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籍里的中国》看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多元角色

2022-10-26 19:42齐鲁工业大学刘畅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8期
关键词:贝宁典籍类节目

■ 齐鲁工业大学:刘畅

近几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号召,电视领域传统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更有一批制作优良的电视节目成功出圈,其中,中央电视总台于2021年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不仅捕获了一批中国观众的芳心,在豆瓣收获了高达9分的评分,更是火到海外,引发了一众海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典籍热”。该节目延续《故事里的中国》“专家评述+作品研读+情景演绎”的模式,以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综艺形式讲述千年古籍中的风流底蕴,让晦涩难懂的文言故事跃然荧屏之上,以创新的综艺模式搭建起观众与历史文化沟通的桥梁。

《典籍里的中国》的成功离不开节目制作上的别出心裁,节目创新使用“双主持人”模式——主持人王嘉宁承担了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负责推进流程,对学者们进行访谈并一起深入探讨典籍的丰富内涵,以理性的视角带领观众一睹典籍历史的一代风华;而撒贝宁摇身一变为当代读书人,与典籍中的圣贤先人隔空对话,以当代求知学子的身份探寻历史的根深枝茂,将现代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精神相连接,用感性的思维将观众、舞台和自己连接成为一个“情感共同体”,成为突显节目组制作巧心的关键一分子。这种“双主持人”模式的创新设计向大众展示了在“媒介化生存”语境下主持人的角色多元化,而传统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在节目中、在文化传播中以及在社会中扮演好哪些角色,值得我们深究。

1.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节目角色

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横向看,一名优秀的主持人要统筹兼顾台词的处理、镜头的互动、舞台的掌控、嘉宾的状态等等录制过程中的各项因素。纵向看,在一些节目的策划、实施、后期、推广等一系列流程中我们都能看到主持人的身影,最典型的例子如《朗读者》,董卿作为制作人和主持人,几乎参与了节目制作的完整流程。不同类型的节目中,主持人所扮演的角色大致相同,也有所侧重,本文这里只探讨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所扮演的角色。

1.1 节目板块的衔接者

彼得斯指出,“媒介是一种存在”,媒介发展到今天,手持媒介终端的我们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介,而主持人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节目的构成部分,都是节目内容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人物化”桥梁,其本身作为一种介质存在。所以主持人首先应该是节目板块的衔接者。

在《典籍里的中国》中,许多开场大都由一段故事展开,主持人撒贝宁参与到故事当中,是故事的讲述者亦是节目的主持者,在两种身份的转换和交融中,将节目当期的主题和开场完美衔接。接着主持的接力棒移交到主持人王嘉宁的手中,节目的广告内容、专家评述和作品典读环节也一一展开。正是在两位主持人明确分工、相互配合下使得现代化演播室和历史感舞台的转场流畅而舒缓。

节目中,我们可以跟随撒贝宁的脚步走入虚拟的历史世界,同时,古人也会跟随撒贝宁的指引来到现今的后世一览今天之中国,以求无憾。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设计能够巧妙地和观众碰撞出情感的共鸣,满足了中国观众对圆满大结局的喜好,触动了中国观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心,这种衔接不仅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还将情感融入其中,在两位主持人的交接中,以情带动场景的转换,意犹未尽。

1.2 节目内容的创作者

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可以有多种方式参与到节目内容的创作中。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教授徐树华提出了主持人的文化叙事这一概念,将主持人为迎合节目内容进行的自我创作、表达和叙述活动定位为主持人的文化叙事。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视听类节目给予了主持人参与到文化的生产创作中去的特权。

一如撒贝宁在舞台剧情中的发挥和创作。《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创新节目形式,将当代读书人引入历史场景中,实现今人与古人思想上的跨时空对话。此时撒贝宁所饰演的读书人对于节目组巧妙设计的发挥就起到关键作用。在节目第六期《孙子兵法》中,后生撒贝宁与孙武一起探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以表现“兵”之力量;一起研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来告诫我们珍惜和平。在第十一期节目《传习录》一起品读阳明先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去感悟知行合一的魅力;一起回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鼓励年轻人敢于做梦。观众能够从这些对话中汲取知识、主动思考。这是一档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使命,也是主持人需要用自己的表演去引导的方向。

再如王嘉宁对于典籍内容的介绍与总结。在王嘉宁的叙述中,王阳明吟诵“无心自由光明月”的消瘦身影隐隐若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绝唱犹在耳畔。在节目最后,访谈室中,专家学者们对典籍故事赏析之后,主持人要综合历史典故、舞台剧情和专家点评总结收尾,这往往是节目主旨的点睛之笔,所以这一步要求主持人总结凝练精准又尽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对主持人的专业功底和创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主持人在日常文化知识的积累上要做到博观、厚积,才能在节目的创作上精准约取。

1.3 节目传播的推广者

一名极具个人特色的主持人也是节目传播的推广者。一是因为或是出于其才华或是出于其风格带来的流量,使一部分观众天然地来自其粉丝团体。这样的流量也很好地给节目带来一定热度,无形中成为节目推广的外生动力。有观众评价撒贝宁之于《典籍里的中国》是一位不可缺少的见证者和传承者。主持人和节目之间相生相息,节目给予主持人以舞台,主持人也将报以桃李。在其他同类型节目中,主持人同样在节目推广上发挥作用——《朗读者》中董卿知性优雅、出口成章,广受赞誉,收获一大批迷弟迷妹;《国家宝藏》中张国立稳健厚重、幽默风趣,不仅吸引影视剧老粉“追综”,更发展了一批主持界新粉;较为早期的《成语大赛》中张腾岳轻松诙谐、亲切自然,也受到不少观众喜爱。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介日益充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主持人能够凭借自身魅力占据一些流量,在网络媒体上频频露脸,在吸附住一些固定观众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抖音、微博等新媒体的推介将一部分流量转移到电视媒介中去,使得主持人可以通过粉丝效应为节目的推广助力。

