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间行为的人本导向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

2022-10-27 06:41白冬皓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圈城市规划导向

白冬皓

(华海智汇技术有限公司)

1 引言

智慧城市建设属于一项长远战略目标,在“十四五”时期,针对此项工作又提出了许多新部署,比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提高数字化社会建设步伐等等,这对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1]。借助时空间行为,可以为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不同视角,同时受“人本导向”理念影响,可以为工作人员优化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计划提供新思路。“人本导向”理念最早出现在西方,但是当我国蜕变为经济大国后,人本城市建设思想在我国逐渐得到了推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在开展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时,还应提高对民众个体的关注度,了解其时空间行为,凭借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民众具体需求,为工作人员优化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方案提供了便利,可以有效加快智慧城市发展速度。

2 研究背景

自我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后,不同时期,其基本建设思路也所有差异,比如在“十二五”时期,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为“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交通问题是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在“十三五”时期,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则变为了以人为本。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十四五”时期,在制定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计划时,不仅应保留之前的工作经验,还需要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情况,尝试将最新信息技术与城市行业融合,打造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提高城镇化质量,提高城市管理效果,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在工作中,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包括多项内容,其中以生活圈、交通以及社区三者所占地位最高,相关人员应在其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3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人本导向的生活圈规划与管理

3.1 基本概念

城市生活空间是城市人类活动的空间映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要素。最早,日本地理学者荒井良雄说道“生活空间就是在空间中出现的人类活动”,即可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需求的空间场所。他认为生活空间包括多个组成要素,比如购物空间、休闲空间、就业空间等等,其本质为“位相移动空间”,即以自身为核心的相对活动空间。

“生活圈”概念最早也出现在日本,在《农村生活环境整备计划》中提道:生活圈就是在某特定环境下,人类日常生产、生活在该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他们所划定的生活圈等级为“村落——大字——旧村——市町村——地方都市圈”。我国研究人员参考后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日常生活圈”概念,但是由于出发角度不同,因此提出了不同概念,比如袁家冬、张娜等人以居民生活角度切入,根据功能完成了生活圈定义,比如居住生活圈、就业生活圈、教育生活圈等等。

3.2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人本导向的生活圈规划与管理分析

以民众日常生活活动所发生时间、空间以及功能特征为切入点,可以民众生活圈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社区生活圈、基本生活圈、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以及协同生活圈。

以民众时空间行为为基础,遵循“人本导向”理念,在所开展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中,应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可以尝试打破城市生活圈之间的隔阂,以城市空间结构为切入点,从“以产业功能区为节点,以经济联系为纽带”转变为“以居民生活圈为节点,以居民活动路径为轴带”,使城市空间社会形态具备“小组团,多中心”特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民众生活质量[2]。除此之外,借助手机通话数据、公交IC卡数据、微博签到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分析民众行为模式,为实现可持续性与动态化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帮助。

4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规划与管理

4.1 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伴随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多元化特点与异质化特点日益明显,在建设智慧社区时,应以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切入点,吸引民众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民众日常生活行为与特征,了解其客观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出发,发现社区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优化。同时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以时空间角度为切入点,综合居民需求,制定最终管理方案,提高社区资源利用率[3]。比如可以结合社区公共设施利用情况制定具体开放时间,协调设施供给需求。

4.2 提供个性化服务

人本导向最直接的表现方法就是个性化服务。在当社会个性化服务成为了各行业发展趋势,如何借助智慧社区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了智慧社区主要发展趋势。在规划与管理期间,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了解个人信息,了解居民生活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除此之外,还可以与政府、企业、公共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可以在社区卫生中心搭建档案管理平台,结合民众实际情况制定健康风险评估,为其提供专业的饮食计划、运动计划,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4.3 社区交往及社区精神

我国拥有独特的社会历史与人文环境,长久以来,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智慧社区中,可以培养居民养成“主人翁”意识,尽最大可能参与到具体工作中,而且还可以将社交网络服务融入其中,提高居民交流频率,营造良好社区环境。

4.4 案例应用

本次研究中以天津市北辰区某社区为例,开展建设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本次设计的智慧社区以网格化为基础,通过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事物的精细化,智慧社区的实现建设中与当地区政府进行了全面合作,在社区内部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北辰区政府则从宏观层面予以了充分引导。在当地政府牵头引导下,当地信息化管理部门、城建部门等参与下确定了天津市北辰区某智慧社区的顶层设计,并结合区域的自身特点,通过以点带面的建设实现了智慧化社区的有序推进。本次建设中,针对社区在网络通信设施上的不足进行了重点建设,根据社区建设要求与个性化服务供给需求,投入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传输传感设备,搭建了社区数据中心,实现了社区传统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本次建设的智慧社区在满足社区基本网络通信需求下增加了传感、交互与感知功能,配合天津市北辰区政府的资金投入与合作对应用设备进行了前期校验与更新复验,达到了智慧社区对网络通信的要求。本次的智慧社区建设充分考虑到了人本导向理念,将提升天津市北辰区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作为建设导向与核心目标,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广大社区市民取得了有效沟通。在数据中心建设中,坚持以保障数据安全为主,关注社区居民的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情况,逐步完善智慧社区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并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保密标准。

5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人本导向的智慧交通规划与管理

5.1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个性化信息发布

图1为以时空间行为为基础,人本导向理念为核心,可以满足居民出行个性化需求、智慧需求以及个人行为需求的智慧出行框架。

图1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人本导向的智慧出行框架

自我国完成互联网普及后,我国信息世界呈现出“信息爆炸”状态,虽然为民众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为民众造成了困扰。在智慧出行规划与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协调用户与信息二者的关系,了解用户需求,实现信息针对性发布。在智慧出行规划与管理中,应严格遵守“人本导向”理念,以时空间行为为切入点,对民众出行进行适当引导,提高民众决策准确性,有效提高居民出行质量。

5.2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出行决策支持服务

智慧出行最大的作用在于可以为民众提供帮扶信息,提高民众决策效率与质量。现阶段,与民众出行有关的决策有两类,分别是基于位置服务与基于出发地、目的地、出行方式服务。在时空间行为中,民众可以站在全方位、立体的对出行情况进行模拟,可以预测出行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为民众制定出优质出行计划。以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大街为例,首先,收集居民时空行为数据与相关数据构成城市居民出行数据库,通过标准置信椭圆法对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进行测度,并划定各社区不同年龄群体的社区日常活动空间范围,并按照置信度分为68%置信度圈层、95%置信度圈层与99%置信度圈层,置信度越高可表示空间内居民活动出行距离越长、次数越少、出行频率越低。因此,系统可根据实时数据对日常活动空间进行测度,并整体体现出公共资源的使用状态,从而系统可以根据居民的自身出行需求选择最佳出行路线。

6 结语

借助时空间行为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民众需求,还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脚步的重要举措,但受限于本文篇幅限制,实际工作仍存在许多可优化之处,相关人员应进行进一步研究,帮助我国早日完成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猜你喜欢
生活圈城市规划导向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面向“15分钟生活圈”社区结构的表示学习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城市规划区内中小型遗址保护的策略分析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