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枝子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性状

2022-10-26 11:48
辽宁林业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胡枝子氮源碳源

王 朵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

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是豆科Leguminosae胡枝子属Lespedeza直立多年生灌木,别名胡枝条、行军茶等[1],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江浙地带等[1-2],在我国东北地区也有野生和种植。胡枝子根系发达且有分蘖,生长速度快,耐干旱贫瘠,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胡枝子叶片数量多,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可作为饲用植物使用[3];胡枝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萜类、生物碱等,具备很高的药用价值[4]。此外,胡枝子绿期长,花期晚,具有观赏价值,常在园林栽培[5]。胡枝子具有的多种潜在优势,使其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胡枝子的研究以栽培技术、牧草饲料、医用价值等为主[3-5],但对其病害的研究较少。笔者以辽宁铁岭地区胡枝子叶斑病为研究对象,明确其病原菌的种类,为胡枝子的病害识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供试材料

发病的胡枝子叶片采自辽宁铁岭。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燕麦培养基(OA)、麦芽浸汁培养基(MEA)和察氏培养基(Cza‐pek-Dox)。

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形态鉴定

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与纯化[6]。分离出的菌株在27℃条件下恒温培养7 d,在菌落边缘挑取少许菌丝,待其产生分生孢子时,进行单孢分离纯化[7],纯化后的菌株保存于20%灭菌甘油中,-20℃保存备用。将单孢纯化的菌株接种于PDA、OA和MEA培养基上,27℃分别培养7 d,观察菌落形态并拍照记录,用倒置荧光显微镜(ZEISS Axio Vert.A1)观察分生孢子形态,根据真菌鉴定手册[8]和相关资料进行形态鉴定[9]。将分离纯化的菌株编号为EL1。

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采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用引物ITS1/ITS[10]、NL1/NL4[11]、T1/T2[12]、RPB2-xf/RPB2-xr[13]分别扩增菌株的ITS,核糖体大亚基(LSU),β微管蛋白(β-tubulin)和RNA聚合酶II(RPB2)的基因序列。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送往公司测序。从NCBI下载其他菌株的序列,用Sequence Matrix将菌株EL1的ITS、LSU、β-tublin和RPB2基因串联,Seaview4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11构建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

1.4 致病性测定

依据柯赫氏法则,将健康的1年生胡枝子叶片表面消毒后,接种直径5 mm的菌饼,菌丝面朝下,以无菌PDA培养基为对照,每次5片叶,重复3次。接种后将其放置于27℃恒温培养室培养7 d,相对湿度80%,每天观察发病情况,对出现发病症状的叶片,再次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

1.5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5.1 最适温度和pH值测定

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PDA平板,27℃培养5 d后,在菌落边缘用打孔器制备直径5 mm的菌饼,将其转移至新的PDA平板,温度分别设5、10、15、20、25、27、30、35℃进行培养。

用1 mol·L-1的NaOH和HCl溶液将PDA培养基的pH值分别调至4、5、6、7、8、9后,分别在平板中央接种5 mm的菌饼,27℃培养7 d后,测定菌落直径。每种处理4次重复。

1.5.2 最佳碳源、氮源测定

以察氏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以硝酸钾为氮源,选择16种碳源(棉籽糖、葡萄糖、甘露糖、蔗糖、海藻糖、麦芽糖、果糖、可溶性淀粉、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山梨醇、木糖醇、乳糖、甘油、阿拉伯糖),对照不添加任何碳源。

以蔗糖为碳源,选择23种氮源(牛肉粉、酵母粉、胰蛋白胨、硝酸钾、亚硝酸钠、硫酸铵、尿素、甘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亮氨酸、半胱氨酸),对照不添加任何氮源。

两组处理培养温度均为27℃,培养时间7 d,每组处理重复4次。

1.5.3 菌丝致死温度测定

将直径5 mm的菌块放于含1 mL无菌水的离心管中,然后于40~50℃(温度梯度5℃)的恒温水浴锅中处理10 min。当离心管冷却后将菌块置于PDA平板,27℃恒温培养,每天观察记录并确定菌丝致死温度[13]。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菌株的形态

