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于非遗的活态保护

2022-10-21 13:52陈勤建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活态技艺文化遗产

陈勤建

2022年6月10日,“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推选结果正式公布,得于各方面的抬爱,我也列入其中,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鞭策我为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努力。

本市已申报并进入世界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昆曲(共同)、剪纸(共有)2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乌泥泾棉纺织技术、嘉定竹刻、顾绣、江南丝竹(共同)、沪剧、锣鼓书63项(76子);连同今年以来新上报的,共同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251项。

我国与本市的非遗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遗保护,不止于申报进入各级代表性名录,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发展的当下存续并活态传承下去。实施非遗活态保护,我国也有不俗的表现。如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为木偶戏的活态传承,建设了人才梯队。但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着非遗重申报、轻保护,更不知如何活态保护的现象。

相比其他的世界遗产,如自然文化遗产,非遗保护起步时间短,经验也不多。但是,纵观国内外已有的各种实践,我以为,非遗的活态保护,不应是一个方面单打独斗,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来实施。

保存好非遗传人的活态资料

首先要保护好非遗活态传承的根基——项目传承人鲜活的完整资料。将其内容、表现形式、技艺流程等予以记录、整理,编印图书,制作影音资料,建立档案等,以便活态传承有据,不走样。

抢救性保存现存传人的活态资料工作,极其紧迫。沪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派开创者王盘声,越剧国家级传承人、“徐派”艺术创始人徐玉兰在采录完成后去世。极为遗憾的是,昆曲国家级传承人、昆剧团一级作曲辛清华在2015年计划上报时还健在,等方案批下来就去世了。

2005年起,上海就启动了全市非遗资源普查,共搜集各类资源线索1万余条,收集剧本、唱本、照片、磁带、光盘等数字化资料62000余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市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三级名录体系。根据前年统计,共认定市级项目220项、区级项目400余项;市级传承人647名,区级传承人700余名。其中国家级项目55项,国家级传承人94名。2006年,上海启动非遗项目记录工程,共出版国家级专题图书43部,拍摄高清系列专题片21部,完成5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录工作。各区各单位相关研究文献、采录成果数以千计。

2015年4月,文化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同时印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试行稿),全面部署抢救性记录工程,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市文广局非遗处指导下,积极开展抢救性采录工作。目前,上海市国家级传承人采录已完成十多位。

黑水虻对畜禽粪便具有较高的降解率,不仅可明显降低畜禽粪便的堆积和污染,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畜禽粪便产生的臭味。通过黑水虻幼虫取食,两周内可使畜禽粪便堆积减少56%[9],处理后的畜禽粪便所含的各种营养元素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Byrd等研究发现,利用黑水虻处理猪粪,猪粪中的氮、磷和钾含量分别降低了55.1%、44.1%和52.8%[10]。经黑水虻幼虫处理后的畜禽粪便的臭味也会大部分得到消除,极大地降低粪便对空气、水质以及土壤造成的污染。

同时,为了保证非遗的活态传承,应当实行传承人退出机制。早在15年前,我和其他国家评委,受文化部委托去各省市督察指导非遗保护工作,发现一些地方和传承人不能履行职责。于是在文化部非遗司召开的内部工作会议上,我和一些专家就提出过相应的建议。2021年底,文旅部采取了实际行动,取消了乔月亮等5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建立退出机制,是健全非遗保护活态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练绝招绝活的核心传承

优秀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其内在都有独特的,堪称绝招绝活的核心技艺。比如,本市国家非遗项目“鲁庵印泥”,由西泠印社早期成员、著名篆刻家、收藏家张鲁庵于20世纪30年代创制,被齐白石、张大千等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及著名印谱选为首选印泥。1962年张鲁庵将鲁庵印泥49号配方托付高式熊。但因世事变故,鲁庵印泥绝迹数十年。2008年,鲁庵印泥第二代传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93岁的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高式熊先生在发布会上讲解演示了鲁庵印泥的制作工艺。他将秘方捐献给国家。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般印泥制作的原料和方法,似乎是一样的。但是,张鲁庵先生制作的印泥,配方与制作方式却有独到的“绝招”:所用的原料蓖麻油,必须是3年以上,经过醇化浓缩的;朱砂,是一颗一颗挑选出来的;艾绒,竟然也是一根一根选拔问世的。制作过程,更是精细操作。制作一盒好的、印盖后千年不化的印泥,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与精力。价值寸泥寸金,但它却不作为商品,一般不买卖,著名的书画家,往往是拿着自己的佳作去求得一盒印泥。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如何理解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被不断地再创造”,这是一个颇有难度又富有争议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Shils)在《论传统》中着重指出,“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那些对传统视而不见的人实际上正生活在传统的掌心之中,正如同当他们自认为是真正理性的和科学的时候,并没有逃出传统的掌心一样”。

