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的“声入人心”
——以《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为例

2022-10-26 19:42南京林业大学曹可欣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8期
关键词:类节目卫视文物

■ 南京林业大学:曹可欣

1.文化类节目井喷式发展

2013年始,中国电视文化节目开始注重将文化内容与综艺形式的深入融合,河南卫视《汉字迎新》在暑期档开播,给以“真人秀”为卖点的电视综艺节目带去一缕清风,随之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全民参与新高潮,之后央视接连推出的文化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而纵观最近几年,文化类节目顺应时代趋势、响应政策号召,“小而美”逐渐成为主流节目形态之一,文艺视听节目迎来了百花齐放之景,随着当下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明显的跨媒介融合传播景象。

1.1 文化类节目兴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发重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迅速。

伴随着央视接连推出文化综艺类节目,掀起了一股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之后各大卫视纷纷跟进,同时各大视频平台也相继制作了众多精良的文化节目,亮眼的收视率与广泛的好评佐证了文化类节目的巨大影响力。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古典文化类,以古典文化为基础,辅以表演、竞技、音乐等综艺化形式对古典文化进行加工,寓教于乐。《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情感类,落脚于人的情感体验和共鸣,重点挖掘文化中体现人性的一面,使观众在娱乐中收获感动。《十三邀》《圆桌派》《和陌生人说话》等社会透视类,关注社会现象和特殊群体,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探讨我们的社会和人。《声临其境》《今日影评·表演者言》等专业主题类,围绕某个专业领域展开,表达专业见解、展示专业魅力。再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文博类节目,以文物、博物馆为主要表现对象,着重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文物及博物馆文化内涵。

1.2 央视引航地方卫视

央视作为代表我国国家形象的电视媒体,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从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寻找文化符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并充分利用电视媒体传播的生动性强、受众广和感染力强等特点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履行宣传教育和思想普及的职责。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后引发全名热议,由此一系列有关汉语言的电视文化节目在各大电视台显露头角:如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黑龙江卫视《最爱中国字》、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等。从央视电视台热门文化综艺节目“三大会系列”开始,到2017年董卿领衔的原创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再到2018年音乐类诗词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等,紧随其后各地卫视也加入这一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中,比如深圳卫视的《诗意中国》《一路书香》节目,江苏卫视的《小镇故事》、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北京卫视的《上新了·故宫》等。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高达50多档文化综艺节目相继在各大上星卫视播出。

2021年《典籍里的中国》以高质量的水准再一次引发了一波“典籍热”的狂潮。节目以生动的节目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也在年轻观众当中起到了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作用。同年河南卫视更是实现了从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到端午节目《洛神水赋》的现象级出圈,作为二三线省级卫视,河南卫视无疑已经成为省级卫视文化探索的先行者。

如今,电视节目通过提升创意性已经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与央视和各大卫视相比,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广播电视台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如地方电视台崇左电视自办的文化栏目《崇左呐莱》向全国各地的人民宣传了壮族五色糯米饭、宁明华山、龙州天琴、孔明灯、霜降节、草画等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资源,以壮族茶缘等为主题,将壮族乡的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现在参与者面前,展示出令人惊艳的地方民族风格,提升了电视观众对壮族地方文化的了解,提高了民族荣誉感和信任感。

1.3 《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概况

由山西省文物局、山西广播电视台指导,山西卫视融媒体、爱音斯坦FM联合发起,山西博物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及山西11市共14家博物馆共同参与,联合推出,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的《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来到人们身边,本节目力求使观众用耳朵感知历史的温度,用声音触摸文明的血脉。

不同于电视文化节目,《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采用音频的方式展现文化,给人以“声”临其境之感。通过微博、微信、音频分享平台等媒介,邀请山西省内14家博物馆馆长和全国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及主持人担任“文物推荐官”,通过声音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诉说馆藏文物的前世今生,解读文物隐藏的文化密码。每篇内容时长在4-10分钟之间不等,从2022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开始,基本保持着每日都有新故事的原则,用不同的声音,向听众诉说不同的山西文物故事。14家博物馆分别拿出“镇馆之宝”,向听众讲述这每件宝物从出土到入馆的经历,追溯宝物的历史背景,探究千年前古代历史事件。如首期的“彩绘龙盘”,在陶盘的内部描绘有一个盘曲的朱红色龙纹,由于这条龙的样子比较特殊,节目便引领听众探究了龙的起源,后又讲述了出土此龙盘的陶寺遗址的过往,解密陶寺龙盘的历史意义,通过推荐官的解读,揭示尘封的历史,仿佛穿越回千年前,见到“尧都平阳”上,那个以龙为族徽、以陶唐为名号“协和万邦”的方国的繁荣盛况。从山西博物院的侯马董氏墓戏佣、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再到大同市博物馆的辽代缠枝釉陶花棺、忻州市博物馆的东魏背屏式立佛石造像……每一件珍贵文物的神秘面纱都在一一向听众揭开。

2.文化类节目的“破圈”之道

受到某种文化和人际属性的影响,社会中存在多种不同的“圈层”。随着信息科技不断发展,传统媒介也在不断转型和发展,各类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此类节目想要脱颖而出,必须需要创新其内容及表现方式,即“破圈”。

