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央视“vlog+新闻”的亲民路线
——以“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

2022-10-26 19:42河北师范大学苏潇然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8期
关键词:康辉前线良性

■ 河北师范大学:苏潇然

融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多样化不断丰富、时效性不断增强,更具备多元性与人格化的新媒体平台逐渐受到民众的追捧。传统媒体在追寻融媒体的变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与新媒体中短视频、直播、vlog相融合,在短视频平台推出一系列“以民为本的新路径”。为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时政部、新闻新媒体中心于2019年11月推出“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微视频节目,以“vlog+新闻”的创新表达,全方位、多角度打造出一条亲民路线,与大众进行良性互动,为大众传播最前线的大国外交。

1.“vlog+新闻”:融媒体时代央视新闻报道新路径

“vlog”全称为“video blog”,意思是视频记录,视频博客、视频网络日志。用视频记录生活,依托近些年短视频平台的爆火,“vlog”以其独特的人格化、沉浸感、多样化形式,在中国的发展由2016至2017年较小的受众范围,仅包括95后,00后;到2018年经过明星的催化后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再到从普通民众到明星、从小学生到老年人纷纷加入拍摄,中国进入了“人人都是vlogger”的“全民vlog时代”。

如果说2018年是“短视频元年”,那么2019则可以被称为“vlog元年”,在2019年,vlog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新媒体用户猛增,融媒体传播成为趋势。线性传播是传统的电视节目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缺点。比如央视传统新闻类节目《新闻周刊》《国际观察》《特别关注》等都为传统电视节目,以电视平台为媒介进行无间断性的单向线性传播,但线性传播的互动和反馈机制相对较弱。而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vlog”以其人格化、创新化表达逐渐进入了主流媒体的视野并得到了认可。中央广播电视台在探索融媒体的道路上开辟了“vlog+新闻”的新闻报道新路径。

2019年11月9日,央视新闻发布名为“康辉的第一支vlog”的视频,#康辉在大国外交最前线#的话题也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以康辉分享在央视总台的工作日常为契机,随后逐步推出“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通过康辉、刚强的第一视角,讲述新闻要点以及媒体团队台前幕后的故事,最终实现了硬核新闻的软着陆。

2.亲民路线:“vlog+新闻”的创新表达

自“康辉的vlog”收官后,央视总台在广大网友的热情呼唤下,终于在2020年1月推出两支“刚强的vlog”,2021年11月推出“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二季”。此次“大国外交最前线”的强势回归相较于第一季来说内容更加多样化,形式更加规范化,还拥有了专属的“logo”。其中强势回归的关键就在于“vlog+新闻”的创新表达:由第一视角以及评论式、谈话式的语言表达所带来的亲切感;多角度前线报道的新鲜感;央视节目主持人塑造“vlogger”的人格化身份,共同打造了“大国外交最前线”有温度的亲民路线,为国民提供大国外交沉浸感体验,唤醒国民的参与感与责任感。

2.1 第一视角的亲切感

网络传播时代,以用户为需求导向的媒体环境在语言传播上呈现出灵动、活泼、个性化和平民化等特点。这就需要新时代的播音员主持人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话语样式,通过转换话语体式和样态去激发用户对节目和传播内容的兴趣。在“大国外交最前线”中康辉及刚强对新闻的报道都采取了多样灵活的话语样式:谈话式、评论式。

“vlog+新闻”的创新表达,使报道新闻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小小的配音间和直播间,康辉与刚强更多的则是了记者、vlogger的新身份,到达前线去报道,几乎都为外景拍摄。这就使得受众打破了对于两位主持人传统播报式话语样态的刻板印象,新闻主播的正襟危坐的带来的距离感得以消减。

“大国外交最前线”运用评论式的话语样式,更加直白地报道中国大国外交的最前线信息;谈话式的话语样式拉近与民众距离,带领民众了解新闻工作者的幕后故事。借用vlogger身份打造更加多样化,平民化,人格化的新闻报道路径,与民众建立更深层次的交流,使新闻的受众范围得以扩大到年轻人中,刷视频娱乐放松的同时了解最前线的大国外交,让新闻走进国民生活。