非遗处在同样并行不悖的境遇中。它们经过三代以上的传承,在传承中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一成不变的原生态是不现实的。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其核心技艺如何确保存续力,得以在今天活态存续。比如,1915年,泸州老窖三百年老窖池产出的泸州大曲酒,就以其一举荣获国际巴拿马金奖而享誉全球;1952年,泸州老窖评为中国最古老的四大名白酒之一,列为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1996年,泸州老窖四百年老窖池群,以其长期不间断地连续酿酒奇迹,被国务院颁布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罕见的活文物——1573年建成的泥窖,好水好酒料不间断地连续发酵。跟随时间的推移,窖泥微生物犹如人类繁衍进步般地得以不断的驯化和富集,据国际测定生成凝聚了430余种有益的微生物种群,产出的酒质越来越好。历史进程中,随着酿造工艺的演进,产品及酒品特征演进,大曲产品特征,大曲工艺演进,包装设计演进,酒的勾调演进,质量控制演进等,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21世纪初,我应邀带博士生尹笑非前往考察,发现了它在历史演进中,独特的核心技艺传承数百年之久的奇观,于是鼓励、协助厂家积极挖掘整理,并向文化部推荐,最后,其酿造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个国家级物质与非物质“双”文化遗产。

英国历史学家豪伯斯包姆(E.Hobsbawm)和兰杰(T.Ranger)所著的《传统的发明》一书,由六个个案研究构成,分别研究威尔士的民族服装、苏格兰的典籍再造、英国皇家仪式变迁、英国统治下印度庆典礼仪的变化、非洲民族对英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模仿,以及1870年至1914年英、法、德三国民族节日和大众文化方面的变化。作者用翔实的材料与生动的叙述向我们揭示:所谓的传统,有时是被创造出来的。注意,这里的“创造”,并不是凭空的新的造作。兼有文艺批评卓见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在他的文论名作《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强调,一国的传统在作家优秀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于,“不仅其最优秀的部分,而且最独特的部分”都是它影响的结果。非遗与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一样的,现实最杰出的项目,其最优秀的部分,也是最初技艺的承续。反之,当今非遗中,个别的项目将当下的创意产品——“现产”当作“遗产”,这是违背非遗理念及其保护宗旨的。

当然,实际上,任何传统在特定时代的文化生态中,总是在继承中有所创造,在历史进程中总是有所保存、扬弃和发展。过分强调保持传统,和现实的文化生态发生背离,又或者重塑过多,脱离原有的基础,和现实的民俗生态不符,都会导致丧失生存动力的结果。比如旗袍,它原是我国满族女性外衣,直筒长袍。1900年前后的上海,在西风吹拂下,西方女性服饰的制作元素,逐步揉入传统的旗袍中,领子、袖口及下身开叉、收腰,中西融和。传统的旗袍顺势活态传承,形成了别具一格、形式多样的新海派旗袍,与原有的满族旗袍已不可同名而语。

在市场需求中盘活传统技艺

实施非遗生产性活态传承,将传统的技艺,在市场需求中得以盘活。

非遗之所以承续至今日,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现实的需求,而之所以要保护,一般而言则是由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让它今天的生存陷入了困境。如何让它延续生命、恢复活力、重现辉煌?上海国家非遗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的生产性活态传承又是一个很生动的案例。

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的源头,均在其原生地江西和安徽,在上海如何生存发展?他们就借势大上海平台,凝练海派技艺特征,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与海派书画同步发展成熟为整体性的技艺。除具有该技艺的普遍性的特征之外,他们还形成了独有的海派技艺特征,具有领先的技艺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用海派核心技艺特色,将其落实在产品设计、生产制作的各个环节。经过此前三四百年的发展,已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历史积淀丰蕴、工艺优势雄厚、产品品质粹臻的周虎臣和曹素功核心传统技艺和独著的经营风格;而近几年,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更积极探索和实践笔墨传统技艺活态的传承与保护,以自身的技艺和资源特色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创新积极拓展市场,从而使企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

曹素功墨业近400年的历史上,钱慧安、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郭沫若等众多书画家,都曾为曹素功制墨绘过稿。书画名家绘稿,极大丰富和提升了墨锭的文化艺术内涵,使制墨的艺术水准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曹素功的“油烟分类法”“捶击硬坯法”和墨模“平底浅浮雕”等海派技艺特色,也满足了定制墨品的工美要求,形成了公司独有的产品特色,使公司产品定位和消费取向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拉动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通过“现代名人名家定制”“主题纪念题材”“不同原材料新品”及“古旧模具的利用和仿制”等开发思路,曹素功积极推动墨锭创意开发。例如,结合传统文化和历史主题开发了“世博纪念套墨”“孔子《论语》套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套墨”及纪念孙中山诞辰180年的“天下为公墨”、著名海派书画家钱惠安家人定制的“梅兰竹菊墨”、书画家胡考为陈佩秋先生贺寿定制的“陈佩秋九十寿辰墨”等,销售市场前景良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近万副传世墨模进行了保护性开发,通过抢救、保护、修理、复制,让一批在库房中沉睡了1至3个世纪的主题老模焕发新生,并藉此制作成新墨,再通过有效的策划和运作,满足了对墨的市场需求,使之成为文房四宝市场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新宠。