2.1 顺应媒体融合

相较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新颖、功能更加全面和人性化,受众群体可以结合自身需求科学选择信息与内容,只需通过关键词搜索,就可精准找到所需信息,如此一来,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新媒体平台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实现了“弯道超车”,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但传统媒体在社会公信力等方面仍然占据绝对优势,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从目前形势来看,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平台融合发展,已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在面对井喷式发展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刚开始,观众的确会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所喜爱,但长此以往难免会视觉疲劳,这种电视节目也犹如昙花一现,很难抓住观众眼球,再加上国内攀比热潮的出现,缺乏创新的节目数量逐渐增加,观众会感觉节目千篇一律,产生审美疲劳。《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采取“声入人心”的战略,充分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探索的热潮,打造一款声音节目,实现形式创新,同时实现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平台的通力合作、取长补短,用更加符合现代人习惯即用电脑以及手机等互联设备获取碎片化信息的方式,以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优秀传统责任感、使命感的目的。

2.2 创新传播策略

《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通过音频、推文、海报等丰富多样的融媒产品和创意传播形式,由山西卫视推出,并在电视平台推送,随后又分别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爱音斯坦FM等产生讨论场,形成全媒体矩阵,以多向度的传播获得认同。节目邀请17位“文物推荐官”倾情推荐,有蔡文静、李一桐、颖儿、赵露思等深受广大网友喜爱的青年演员,有王子异、甘望星等流量小生,更有成泰燊、李光洁等资深艺术工作者,他们为节目聚拢了众多目光和人气。在他们的带领下,听众通过声音,探索了山西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节目开播以来,30+权威媒体点赞,15位博物馆“掌门人”助阵,微博7000万话题阅读量,讨论量达70多万,音频专辑上线首周收听量破50W+,山西文物火爆破圈。国家广电总局视听中国点赞支持,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全系列同步报道,全国30+专业/权威媒体好评如潮,多平台多触点曝光,融媒传播指数全面开花。美国著名学者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形式与情感的统一。内容是情感的载体,而形式也不容忽视。在内容创新之余,形式创新是《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破圈”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充分利用明星艺人“声”临其境,直击受众情感共鸣点,可听、可视、可读,多维度打造复合式融媒产品,20篇原创软文用文字解读文化密码,36条诵读音频用声音触摸文明血脉,多角度视觉呈现,强化IP为产品“贴名片”,这一切使得山西在此次打造地方优质文化节目中脱颖而出。

2.3 打造诗意叙事

山西省除太原市外基本以四线城市为主,处于并不算十分发达的地理位置,但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署的起源地,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使得山西各地的博物馆里藏着数不尽的历史和故事。

每期文物讲述,以《临安初雨》的前奏作为开始,伴随着悠悠的古典音乐,文物推荐官开始讲述本期文物的前世今生,除文物的外形细致描述外,文物图案或样式的历史渊源则会以历史故事的叙事方式讲述给听众,仿如穿越古今,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在古老的声音世界里,讲述人与听众共同揭开了一个个文物背后的秘密。不同的历史故事会有不同的背景音乐,伴随着故事讲述的场景而生动还原历史以生命,古今相融。

3.用声音“让文物活起来”

3.1 讲好中国故事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回望历史,支撑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绵延至今的是根植于我们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三晋大地上丰厚的历史文明遗存印证着中华文化命脉的古往今来,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国有320余万件可移动文物,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记录着,凝固着,曾经的鲜活与秘密……“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光辉千秋的灿烂文化,巧夺天工的晋公盘诉说着“春秋五霸”时期晋国的盛世景象,精雕细刻的董氏墓戏佣吟唱着“戏曲之乡”文化血脉的源远流长。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开口说话”,《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承载着讲好山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伟大使命。

3.2 走好中国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全方位推动山西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文旅产业融合,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是山西省作出的有效成果。

3.3 播好中国声音

知晓文物,便是知晓中国故事,文博类节目可以挖掘每个物件背后蕴藏的独特人文历史,回顾我国文博节目发展史,从2003年最早较有典型性的《鉴宝》,2004《国宝档案》,2009年的《寻宝》,再到后来打磨创新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基本都为视听形式呈现,而《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突破传统文博节目模式,选择巧妙的“声入人心”,将传统广播运用新媒体技术呈现出新的活力。声音是天生有着陪伴属性的,它可以陪你开车,陪你入睡,声音有着在人与人交流之中独特的温度,《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运用声音,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给历史以温度,传递到现代人的身边。

4.结语

如果说,每一件文物,都记录着一段文明的基因密码,那么每一座博物馆就是文化的图谱,历史的镜像。文博类节目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大量的文物资源,丰富的文物故事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提升受众的文化自信,文博类节目责任重大。在国家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温柔的声音讲述千年的历史,仿佛就在面对面的倾听。揭示尘封的历史,叩问脚下的厚土,仰望文明的星辰,闲暇时刻手机放在一旁,慢慢聆听推荐官的诵读,聆听那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宝背后,窥探千年前的大气磅礴、波澜壮阔。

猜你喜欢
类节目卫视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不喜欢胖的
“东方、北京卫视收视飘红” 2016卫视黄金剧场首季收视盘点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