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赋能创新教学实践:从“重合”走向“融合”
——基于2012—2021年《创新教学报告》内容分析

2022-10-26 08:10朱惠青唐春慧叶艺晨
中小学电教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习者教学法报告

朱惠青 唐春慧 叶艺晨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从最初的新态势迈入常态化。如今,智能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全国各地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机会,从而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然而,当今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技术本身,更多停留在对现有环境和教学形式的改变,很少深度地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育与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叠加或重合,而是推进技术发展真正达到培养人的目的。2015年以前的《创新教学报告》(Innovating Pedagogy)更多关注技术的工具作用,近几年教学法逐渐开始偏向教学本身以及与技术的融合,特别是在当下这个大时代下多元文化、情感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可见,无论是技术,还是教育,都不能脱离整个生态系统,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自2012年以来,《创新教学报告》系统呈现了当今时代具有潜在影响力(可能还未成为主流)或正在进行的对教育产生重大作用的创新教学法,为各国教学实践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因此,本研究针对2012—2021年《创新教学报告》进行整合分析,从基本信息、创新教学法的基础、创新教学法的使用情境和创新教学法体现的创新维度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二、《创新教学报告》概述

《创新教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旨在分析与探讨未来五到十年对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学习和考核的形式,为教师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新思路。《报告》是由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 of UK,简称OU)每年领衔研究、编写并发布。2012年OU 独立发布首份《报告》,自2015年开始,为了深层次体现和发挥创新教学法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IPR 项目以其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开始同英国以外的学术研究机构共同编写《报告》。2021年1月由OU 教育科技研究所(IET)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实验室合作编写并发布了该系列第九份报告:《创新教学报告2021》。

与《地平线报告》相比较,该报告并没有采用德尔菲法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小组交流会议,而是基于国际上主要的研究项目、期刊著作(包括已出版和未出版)等[1],每年经过详细分析和筛选,总结出10 种可能引发对未来两到五年或长期对教育产生重大转变的创新教学法,以期促进教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基于文献内容对其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其实质是从表征有意义的信息内容层层推理出有意义且准确的过程。[2]其目的是揭示出相关内容含有的隐形信息,从而进一步弄清楚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趋势。简单地说,就是对实物发展进行有根据的预测。[3]本研究严格按照内容分析法的步骤,第一步选择研究样本;第二步确定单元类目和概念框架;第三步具体设计单元类目表格;最后再根据设计的类目对内容进行归类统计,得出结论。

(二)研究框架

1.选择样本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为英国开放大学2012—2021年发布的9 份《创新教学报告》[4][5][6][7][8][9][10][11][12],每年《报告》中都会提出10 种可能引起教育教学变革的创新教学法。研究样本中涉及到的86 种创新教学法(其中4 项重复出现)均作为分析单元的重要依据。创新教学法如表1所示(部分)。

表1 《创新教学报告》中提出的创新教学法(部分)

2.确定分析单元和概念框架

研究者在认真研读历年报告的基础上,根据报告中对各项教学的具体描述,本研究继续沿用了董丽丽等人提出的内容分析框架对2012—2021年的九份《报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13]通过收集整理9 份《报告》原文,同时根据报告中对各项教学的具体描述,设计创新教学报告的核心概念框架。该内容分析框架从创新教学法关注的关键问题出发,选取“基本信息”“教学法基础”“使用情境”“维度划分”四个方面内容作为研究分析单元。关于创新教学报告的核心概念框架见图1。

图1 《创新教学报告》概念框架(2012—2021年)

3.具体类目设计

董丽丽等人将每一分析单元具体划分为多个子单元,例如将“基本信息”中所属层次划分为理念层次和操作层次,“创新教学法基础”中技术基础划分为智能技术、娱教技术、移动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创新教学法使用情境”中教学环境主要分为线上、线下和混合的教与学空间以及“创新教学法体现维度”中将教育要素划分为教育目标、方法、评价等多个要素。内容分析框架如表2所示。

表2 内容分析框架

历年《报告》中大部分教学法含有较为详细的操作说明,理念层次的教学法较少。通过对86 种创新教学法具体分析,其中理论层面的创新教学法仅有10 种,而剩余76 种创新教学法均属于操作层面。其中,近年来的报告中理念教学法均衍生于智能技术,如“关注数据伦理”(2020年)、“社会公平教育”(2020年)和“公平导向的教学法”(2021年)。