周虎臣品牌也先后研发推出了名人名笔(如张大千)、名帖名笔(如王羲之)、名技名笔(点睛笔)等,加上归纳整理的传统名笔,独创了周虎臣毛笔的四大名笔系列,无形中也成了很多书画名家的一个雅趣。

另外,他们还规范了师徒传承,推行标准化管理。非遗技艺与人相随,要靠人来传承的,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也是要靠掌握了技艺的工人来实现,所以,人是所有生产技艺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力量。传统非遗手工技工的培养,需要花费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如何选好人、培养好人、留住人,使年轻人认识到非遗保护是国粹的延伸和弘扬,是生产性活态保护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是拜师、谢师,强化师傅和徒弟的义务和权利,比如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签订师徒合同、满师考核、谢师酒宴等,并将徒弟的学习进程与师傅的收入挂钩;二是提高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如,技艺超群的师傅推荐参评“中国制笔大师”和“中国制墨大师”,为其他师徒树立了标杆;高档笔墨产品由制作者留名;手工艺难度高的工种工资最高等等;三是将涉及核心技艺的操作流程标准化,在中国笔墨行业率先获得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用现代管理的方法规范手工操作和质量管理。

这一系列的措施,有力推动了国家非遗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制作技艺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也大大提高了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

最好的保护是回归民众生活

要让非遗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一定要大力促使它们回归民众生活,在民众生活中获得新的活力。

2005年10月,文化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上,我递交了论文《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提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概念:“在现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往往又是与民众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我们要从民众生活出发,坚持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立场观念和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种‘活世态’代代相续的生活样式,就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出发,恢复和保持其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活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采取动态的生活化开放式的保护方式,在居民现实生活流中自然流溢。即使是馆藏的形式,也不应排除其生活化的再现,给人有直接的参与和体验。让创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核心的原住民,在保持现存社会的生活流中得到实现真正的保护”。

2010年世博会高峰论坛上,我的报告《孕育现代化和活态遗产和谐共荣的生活世界——以上海为例的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思考》中也谈到:“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选择。如果今天某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民众日常生活化嗜好和审美情趣,不能再为民众日常生活所需,必将失却活态性和生存基础,沦落为历史‘遗存’而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

我们国家十分重视非遗活态保护的理念。2015年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就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2017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口号是“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2018年公布的主题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所以,在当代,如何保持非遗活态的“活化更新”,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让非遗适应广大民众认知和生活需求,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话题。

比如,世界非遗名录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如何在上海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生存发展?上海昆剧团秉承“继承非遗经典,续接城市文脉”的治团理念,在致力于出人出戏的同时,特别重视对传统昆曲艺术在都市市民中的普及、推广与培育。2007年秋季,上昆精心策划创办“FollowMe京昆跟我学”昆曲时尚课堂项目(以下简称“昆曲FollowMe”),吸引青年人群走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于昆曲是口传心授“手把手”的艺术,故设定每班学员数为10人左右。首期课程由昆三班甘春蔚老师教授传统剧目《牡丹亭·游园》中的经典片段。2008年,“昆曲FollowMe”设置旦角和小生两个班,2009年增至六个班,2012年开设十二个班亦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学员需求。2016年至今,“昆曲FollowMe”教师队伍已达20人,每期学员数200人左右。一次,我应邀在人民广场大剧院观摩昆曲,在场观众一半以上是年轻人。非遗本来就是生活美的结晶,传统的昆曲融入了都市民众娱乐生活。

非遗活态传承,一方面要注意回归民众生活的需求中去,另一方面,还得想方设法,努力营造适宜它们生存发展的文化环境,恢复提升民众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情趣。文化部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其相关的场所和实物,实行区域性整体生活性活态保护。上海的石库门之所以让市民乃至国人难以忘怀,是因为不论其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物态遗存,抑或是非物质的遗产营造技艺,都离不开居住人群所构建的生活需求的沾溉和影响,离不开石库门原住民乡情乡恋的情感孕育、塑造和宣泄,离不开他们对传统江浙民间原有的石条作门栏、邻里间相见无隙的生活习尚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石库门遗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定地域家居文化酿就的文化性情感性技艺,而不是纯建筑结构意义上的技艺——如此,它只是个功能性的空间,而不是诗意的家居。如虹口、杨浦、黄浦、徐汇等区那些依然有市民生活其中的石库门住宅群,即便老旧,却是活生生的,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传承好我们的非遗意义重大,希望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非遗活态承续,世代相传。

猜你喜欢
活态技艺文化遗产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传授技艺
Tough Nut to Crack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