,成为一种爱的信仰。舞台上隐约可见的仿佛陨石坑一样的坑洼,星球表面错落旋转的陨石,为观众的情感卷入做了视觉上的铺陈,观众可以透过女主角小小的身躯,感受到那隐藏着的无比强大的情感能量。观众自然而然地陷入思考:是什么让人有生存的勇气并乐意体验生存的快乐?此刻,一个善良的化身就适时地出现在了观众的视野里,她向舞台上的众人播撒大爱的种子,同时也把爱的光芒传递给每一位观众。由此,观众的情感卷入其中,他们无不敬佩辛夷公主的伟大。

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观众的情感恰如一架天平,舞美设计者对情感的处理并不享有随心所欲的权利。在剧场幽暗的空间里,观众的情感是慢慢集聚的。正是如此,舞美设计者只有抓住观众情感的切入点,牢牢把握好舞美设计中情感运用的度,才能使观众与舞台上的一切完成情感共舞,促成其情感需求的实现。

结语

如果说歌剧舞美设计与导演和作曲家的创造性演绎同属于对歌剧剧本的二度创作,那么观众欣赏中加入的情感就应当是对剧本、表演、舞美的三度创作。歌剧舞美为歌剧表演架起了时间变换的桥梁,撑起了空间移动的骨架,建立了渲染舞台氛围的脉络,使得观众在歌剧情节的牵引中,在桥梁骨架的串联下,成为歌剧实现其艺术价值的重要纽带。

在大多数情况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对歌剧舞美的社会价值具有标尺的作用,一台歌剧舞美呈现的社会评价的好坏,归因于是否满足了观众正当的审美需求。但不可夸大观众的这种标尺作用,他们的审美需求有正与误、高尚与低俗之分。舞美属于精神产品,肩负着引领社会风尚、鞭笞社会丑恶的重任。同时,舞美设计者也肩负着提高观众审美趣味和道德情操的职责,正如“不应当把果戈理降到人民的水平上来,而应当把人民提高到果戈理的水平上去”那样,舞美设计师需要重视舞美的高尚引领性,以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品位去影响观众,提升观众的审美和艺术情操。

此外,在当代歌剧舞美发展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与舞台美术的结合,为歌剧的舞台时空的呈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舞台上出现的多重时空的交叠与并行,深刻改变着观众的视角,观众的感知需求、舞台和想象空间需求、情感需求几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进舞台技术的冲击。多媒体在现代歌剧舞美中占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多媒体不能泛用,就像水一样,大量的水能淹死人,适量的水可以使人体各要素保持平衡。因而在享受科技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应当把握好多媒体等技术使用的“度”,摒弃“戏不够,景来凑,景不够,技术来凑”的模式,不能将一场艺术表演变成一场技术展示会。

本文将观众审美需求引入到了歌剧舞美设计领域,从观众的感知需求、空间需求、情感需求三个方面探讨了歌剧舞美设计在观众的审美视界中是如何呈现的。通过研究了解到,舞美的真实感、力量感、情景描绘和情感传达在整个审美过程中都会为观众所感知,并引发其联想,最终实现其情感共鸣,而观众的感知需求、空间需求和情感再造对舞美设计也存在较大影响,因此,作为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二者,不可偏废。

猜你喜欢
舞美歌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军迷大舞台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俄国戏剧舞美特点初探
“首届舞美大师论坛——感受视听空间的表现力”在京举办
歌剧
童话歌剧
我们的舞台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