“vlog”自身第一视角的特点给民众带来了强烈的亲切感,例如:“康辉的第一支vlog”以接地气的形式带领网友走进广电大院,看到了更多的幕后故事与不一样的现场细节,打破了民众对于电视工作者“高大上”的滤镜;还有“刚强的第一支vlog”更是加入了康辉与刚强两人同事间的对话,这样生活中发熟悉的场景直接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感;另外在“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康辉更是与幕后人员直言想拥有全国“顶流”冰墩墩,使民众感受到“vlog”的内容制作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联,第一视角所带来的亲切感更是触发了“党的喉舌”与普通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沉浸式体验。

2.2 焦点内容的新鲜感

前线报道的新鲜感,是“vlog+新闻”创新表达所打造出亲民路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要依据新闻的垂直性进行报道,只有报道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提升新闻节目对于受众的吸引力。在新闻生产的内容来源方面,短视频新闻更多地将UGC(用户生产内容)融入新闻报道,通过UGC与PGC(专业生产内容)的互补形成“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生产模式。梨视频、秒拍等短视频平台以这种内容生产模式创作出大量具有现场感和一手信息价值的新闻产品。新闻类短视频的PUGC生产模式为产出“又快又好”的内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契合了自媒体时代公众自我表达和参与社会事务的需求。

“大国外交最前线”能够推出第二季并且关注度仍能居高不下的原因显然是在这种新颖的“vlog+新闻”的报道方式中找准了“PUGC”生产模式。相对于传统新闻报道类节目,“大国外交最前线”所呈现的内容更受到年轻人追捧,追踪新闻工作者的幕后故事、康辉的开箱视频、外国的风俗习惯、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等内容呈现出传统媒体无法报道的具有新鲜感的内容,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与关注点。

在2020年1月发布的关于刚强前往缅甸的一期中,在讲述仪式现场的会见、仪仗队等等传统新闻信息报道角度外,还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为大家科普了“胞波情谊”的含义。除此之外,vlog中还穿插了刚强学习缅甸语、“小蜜蜂”没电等等有趣经历,也正是这些多角度“灵魂环节”的加入,使vlog更加的生动亲切,富有新鲜感。浏览“第二季大国外交最前线”官方微博的评论区,不难发现这类从多角度进行的非传统新闻报道视频,网民互动率最高。

2.3 品牌形象的人格化

现阶段,以手机和平板为代表的新发展起来的移动视听终端,节目主持人想要提升自己的社会能见度,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就要学会站在受众的角度去创作。“大国外交最前线”依托网络受众角度进行“vlog+新闻”的创新表达,塑造具有人格化的亲切品牌形象。

2019年11 月,一句“Hi,大家好,我是康辉,这是我的第一支vlog”塑造了一名既懂得幽默感又亲切博学的vlogger——康辉;2020年1月,一段关于如何拍摄显脸小的对话塑造了一名既“呆萌”又有些腼腆的vlogger——刚强。在“大国外交最前线”,央视主持人不再只是主播台里正襟危坐的播报新闻的主播,而是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人格化形象的vlogger,可以与同事问候、和爱人吐槽、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让民众认识了生活中的他们。再搭配上亲切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文化储备、大方的言谈举止,更是在观众里刷了一波好感,提高了自身的魅力与人格化形象。

3.良性互动:全方位打造亲民路线

“大国外交最前线”多角度的良性互动为vlog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一经推出在网络上引起热烈反响。互动是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Defleur(德弗勒尔)从传播学角度对互动进行了界定:“带有人际交流形式的传播过程。”基于该界定,可以认为互动的过程中人与人可以交换信息,并产生人际交往的延伸效果。借于此,“大国外交最前线”充分把握多视角间的良性互动、“vlogger”的良性互动、屏幕内外的良性互动全方位延伸出亲民路线。

3.1 多视角间的良性互动

“大国外交最前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vlog,更像是一种在融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节目与vlog相结合孕育出的“vlog+新闻”的新路径,它既有新媒体中vlog的趣味性与亲切性,但又不是传统官方媒体的权威性与严谨性。这与“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视频叙事视角的变化有关。叙事视角是指讲述故事的角度和立足点。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可能,而且包含着叙事的事实判断、价值取向、明显或者隐蔽的情感倾向。对叙事视角的分析包括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单一视角和多元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等层面。