2.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文化角色

新媒体语境下,媒体的概念不断被扩大,其所涵盖的内容不断被丰富,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主持人作为传统媒体的窗口,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利用好手中的话筒,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内容的传递者。这对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主持人角色的多样化。主持人不再只是衔接受众与媒体的媒介,更成为连接受众和内容的绳索。

2019年习近平在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时强调: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历史文化的学习传播中,传统文化类节目正孜孜不倦,此类节目主持人也应行稳致远。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文化内容、文化价值、文化自信中皆充当了重要角色。

2.1 文化内容的讲述者

主持人是电视节目语篇结构的第一人,他们需要投入到故事情节中感受领悟,也会跳脱出来站在观众视角对历史故事进行总结和讲述,通过语言创作来传达节目的主旨和思想,而在传统文化类节目中,书籍、故事、歌曲等作为文化的载体,其思想内涵也将通过主持人的语言传递给受众。

在《传习录》中,撒贝宁同演员辛柏青一同讲述八虎之乱,彼时王阳明不屈于宦官刘瑾而惨怛毒打,用生命为忠良之臣仗义执言,凛然“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之正气,王阳明为了心中正道,不顾生死,身体力行,向我们讲述何为真正的知行合一。

主持人在学习、讲述和演绎文化中,不断汲取古籍精华,涵养文化气韵,在和人物研读探讨中深入了解历史文化,传达史学观点;在经典故事的演绎中倾诉作者的良苦用心,力图与创作者实现精神共鸣。

2.2 文化价值的搭建者

文化价值是指一种关系,当主体发现了可以满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对象,并通过一定方式占有这种对象时,就出现了文化价值关系。人是文化价值的需求者,也是文化价值的承担者。文化类节目要以传播知识为目标,而主持人在其中还应承担搭建文化价值的功能,借用电视平台通过话筒将具有文化需求的主体和满足文化需求的客体相连接,从而实现主客合一。在《典籍里的中国》,两位主持人用语言与专家对谈、与圣贤对话,探讨典籍、解读历史,用现代之音向观众传播书中隐晦的哲理,让既定的典籍发挥超越时空的力量。

2.3 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媒介化生存”语境下,人人都能够成为媒介,因此媒介在发展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同时不可避免鱼龙混杂,主持人作为官方的发言人,要以传递时代正音为己任。在第七期节目《楚辞》中,“天问”的发出者屈原和“天眼”的总设计师南仁东被一以贯之,二人一脉相承,屈原的求索精神延续两千多年,到今天我们仍从未间断,支撑今天中国人在科研的道路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样的底气我们从主持人自豪坚定的语气中便可以窥见。在传统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基于节目与传统文化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自然地成为了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在其一言一行中彰显文化底气。

3.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社会角色

以纸质刊物的印刷为开端,到无线电技术的研发成功已应用到广播,再到电影电视的出现将传播形式拓展到视觉,后来到互联网实现双向传播,到如今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大众传媒一步步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电视作为仍具有广泛受众的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主持人是电视媒体的窗口,亦是搭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桥梁,随着传播途径愈发宽泛,其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也愈发多样。

3.1 社会信息的传递者

话筒不是简单的主持人的传声器,而是党和政府的传声器,因此主持人是传递党和国家信息的媒介,其所传达的内容应该具备准确性、及时性、客观性。节目中,撒贝宁和王嘉宁两位主持人总结历史事实,通过徐霞客热烈赞扬祖国壮丽山河宣扬其爱国精神;通过宋应星田野调查、深入实践褒扬其匠心精神……这些不仅仅是一代伟人所具备的高尚人格,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优秀品质。主持人此时既是传统文化信息的发声窗口,又是即时社会信息的传递窗口。

3.2 社会使命的担当者

传播优秀内容,传递时代正音是每一位主持人克己奉公的使命与担当。主持人应时刻把群众意识、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放心上,面对社会给予的责任、义务,敢于担当、乐于奉献;面对时代提出的新命题、新挑战,敢于迎面而上、主动击破。《典籍里的中国》中,两位主持人用表演和声音表现贯穿中华大地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气韵,用情绪和文字传递蕴含在古书典籍中的宝贵思想财富,用影像和话筒传达新时代中国梦下的有机文化自信。他们切实担当起了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承担起了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在传媒环境愈发复杂的环境下,为一些心浮气躁的主持人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4.总结

《典籍里的中国》创新使用“双主持人”模式,通过两位主持人合作配合巧妙构思节目结构。第一现场主持人撒贝宁和第二现场主持人王嘉宁各司其职、相互联系,向我们展示了在“媒介化生存”语境下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多元角色。于节目而言,他们是节目板块的衔接者、节目内容的创作者和节目传播的推广者;于文化来讲,他们是文化内容的讲述者、文化价值的搭建者、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于社会来说,他们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者、社会使命的担当者。

以上角色分析是基于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特色角色分析,没有顾及到全面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典籍里的中国》两位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稳定发挥和亮眼表现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示范,本文通过分析他们,以纵向超越的方式探讨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节目角色、文化角色和社会角色。新时代下的主持人,面对更加复杂的传媒环境,应当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涵养精神气质,勇于担当使命,不断为观众输送优质内容,传递正确价值观,让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浸入新时代的洪流中,继续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贝宁典籍类节目
拈花
——鲁迅藏中外美术典籍展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撒贝宁:敏思善问,问出精彩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贝宁的摩托车
NPC潜逃计划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连连看
不喜欢胖的
愚人节里的意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