菌株EL1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背面橘黄色,边缘白色(图1A);在OA培养基上,菌丝绒毛状,菌落灰白色(图1B);在MEA培养基上,菌丝绒毛状(图1C),NaOH颜色反应为先绿色后棕色(图1D,E)。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3.8~5.8)μm×(2.0~2.7)μm(图1F)。

图1 菌株EL1培养性状

2.2 分离菌株的致病性

田间采集的胡枝子叶片发病部位呈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图2A);对照叶片未发病(图2B);将分离菌株EL1的菌饼接种于胡枝子叶片,培养7 d后接种部位产生褐色病斑,病斑中心有白色菌丝(图2C)。将发病的叶片再次进行组织分离,分离到的菌株其培养性状与接种菌株一致,对照叶片未分离到致病菌株,表明分离到的菌株EL1为胡枝子叶斑病的病原菌。

图2 胡枝子叶片的发病症状

2.3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分离菌株EL1的ITS、LSU登录号分别为ON479323、ON495342;β-tubulin、RPB2基因登录号分别为ON530893、ON530892。Blast在线比对后,EL1与附球菌属Epicoccum真菌相似度达99%。菌株EL1与E.latusicollum聚为一支,节点自展支持率为99%(图3)。结合EL1的形态特征,将菌株EL1鉴定为E.latusicollum。

图3 基于ITS、LSU等基因的菌株EL1系统发育分析

2.4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菌株EL1的生长温度范围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7℃。当温度为35℃时,菌丝未生长(图4A)。菌丝在pH值4~9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6(图4B)。

图4 温度和pH值对菌株EL1生长的影响

该菌株在不同碳源的察式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以棉籽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速率快,菌丝致密;以阿拉伯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慢,菌丝稀疏(图5A);菌株EL1在不同氮源的察式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以牛肉粉为氮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但菌丝稀疏;以亚硝酸钠为氮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慢,菌丝极为稀疏(图5B)。

图5 碳源和氮源对菌株EL1生长的影响

此外,菌株EL1经40~49℃水浴处理10 min,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继续生长,但经50℃水浴处理10 min,菌丝不生长,表明该菌的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

3 讨论与结论

胡枝子叶片中酚类物质丰富,能显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14],常见的病害是胡枝子锈病[15]。笔者发现胡枝子的一种病害,其叶片病部为褐色,有黄色晕圈,通过植物组织分离和形态鉴定,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分离到的菌株为胡枝子叶斑病的致病菌;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分离菌株EL1为Epicoccum latusicollum,分类地位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亚隔孢壳科Didymellaceae附球菌属Epicoccum。

关于E.latusicollum的研究极少,局限于分类学的研究[16]。该菌主要分离于高粱Sorghum bicolor、野 山 茶Camellia pitardii、罗 汉 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等,被认为属于腐生菌或内生菌[16];此外,该菌也可侵染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的叶片[17]、山药Dioscorea opposita茎蔓[18]和烟草Nicotiana tabacum的根与叶[19-20]。本试验对E.latusicol-lum生物学性状研究表明,该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7℃,最适pH值为6,最适碳源为棉籽糖,氮源为牛肉粉,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这为该病害的正确识别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胡枝子氮源碳源
缓释碳源促进生物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胡枝子属植物生态价值及应用研究进展
不同碳源对铜溜槽用铝碳质涂抹料性能的影响
绿化植物胡枝子种子硬实破除方法对萌发的影响
5种野生胡枝子种子的耐盐萌发响应
大叶胡枝子根皮抗炎镇痛活性部位及其机制
无机氮源对红曲霉调控初探
四甘醇作碳源合成Li3V2(PO4)3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中药渣生产蛋白饲料的氮源优化研究
响应面分析法和氮源改进优化L-赖氨酸发酵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