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图像的设计转塑研究

2022-10-25 13:24陆曦刘文思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汉画画像石图像

◇ 陆曦,刘文思◇

汉画像石艺术是一个具有礼仪性的综合艺术系统,是雕塑、绘画、建筑、装饰等艺术形式的集合体,充分反映了古时民众的哲学思想和民俗文化,蕴含了汉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下,汉画像石艺术呈现出现代性和多元性的图载方式,这一文化资源实现了从“遮蔽”到“敞开”的改变。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和文化形态,借助现代设计手段进行设计转塑。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通过城市公共艺术呈现,也可以通过传播区位品牌文化获得受众认可。所以,对汉画像石中图像(下文称汉画图像)的设计转塑,可以作为对历史文化再现和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当地政府着力打造地方文化符号突显“两汉之源”,营造了多处以“汉画像”为主题的户外崖壁作品和室内壁画。例如,徐州凤凰山北侧陡坡上由3000 套程控发光模组构成的车马出行壁画,其使用了汉画图像“图”的平面性艺术语言,而将“载”的物质载体做了“大尺度”的现代性、科技性转变;又如,徐州地铁站内出现赤红色的车马出行图,采用了拓片摹写的艺术形式并考虑到设色表现,对拓片摹写进行了“小尺度”的创新表达。所以,对文化资源的挖掘需要改变的不仅是“载”的载体和尺度,同时也需要对“图”的艺术性、文化性、大众性进行考量。

两汉前后延续了近500 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创造了辉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由于时代久远,现存物质遗产主要集中在文物资源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漆器、壁画、铜镜等,其中汉画像石中的图像能比较全面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歌舞宴饮、杂技表演和思想意识。所以,在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品牌文化构建中多有运用汉画图像为元素进行的设计表现,汉画图像不仅是中华文化基因的物质载体,也是传承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物质资源。

现阶段,在汉画图像设计再生和现代传播的进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现代化转化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符合当代“观者”的视觉审美和心理需求?如何识别与开发这种特殊的文化资源?这成为目前构建“汉文化”区域品牌文化亟待深思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探索汉画图像中文化资源的识别、设计和传播,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对之后的设计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阐明“汉文化”品牌文化可基于祥瑞图像、人物形象和历史故事三种图像类型进行识别,而后通过符号化策略、形象化策略和叙事化策略将视觉表征转化为视觉符号,最后通过适宜的载体进行视觉传播。

一、汉画图像物质性特征和精神性特征

(一)汉画图像物质性特征

汉画图像物质性特征是汉人选用石头、砖块这类艺术媒材来表达礼仪和祭祀等象征性概念,画像中描述的内容和讲述的故事是逝者生命的延续。《礼记》云:“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惇周于棺,土周于惇,反壤树之哉”①许维遹撰:《呂氏春秋集巧》,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0页。。“藏”是中国古代墓葬最本质性的特点,将逝者的身体及其随葬品置于地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质空间。放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可以这样解读:汉画像石所营造的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件巨大的置于地下的装置作品,工匠们运用丰富想象、形式法则、视觉语言、物质载体创设一个完整的叙事场域。对天界的模拟、对仙境的创造和对家园的描绘,这个空间场域超越了生命大限,充满一种现实与想象之间独特的艺术张力,是多种愿景和信仰的综合语汇。这一叙事场域最原始的功用是为逝者提供一个隐蔽性、私密性、理想性的空间。20 世纪伊始,随着大量考古挖掘,被“藏”的古代器物和建筑构件进入到各个学术研究领域,随之通过艺术展览形式进入大众视野,这种对历史资源的“观看”和原先的社会功能有离有合,已然构成了一部在当代语境下的“话语”(Discourse)历史。

(二)汉画图像精神性特征

汉画图像与其说是艺术表现,不如说是思维的形态化展现,具体说即是当时社会观念、精神价值的物质呈现,所以汉画图像可以视为汉代意识形态的投射。回看春秋时期的图像,一般为二维平面图式,如青铜器表面的装饰纹样属于抽象表现,而1000 年后顾恺之时期,是以人物为题材的描绘表现,中国艺术经历了从抽象艺术到再现艺术的变革。早期社会的政治、艺术、思想、科技是统一的整体,这场重大的变革是根据社会大环境进行的变化,是与人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认知有关的。

