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类专业“三维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以“导演基础”课程为例

2022-10-22 02:55周春月李淑娴
科教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影视竞赛创作

周春月,李淑娴

(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民办院校办学特色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潮流中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导演基础”课程为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以及线上第三课堂为载体,将“课程思政”与“学科竞赛”进行有机融合,积极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课内竞赛”成果考核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文章聚焦武汉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考核方式等教学环节进行系统、具体、细致的改革和完善,旨在推进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影视人才培养新路径。

1 “导演基础”课程概况及教学情况分析

1.1 课程简介及定位

“导演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影像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以此形成导演思维并掌握影视创作的科学方法。该课程面向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包含了对摄影、蒙太奇、场面调度等影视各类元素的认知和运用,以及对导演实操技能的掌握和演练,是将学生此前所学习过的若干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如“视听语言”“非线性编辑”“影视摄影技术”“影视文本写作”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各项技能创作出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并真正掌握影视创作的流程与方法。

1.2 教学痛点

第一,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在影视创作过程中,需涉及多类工种,如编剧、摄影、剪辑、灯光等,因而课程名称虽为“导演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教学需要以培养导演作为首要目标,而是使学生建立导演思维方式,并切实掌握影视创作方法。然而,在本科阶段,学生难以对行业发展及自身定位形成清晰的认知,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接收知识,但对于真正的影视创作流程却感到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

第二,融会贯通能力不足。结合实际学情来看,影视类专业学生重实践而轻理论,由此导致“会学不会用”的情况屡见不鲜,无法完成从“知”到“行”的过渡。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限制,许多创意难以转化成实践成果,因而学生对于影视创作难以形成较高的认同感与获得感。并且由于影视创作过程的特殊性,缺乏专业设备会使学生缺乏自信心,将自己无法完成相关创作任务归咎于摄制器材不足,进而认为理论知识“学而无用”,并直接影响实践创作的效果。

第三,难以激发学习热情。传统考核方式大多注重对于基础理论的记忆与理解,强调学生自主完成考核任务,学生遇到实践难题时,也无法与教师及时沟通,这是一种单向的、缺乏挑战度的考核方式,并未将“学生成才”作为检验标准,导致学生在影视创作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强,并制约了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的提升。

1.3 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教学痛点,本课程在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学为中心”。课程始终围绕“如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实践”而设计,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并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

首先,明确教学任务。通过现状调查、比较研究,总结我国传统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明确我国影视艺术教育现存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学情,重新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导演思维作为首要任务,以此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影视人才培养路径。

其次,改革教学模式。在第一课堂进行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开展课外第二课堂的实践创作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的素质维度培养,从单一的知识讲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转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并贯彻落实“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等现代教育理念。

最后,创新考核方式。以强化“实战”为导向,组织“课内竞赛”考核方式,落实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岗位负责制”,并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依托有真实来源的研究项目和现实问题,以赛促学,将“课程思政”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明确主题创作任务。在提高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其小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2 “导演基础”教学改革过程及实施策略

“导演基础”课程采用“三维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三维”是指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不同维度,即第一课堂知识维,以知识讲授为主;第二课堂能力维,以能力培养为主;第三课堂则表现为素质维,以素质提升为主。“三维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对于影视语言及形象思维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在其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讲授经典影视作品中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主题寓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力求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

2.1 第一课堂:筑牢“专业课堂”主阵地

本课程凝练了与导演学基础教学相关的多个核心概念,系统阐述了影视导演基础教学中的知识体系,将导演思维的抽象概念“落地”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标准。同时,研究了如何理解导演思维、如何培养导演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将导演思维应用于实践环节等问题。并且,将有关实践知识、能力、规范和标准融入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拉片实战+导演阐述”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理论和分析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实现自我表达,并完成从书本理论走向现实创作的实践过程。

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研”制度,具体表现为:第一,开展理论著作研读。将《导演创作完全手册》《导演思维》等经典著作作为必读书籍,以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并通过相关概念、原理、技巧的讲授与展示,以此强化学生对导演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开展经典案例研究。要求学生针对典型影视案例开展自主研究,并在课堂中进行拉片展示,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潜意识反应,达到“无意识、有能力”的状态;第三,开展实际项目研修。开展学科竞赛研讨与交流活动,针对相关创作主题进行分组指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良好氛围。

2.2 第二课堂:拓展“实践教学”辅阵地

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需有效利用课外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作品策划研讨、案例研究、实践拍摄、后期制作等活动。在此环节,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三个一”计划:即建立一个团队、确定一个主题、参加一项比赛。