同时,从影响力和持续时间来看,对于各教学法的预测基本符合现实,如“慕课”(2012年和2013年)、“翻转课堂”(2014年)、“趣悦学习”(2019年)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2020年)。从表3可以看出,“根茎学习”(2012年)、“拼装”(2014年)、“学习区块链”(2016年)、“群际共情”(2017年)、“离线网络学习”(2020年)为2012—2021年长期且影响力较大的创新教学法。结合2021年《报告》中影响力较高的创新教学法,如“感恩教学法”“聊天机器人引导的教学法”“公平导向的教学法”以及“循证教学”等,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教育和网络学习将继续成为未来创新教学法关注的前沿,未来的教学法将越来越多地关注学习者情感方面产生的问题以及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产生的伦理和公平问题。创新教学法影响力和持续时间如表3所示。

在本单元乐理模块的课程中,菲伯尔先生采用“天气变化”的形象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大调与小调之间调性、色彩及情绪上的变化。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一首学生熟悉的作品,如儿歌《小星星》,分别在C大调及c小调上进行演奏,该曲的和声很简单,采用Ⅰ、Ⅳ和Ⅴ和弦即可,弹奏c小调时,需将C大调中的Ⅰ、Ⅳ和弦里的三音降低半音,右手的旋律音也需作此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Ⅴ和弦在和声小调中升高七级音,性质仍为大三和弦,因此不需在三音上做任何改变。因此《小星星》原旋律中的La变为降La,Mi变为降Mi,引导学生听到如此的变化,感受调性变化中丰富的色彩感及其独特的魅力(见例4)。

表3 时间跨度“长期”和“高”影响力创新教学法年度统计

四、研究结果

(一)基本信息

(二)创新教学法的基础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技术发展已逐渐从互联网技术转向智能技术与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例如:2012—2017年的《报告》中经常出现“慕课”“翻转课堂”和“新电子书教学法”等需要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法,而近些年则更加关注AI 等智能技术的应用。如“机器人陪伴学习”(2019年)、“人工智能教育应用”(2020年)、“聊天机器人引导的教学法”(2021年)。此外,近年来系列《报告》中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基于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的创新教学法,如“学习分析”(2012年和2013年)、“基于分析的学习设计”(2014年)、“形成性分析”(2016年)、“学生主导的分析”(2017年)、“大数据探究:用数据思考”(2017年)、“通过开放数据学习”(2020年)、“循证教学”(2021年)和“基于语料库的教学”(2021年)都是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新兴的教育神经科学开始成为创新教学法关注的领域。例如“多感官学习”(2020年)、“循证教学”(2021年)和“基于语料库的教学”(2021年),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认识教育现象,解读教育规律,改善教育实践。

(三)创新教学法的使用情境

从目标群体角度,大部分创新教学法并未特别提及其适用的年龄范围,但通过具体研究相关案例和描述,可大致划分为:中小学生,如“趣悦学习”(2019年)、“培养同理心”(2019年);面向大学生或职业人士等成人群体,如“虚拟工作室”(2019年)、电子竞技(2019年),其中大多数教学法并未设置群体局限。从环境需求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空间逐渐被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空间所取代,单一的教育场域已无法满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尤其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暴发,将网络学习和远程教学推到更高位置,如“离线网络学习”(2020年)的影响力为高,作用持续时间是各教学法为数不多的长期;“远程协作语言学习”(2021年)的影响力也是处于中高的位置。由此可见,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学习空间将成为未来支撑创新教学法的重要环境。

(四)创新教学法体现的维度

从教育要素角度看,各教学法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学习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均有所创新。教学方法上,如“沉浸式学习”(2017年)、“通过奇观学习”(2019年)、“多感官学习”(2020年),强调情境式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育目标上,如“为未来而学”(2016年)、“通过开放数据学习”(2020年),旨在增强学习者的多元素养,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学习者分析上,如“适应性教学”(2015年)、“最佳学习时刻教学法”(2021年),旨在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教学评价上,“动态评估”(2014年)、“隐性评价”(2015年),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上可以得出,近年来教学法对于教学过程的研究正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对于教学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教学评价是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相关领域学者还应继续保持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关注。其中,还存在一些综合类的教学法,例如“培养同理心”(2019年)、“人工智能教育应用”(2020年)等,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多个方面的创新。从与教育技术研究对象的相关性来看,每年教学法各有侧重,例如,2020年创新教学法更多地关注教育资源,2021年则更关注教育过程,如“趣悦学习”“去殖民化学习”。从教育本身角度来说,教育者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优质的教育资源,两者交叉。