“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视频中,对于叙事角度的把握主要分为vlog与传统新闻报道类节目两类。其中包括vlog经常运用到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与第一人称叙事,在新闻类电视节目中增添了更多的感性的、主观的内容,使节目更具有“人情味”。另外还多次出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镜头记录与后期配音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为整段视频增添了新闻报道类节目的客观性与严肃性。这种多角度的叙事风格摆脱了传统媒体和vlog的单一视角,做到多视角相结合,充分利用融媒体优点,这种将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进行良性互动,将传统新闻报道类节目的严谨与新媒体的人格化相融合的报道方式,形成了更加具有亲切感的“大国外交最前线”。

3.2 “volgger”的良性互动

大多数传统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互动往往成为一档电视节目的亮点,若能与嘉宾进行良好的互动在丰富节目内容的同时还能够体现主持人的亲切感,在观众中获得更多好感度。作为电视节目衍生系列的“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ger”同样具有形式十分多样的良性互动,既有“vlogger”间具有强烈反差萌的互动,也有与同事聊天时亲切的互动,还有与外国友人交流时的有趣互动。

在第二季“大国外交最前线”推出的第一条视频中,“vlogger”康辉和刚强同时出现,作为vlog领域的前辈的康辉手把手指导了“新人”刚强,为他夹上了收声“小蜜蜂”,还教授了拍摄显脸小的秘诀,刚强更是表示“这点太重要了”。这样接地气的互动让网友感受到十分的亲切,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央视主持人都在考虑这同一件事情——“如何显脸小”;在前往缅甸后,“vlogger”刚强用设备记录下了媒体工作者在仪式开始前抢位置的日常,介绍了央视的摄影师荆伟,两人朋友间打趣的对话“还有没有我的词啊”,更是让屏幕前的网友直呼“太可爱啦”。

“vlogger”的新身份赋予了康辉和刚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拥有了打造自己人格化品牌形象的权利,日常化的交流正是形成这种“vlogger”的良性互动的原因,也正是这种良性互动的形成打造出了与众不同的“vlog+新闻”的亲民路线。

3.3 屏幕内外的良性互动

新媒体平台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堪称新媒体灵魂的评论区。作为视频制作的衍生品与催生品,优质的评论在为视频提供大众反馈,增添趣味性的同时,更成为了为视频制作提供素材,与创作者进行更加实时互动的一个平台。这种屏幕内外的互动增强了创作者与大众的联系,拉近了创作者与大众的距离,使视频内容更加的贴合受众群体的审美需要,也就让受众体验到全方位的亲切感。

“大国外交最前线”运用融媒体下“vlog+新闻”形式,自然少不了网友对于视频的反馈,比如在“康辉的第一支vlog”中康辉的“vlog”读音,就受到了网友的热议并在评论区指明了正确的读音,在受到网友的反馈后康辉积极改正,在第二期视频中询问“这次的发音对了么”。这样充满良性互动的对话,使网友与康辉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成为了屏幕内外的“好朋友”,网友更是亲切的称呼康辉为“康康”“康帅”。

当然除了对于发音的纠正,网友们还为视频创作的设备提供了更多优化的方案,有网友表示“佩戴‘小蜜蜂’会收音更好、更加清晰”,没过几期领子上便出现了“小蜜蜂”的身影;还有网友提议“多多使用自拍杆画面的信息会更加丰富”,康辉立刻拿起了自拍杆称“没问题”。站在受众的角度、充分参考受众的合理建议,“以民为本”成为了融媒体时代下打开亲民路线大门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央视在各大新媒体平台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节目,“主播说联播”运用说新闻的形式,增加新闻的实时性与亲切感;运用央视新闻账号直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七十周年,弥补无法到场的观众的遗憾,增大艺术的受众面积;“大国外交最前线”以“vlog+新闻”的形式打造品牌形象的人格化,拉近与观众距离。各类新形式的到来皆是融媒体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传统媒体只有在巩固自身影响力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以民为本”,才能全方位的构建亲民路线,营造多维度良性互动,得到更优质的发展。

猜你喜欢
康辉前线良性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对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
康辉: 我在演播室“不务正业”的日子
The arrow that saved my life救命之箭
“央视boys”,粉丝喊你们原地出道
良性甲状腺结节需要治疗吗?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形前线
跟踪导练(四)4
我和康辉有一毛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