中国绘画从纹样传统中萌芽约在春秋战国之时,到了东汉中后期形成了再现绘画技术,如可以营造空间纵深的短缩法以及对光影效果的模拟,此时场景式、描绘式的绘画样式成为新的主导类型。影响图像表现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知识生产,天文、历法、工程、养生、术数,这是西方古典学所说的“活着的知识”,不能仅依靠文字传达,需要运用具体图像进行形态描绘;二是社会政治结构,中国的统治者不仅相信法制的作用,而且相信说服的力量,自上而下的“文化工程”影响了老百姓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在汉代表现为“天人关系”“尊师重道”“中央和四方”,这套系统需要通过言语陈述、礼仪表演以及物质制作进行有效传播,汉画图像可以看做这套系统中的视觉碎片,让我们得以窥见汉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汉画图像中文化资源的识别、转化、传播

对汉画图像中文化资源的识别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分类,在众多研究材料中对汉画图像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形式。其一,在张道一先生《画像石鉴赏》一书中对汉画像(画像石与画像砖)“图”的分类,按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人间社会、自然风采、神仙世界①张道一:《画像石鉴赏——看到见的汉朝生活图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目录页。。其二,在信立祥先生《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书中依据汉人对宇宙世界的认知分为:“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世界、地下世界”四个层次。其三,朱青生先生在《汉画作为图像》一文中按照图像与物体的层级分为:第一层,纹样相当于“笔画”和“部首”;第二层,图像相当于“文字”;第三层,形象相当于“词”;第四层,图画相当于“句子”;第五层,段块相当于“段落”;第六层,作品相当于“篇章”;第七层,作品置于原境的形象结构相当于“编”和“卷”②朱青生:《汉画作为图像》,《画刊》2010年第2期。。汉代工匠对于图像的表述具有一套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当代设计语境下选择哪类文化资源进行设计再生,可以基于这些基础研究和分类关系开拓衍义视野,遵循“取其形态、展其意喻、传其神韵”③陆曦:《汉画像石图案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江苏建筑职业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的开发路径。

(一)文化资源识别

在对区域品牌文化进行建构时需要将地域性文化符号融入设计,形成设计物的外部表征。对汉画图像的资源挖掘,可以从汉代文化思想、人间社会中的历史故事和神仙世界中祥瑞物象等类型着手,基于祥瑞图像、人物形象和历史故事三种图像表征进行资源识别。

1.基于文化符号的识别

产品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其区域性、审美性可以通过其受众情感和人文价值视觉化呈现。作为视觉化呈现的基础,往往需要识别各类体现价值信仰和文化概念的图像符号,如汉画图像中的祥瑞图像不仅表现了汉代文化意识形态,又被赋予了丰富的民俗寓意。因此,“汉文化”品牌可以通过提取祥瑞图像来进行品牌表征的视觉化表现并赋予时代精神。

2.基于人物形象的识别

汉画图像中有大量人物形象的描绘,每种形象都具有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在现代品牌建构中角色IP 的出现,可以视为一种品牌拟人化的概括,品牌能够依靠这类形象IP 进行有效信息输出,与消费者产生更深层的勾连和互动。如梦工厂动画公司出品的《功夫熊猫》中,有熊猫阿宝代表的英雄形象、乌龟大师代表的智者形象以及残豹代表的反面人物形象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性格鲜明的形象有效地促进了相关衍生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从而在电影宣传和经济收益上取得双重的效果。