第一,建立一个团队。结合实际学情,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4-5 人一组,形成小型“摄制组”,组内设有导演、编剧、摄影及剪辑等工种,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该环节旨在强调团队合作意识,确保学生能够互相关心,分工合作。在此过程中,既提出共性要求,也作出个性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此达到“学会”“会学”以及“乐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第二,确定一个主题。将“第二课堂”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实现课上与课下的融会贯通。在实际教学中,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围绕家国情怀、红色文化、践行公益、传统文化等主题进行创作,旨在浸润学生的思想品行,力求建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第三,参加一项比赛。影视类专业重在实践,因此本课程创造性地提出并完成了“课内竞赛”成果考核方式,以“展映会”的形式完成期末考试。在课程结束后,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充分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主,以知识学习为辅”。在此教学方式下,学生不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切实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2.3 第三课堂:打造“云端学习”新阵地

第三课堂即“云端课堂”,是建立在第一课堂课内教学和第二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基础之上的智慧教学模式。“导演基础”课程将“互联网+”与三全育人相结合,创新开展网络资源教育,积极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资源。

第一,预习与复习。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开设“导演基础”线上课程,将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将所需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并建立课程试题库、讨论库、课程资料等内容,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在课前与课后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实效性。第二,交流与拓展。线上学习资源注重学生素质提升,通过定时发布近期热门的影视话题,让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后还有交流、讨论、思考以及提升的渠道,将近期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实时分享,为其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3 “导演基础”课程教学成效

3.1 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认知—基础—综合—创新”四个层次,“导演基础”课程由单一的知识点、单一的课程、单一的专业教学,向课程综合、业务结合、专业整合、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模式递进,分层次、分阶段设置了系列化梯度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知层次上,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大量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增加专业感性认识,为后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基础层次上,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导演学理论和技能,包括分镜头脚本创作、现场实拍、指导表演、后期剪辑、混音合成、宣传物料制作等;专业综合层次上,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影视创作全流程,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模拟操作的能力;研究创新层次上,以创新性实践教学项目、经典影视案例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未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2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本课程从片面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以高阶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重建,实践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点到为止到耳熟能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完成了“学会”与“会学”的学习目标,更体会到了在影视创作过程中的“乐学”心理。课程结束后,由小组共同创作的作品兼顾原创性、艺术性与趣味性,揽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两岸新锐设计竞赛 华灿奖”“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等专业竞赛中的多项大奖,学习热情显著提升,创新与创作能力明显增强。

3.3 提高了教师实践创新教学指导能力

在“三维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布置任务的人,而是要参与到学生创作过程中,以弥补学生的不足之处。当学生在剧本写作、演员表演、现场调度、后期制作等环节出现不足之处时,教师需利用课外时间帮助学生完成相关任务,这对任课教师的能力要求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不再作为学生作品的评价者,而是参与者,不但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学生与教师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素质也有所提升。

4 “导演基础”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4.1 聚焦教学改革创新,丰富实践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实践训练、现场教学等方法转换,将经典的导演理论与先进的导演技巧相结合,采用师生互动、问题导向等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深刻感受并理解影视作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满足了学生不拘泥于课堂而早期接触实践的学习需要,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在分析、表达、倾听、质疑、建议、沟通、协调、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为后续影视创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4.2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本课程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关注影视类专业教育特殊性及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旨在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抗“疫”精神、党史学习、扶贫攻坚、践行公益等内容融入课堂,通过分析《山海情》《觉醒年代》《中国医生》《长津湖》等典型影视案例,使学生感受影像之美,旨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感体验为一体,进行世情、党情及国情教育。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专业课程的创意与新意,又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促进了影视类专业课程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方面的有机融合。

4.3 落实成果导向模式,拓展“思政+竞赛”体系

深入贯彻“以赛代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教育教学理念,将课程思政与学科竞赛有机融合,同向同行。要求学生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围绕家国情怀、红色文化、践行公益、传统文化等主题进行创作。取消原本的传统考试方式,以“展映会”的形式将课程成果进行分享、展示,并将教学环节中的导演阐述、小组讨论、现场拍摄等纳入整体评价体系中,大大增加了考核的难度与挑战度。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专业竞赛,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以及素质维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5 结语

“导演基础”课程经过一系列试验性探索,已初步形成符合现代影视行业人才需求趋势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课程建设成果。“三维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既具有适应当前影视行业发展形势的紧迫性,又具有瞄准未来人才需求的前瞻性,初步落实了以“创意、创新、创业”为主的影视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需要长期探索并不断改革,包含“导演基础”在内的影视类专业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三维课堂”相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以求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学生能够凭借自身个性获得全新的发现和突破,并逐渐成长为具有“自主、复合、创新”等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影视竞赛创作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Jazz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影视
创新思维竞赛(6)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