五、创新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一)注重教育衔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学校是社会个体教育活动的中心。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各阶段的教育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教育作为主体接受教育的摇篮,更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为主。历年创新教学法中有较多涉及,如“趣悦学习”(2019年)是一种学习者与他人通过在探索体验新事物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即通过玩乐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习者的幸福感,从而提升其终身学习的能力[14]。2019年《报告》中提到装扮游戏、手机游戏以及发展学习者正确的玩乐价值观等方法,促进学生在玩乐中获得有效学习。“从动画中学”(2020年)可以相对平衡抽象的想法与现实差距,从而使其具象化,便于学习者理解。同时,动画学习不仅仅只设计视觉上的效果,还应该设计相应的参与性活动,防止造成屏幕疲劳等额外负荷[15]。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强有力的驱动力,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研究和专业工作的能力。一方面,我们将继续鼓励推进精英教育,另一方面,要扩大其开放性,从明显的分科教育转向综合教育,以便更好地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衔接契合。“为未来而学”(2016年)则强调学校和教育体制要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成功做好准备。

(二)培养教与学情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智能技术无疑正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但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在提高教与学效果的同时,也要关注教育者“教”的情感和受教育者“学”的情感。“学”的情感除了“利己主义”的学习,还包括“利他主义”的学习。2019年《报告》中的“培养同理心”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习任务识别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在培养学习者良好学习情感的同时,增强了对社会责任感。同时,“最佳学习时刻”和“感激是一种教育方法”两种创新教学法则更好地体现了师生双向的教学情感。这些教学法都要求将感激、幸福等情感贯穿于教学法之中,引导师生友好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和心理健康,提高师生教学的幸福感[16]。因此,通过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情绪(例如悲伤、兴奋以及暴躁等),相应地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三)改善智能隐患,实现技术最大赋能

智能教育技术产生的教育数据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了强大的教学支撑,但对学习者、教师以及物理环境的持续监控和跟踪,引发了人们对智能技术伦理问题的思考。

目前,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教育隐私规定:除非某些隐私条件,教育过程之外的第三方不能使用数据或收集数据。然而,这种说法无疑是含糊的,法律制定条例的不明确背后往往对其理解更是因人而异。其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各有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有较大差异。同时,算法的公平性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当智能技术在涉及到性别、种族等与人相关的敏感属性时,常常会由于统计性偏差、算法本身甚至是人为偏见而引入歧视性行为。截至2021年,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对算法并没有明确的监管要求[17]。2020年《报告中》“关注数据伦理”这一教学法强调应重点关注技术应用时的个人隐私、网络安全和数据伦理(涉及教师与学生数据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等问题。此外,智能技术在提高学习效的同时,由于智能技术本身的普及而造成区域的公平问题。“公平导向的教学法”(2021年)指出,正视教育技术的不均衡影响。在利用技术支持学习时,应考虑从个人、文化到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障碍,并采取措施支持边缘化群体的平等参与[18]。因此,随着智能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由此产生的伦理和公平问题虽不可避免,但我们应将智能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四)开放学习空间,打造多元协作关系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更是扮演着错综复杂的角色。系统教育中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和社区,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友关系和邻里关系。由于受技术、环境以及思维的限制,个体是实在的个体,有限个体间分享有限的学习资源。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技术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充当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学习不再局限于线下的实在空间,学习者借助技术的支撑分享和获得所有的资源,并且个体与个体之间可以形成虚拟的群体,从而发挥智慧的最大化。在虚拟的信息空间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基于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目标进行多种层次的学习交互,从而打造多元的协作关系。“离线网络的学习”(2020年)和“远程协作语言学习”(2021年)都较好地体现出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工具与各国各地区的学习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六、总结与展望

2012—2017年《报告》中每一种创新教学法都结合了当前社会与教育发展的热点话题,其中包括创新教学理念、新技术以及技术与理念的相融合,从而为当下的教学实践提供技术和理论的创新。同时,综合历年《报告》对比分析得出,人工智能教育,尤其是离线网络学习将在未来几年具有长期重要的影响。我国未来教学实践的创新主要应注重各阶段教育的衔接性、教与学情感、多元学习空间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和公平等方面的问题。

猜你喜欢
学习者教学法报告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报告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