汉代是中国人物画像兴起和发展的时期,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著曰:“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可得而记”①刘姝妹:《浅谈汉画像石中的人物肖像》,朱存明:《图像表征: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9月,第209页。。东汉桓帝欲了解隐士姜肱的相貌,命人“桓帝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②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49页。,可见当时徐州画匠就具有人物摹写的能力,纵观画像石中众多人物形象,如乐舞者、拜谒者、狩猎者、百戏者等比比皆是。因此,对区域品牌文化而言,可从中选择具有识别性、特色性、趣味性的形象IP 进行设计转化,如,日本熊本县形象IP——熊本熊,就以一只憨态可掬的黑熊走红全世界。这体现出地域特点对于IP 形象的重要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形象IP 对于地域文化的宣传作用。因此,好的品牌形象IP 既具有了文化共通性也突显了地域特色性。

3.基于历史故事的识别

历史故事具有文学性特征,以口语和文本进行情节化表述,一切语义通过其隐喻性、象征性进行呈现。对于区域品牌文化而言,合理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文化关联可以为品牌赋能,逐渐在目标群体认知中变成区位品牌的共有资产促进品牌更好地发展。如曹植的《洛神赋》,其中既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之情,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洛神之美。河南卫视曾以一段绝美的水下中国风舞蹈《祈》成功出圈,彰显国潮之魅力。

在汉画图像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如泗水捞鼎、周公辅成王、鲁义姑姊图、荆轲刺秦王等,这些故事中体现了君臣之道、孝悌文化以及道德情感,生动描绘了汉代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历史故事识别中,需要选择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图像并结合文本资料进行构建。

(二)设计转化

对汉画图像中的文化资源进行识别后,需要经过设计转化让其展现出现代性、大众性和审美性的表征特点,而后形成品牌实体。品牌实体是外部表征和内在含义的集合体,在区域品牌文化建构中可以采用符号化策略、形象化策略、叙事化策略,将这些抽象内在含义转化成具象的视觉表征。

1.符号化策略

符号化策略是指将文化意义凝结在器具和视觉艺术中,并赋予具有律动性的形式美感,即通过造型语言的编码方式使得产品具有“能指”和“所指”,将“形”和“灵”的力量巧妙地释放在现代生活之中。对汉画图像中祥瑞图像的设计转化,并不是对图像元素进行单纯的摹写或者简单的挪用,而应该先认识和了解图像背后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逐步挖掘、变化和拓展传统图像,用设计手段阐释文化的抽象意义和伦理精神。从视觉要素的组织角度、造型语言着眼,可以运用三种基本类型:图录式、描绘式、延展式。

图录式是指将一整幅画像中所需要的纹样或形象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单独构思,使其独立成图,然后将之组合在一起。在汉画图像中“图录式”这种分解—重组的图式类型标志性地反映了“意义空间”的概念(如图1①朱浒:《石上风华:徐州新见汉代画像石拓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第91页。所示),这是一种概念性的表达,画面“所见”并未是“存在”,而是可以延伸到画面之外。在设计转化中可参考这一图式进行发散性思维,如,汉艺工坊设计的文创产品福瑞祥兽系列,采用了图录式组形方式并进行了图形推衍和版式再设(如图2 所示)。

图1 东 汉《 柿 蒂纹·神兽·人物图》

图2 文创产品设计·福瑞祥兽系列(课题团队设计作品)

描绘式是指将汉画图像中的要素与其他关系做写实刻画,故表现时须描绘视觉要素本身以及要素的其他关系即布局。西汉末年,汉画图像中就出现了对建筑空间的正面描绘,使得空间关系得到了纵向的延展,获得了写实性空间,出现了“近大远小”透视关系的萌芽(如图3②缪哲:《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遗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第193页。所示),这一描述式表现较全面的展示了空间概念,值得在设计转化中学习参考。如祥瑞羽人插画系列就采用了描绘式的构图方式(如图4 所示),不仅全面展现了羽人的形象特征,又关注到了祥云、星辰等不同要素的视觉关系。

图3 东汉《山东诸城画像·住宅图》

图4 祥瑞羽人(插画局部)(课题团队设计作品)

延展式是指将视觉元素进行符号化再设计,对原有的图像资源在形态、内涵等方面展开联想和创意设计,利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并赋予时代特征。审视中国传统元素的演变,原始母题随着新观念、新审美、新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变化的表征,并使得母题得以不断丰富和延展。如对汉画图像中“柿蒂纹”和“十字穿环纹”的图形设计(如图5 所 示),通过渐变、旋转、发射、重复等图形设计方法将纹饰单体提炼变化并进行装饰性延展,形成新的装饰纹样。

图5 柿蒂纹、十字穿环纹纹样再设计(课题团队设计作品)

2.形象化策略

形象化策略是指将区域文化中典型人物的造型、面容、体态等表征融入到品牌IP 形象的设计中。区域品牌IP 形象要以信息传达为第一要务,同时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诙谐有趣的形象可将品牌的关注点集中到消费者的体验互动等方面,如Kumamon(熊本熊)、Tuzki(兔斯基)等IP 形象;第二,形态简约的形象可将形象和产品结合在一起,把功能性、审美性、文化性集中成一个统一体,受众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也能享受IP 的乐趣,如Sticky monster lab、LINE friends 等IP 产 品;第 三,3D 表现是现当下IP 形象的流行趋势,在实践中需按照诉求分析、风格确定、细节构思、色彩设置、后期操作、输出演示这整套流程进行设计创新。在课题团队的实践项目中,尝试设计了傩舞中傩人形象和象人之戏中象人形象,以此勾画出汉时民俗风貌。因此,在“汉文化”品牌IP 形象的建构中,可从画像中获取图像资源设计转化成特色IP 形象,进一步贴近大众日常审美和精神需求。

3.叙事化策略

叙事化策略是指将自己的品牌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将故事作为传统思想的载体,渗透进大众社会生活,从而使大众理解品牌文化所含纳的核心价值,其中对于历史故事的叙述尤能彰显民族文化。现阶段,历史故事的叙述有展演动态化和戏剧演绎化的趋势。第一,故事动态化展演基于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物历史、传世故事走入了大众生活,以多元化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如在新媒体平台中圈粉无数的系列短片《如果文物会说话》,生动诙谐地对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展演,将博物馆内容延展,拉近大众与文物的距离。第二,针对不同需求的受众,把历史故事搬到剧场中去、搬到景区中去,通过舞蹈剧、歌舞剧的沉浸式表演,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了解文化。

在汉画图像中孝行图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现代人可以通过画像感受到汉代推崇的伦理道德,吸取其中的文化精髓,对构建当代孝道伦理观念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三)视觉传播

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提出“图载”一词,“图”泛指符号与图像,“载”意为表达与呈现。汉画图像的“图载”关系具有特殊的视觉语言和文化特征,现代艺术设计对汉画图像的再现,其实就是再生其“图”,且改变其“载”。面对汉画像这种特殊类型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存,在“图”的设计和“载”的呈现都应该非常谨慎。将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符号化策略、形象化策略和叙事化策略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受众对不同视觉传播载体的感知程度。凡艺术作品均受制于物质性材料和视觉性媒介,同时还涉及文化关系和环境空间,图像呈现的物质条件发生改变,形成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

现代设计师在运用历史材料进行设计转塑时,会对原图像进行重新整合并“载”于设计产品之中,继而发生作品意义的延展和发散。现阶段,很多区域品牌都通过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来开展业务、拓展知名度,常见的是以IP 形象为切入点。利用IP 形象进行品牌传播,有以下六种方式:IP+时尚、IP+化妆品、IP+艺术文化、IP+生活方式、IP+特色美食、IP+技术。这些品牌跨界合作方式不仅对历史形象进行了创新,其共生关系还丰富了IP 形象载体和销售渠道,从品牌视觉传播角度来看是相当成功的。

结语

汉画像石艺术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的文化系统,在当代语境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图形元素和设计思想被现代设计所吸纳,具有历史性、民俗性、区域性特征的视觉图像建构和转塑着后世对于历史的“话语”样态,并成为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汉画画像石图像
汉画中的建鼓舞综论
汉画
传统纹饰在国潮服饰中的创新运用——以汉画纹样为例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有趣的图像诗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