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油用牡丹疫病发生规律初步调查

2022-10-27 03:05宋晓斌李健康李鹏飞王泽宾王文宏
陕西林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油用感病海拔

宋晓斌,李健康,李鹏飞,李 莉,王泽宾,王文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2.陕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西安 710082)

油用牡丹具有适应性强,种子含油量高,油品质量好等特点。近些年,在市场调节和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油用牡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型产业,在乡村振兴及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发展面积的不断扩大,油用牡丹病虫害发生也越来越严重,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1-4]。其中,牡丹疫病作为油用牡丹病虫害之首,在2018年大发生,给产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与危害,本文对陕西省油用牡丹主栽县镇安县疫病发生与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1 镇安县及油用牡丹基地概况

镇安县位于在陕西省的东南部,商洛地区西南角,地处于秦岭东段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3°8′~33°8′57″,东经108°34′35″~109°36′51″,东邻山阳县和湖北郧西县,西邻宁陕县,南与旬阳县接壤,北与柞水县相连。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长期以来受雨水浸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河流和纵横交错的山川,形似积山、川、坪、滩为一体的掌形叶脉状的地貌,海拔落差最大达2 257.6 m。气候南北过渡带特征明显,北方和南方气候共存、南北植物种类均有分布,年均日照1 947.4 h,年平均风速1.4 m·s-1,年均气温12.2 ℃,无霜期206 d,年均降水量804.8 mm。属于我国特别贫困山区县,人口30.5万人,其中约八成人口为农业人口,经过多年扶贫攻坚,于2019年整体退出贫困县名单[4]。

镇安县经济林产业主要有板栗、魔芋,近年来以农民增收、行业增效为目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合作形式,在高峰、铁厂、大坪、回龙、木王等镇建立油用牡丹种植基地2 000多公顷、育苗基地100多公顷,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积极培育油用牡丹产业成为脱贫致富支柱。2018年以后,牡丹疫病大面积暴发,全基地不同程度受到危害,最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70%以上,大量植株死亡,给广大种植户和龙头企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

2 调查方法

对镇安县油用牡丹集中栽植区——种植基地,采用随机抽样和标准地方法,调查牡丹疫病发生情况[4]。随机抽样采取踏查法,随机抽取不同地块一定牡丹植株数量的发病植株数量,计算发病率和感病指数。标准地调查取20 m×20 m标准地3块,调查、计数和计算发病植株数、发病株率,确定发病等级。同时根据不同地块发病情况分析牡丹疫病与品种、气候、种植密度、海拔、坡向与坡度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筛选疫病发生最关键影响因素。

病级分为I~V 5个等级(表1),分别赋予0~4不同的代表值,依据发病等级和植株数,按照如下公示计算病情指数:

表1 油用牡丹疫病等级划分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病与品种

不同品种疫病发病率调查结果(表2)显示,陕西镇安县油用牡丹主栽品种发病率紫斑牡丹21.97%~28.57%、平均24.67%,凤丹牡丹25.00%~27.36%、平均26.54%,紫斑牡丹略低于凤丹牡丹,但二者之间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感病指数紫斑牡丹12.12~16.67、平均13.68,凤丹牡丹12.62~14.77、平均13.63,紫斑牡丹略高于凤丹牡丹,二者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表明这2个主栽品种对疫病抗病性都在同等水平。

表2 主栽品种牡丹疫病发生率

3.2 发病与气候

2017-2019年连续3 a调查与观察发现,油用牡丹疫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极为密切。图1是2018年4月分镇安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曲线图。从图1可以看出2018年4月3-7日(5 d)有倒春寒发生,气温从最高32 ℃急剧降至最低2 ℃,温差达到了30 ℃,结果之后油用牡丹疫病严重发生,宏达公司牡丹园内平均发病率达到了35%,而2017、2019年镇安县4月最低温度分别为4 ℃和5 ℃(图2),没有2018年4月那样的倒春寒过程,该园牡丹平均发病率不足10%,疫病的发生相对较轻(图1)。这可能是由于气温的急剧变化,使得植株受到冻害之后,组织细胞受伤而使胞内细胞液渗出,为恶疫霉的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恶疫霉的侵入进一步加剧了感染植株的死亡。

图1 2018年4月镇安县最高最低气温

图2 4月最低气温、温差及凤丹牡丹疫病发病率

3.3 发病与海拔的关系

图3是根据2018年不同海拔地块油用牡丹(凤丹)疫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所做的海拔与发病率关系图。从图3可以看出,海拔500 m的地块疫病发生率为25%,病情指数仅为13.75,之后随着海拔升高,油用牡丹疫病发生率和病情指数逐渐升高。当海拔高度为800 m时,牡丹疫病的发生率达到32.7%,病情指数达到了22.46。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发病率增加,并且发病的严重程度也增大。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随之而降低,牡丹植株发生冻害的可能性增加,冻害给病原菌的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生产中尽可能不把油用牡丹栽植在高海拔地块,以免疫病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图3 不同海拔地块发病情况

3.4 发病与栽植密度

从不同密度地块油用牡丹疫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图4)看出,在相同株龄的情况下,栽植密度为1.50万株·hm-2时,疫病发生率和感病指数分别只有8.2%和4.02,当密度达到2.25万株·hm-2时,疫病发生率、感病指数分别为14.2%和8.92,当密度为3.0万株·hm-2时,发病率、感病指数分别为32.9%和19.56,当密度为3.75万株·hm-2时,发病率、感病指数分别为59.7%和26.31,即发病率和感病指数都是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加重。这是因为栽植密度越大,病原菌扩散距离缩短,有利于病原菌在植株间的传播。另外,合适的密度有利于油用牡丹植株健康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所以保持合理的栽植密度对于油用牡丹疫病的预防和产量及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图4 栽植密度与发病的关系

3.5 发生与株龄

从不同株龄地块油用牡丹疫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图5)可看出,在栽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7 a生植株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分别为44.3%和25.34,明显高于5 a生和3 a生植株的26.4%、12.34和44.3%、25.34,表明油用牡丹植株株龄越大疫病发病率越高。这可能是因为株龄越大,植株生长势渐弱,对病害的抗性逐渐下降。同时,株龄越大,接触病原菌的概率就越大,因而感染病原菌的几率也就增大。

图5 疫病发生与株龄

3.6 发生与管理水平

油用牡丹园管理水平与牡丹疫病的发生有着一定关系。管理粗放的牡丹园疫病的发生重于管理精细的园子。这是由于管理精细的牡丹园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除草等一系列措施为园内牡丹生长提高有利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了植株的健康生长,增强了植株的抗病性。

4 小结与建议

油用牡丹疫病是由恶疫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植株根、茎,输导组织解体而最终死亡[1,5]。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海拔、栽植密度、株龄、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气候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4月的倒春寒能够加重病害的发生;高海拔地块牡丹发病率高于低海拔地块,栽植密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管理水平好的牡丹园发病轻于管理粗放的牡丹园。调查结果发现该病的发生在紫斑牡丹和凤丹牡丹2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除了牡丹品种自身抗病性因素外,调查时取样的大小也对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推进镇安县油用牡丹健康发展,有效防控疫病损害,应主要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建立油用牡丹灾害性气候和生物灾害预警系统,加强灾害性天气与主要病虫害关联分析,提前做好诸如牡丹疫病等灾害性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的测报,并制定相应的对策预案;二是抓好田间生产管理,特别是土壤管理,注意田间排涝和灌溉,保持田间植株的合理密度,切忌植株过密;避免植株株龄过大,及时进行树龄过大植株更新。

猜你喜欢
油用感病海拔
我国在珠穆朗玛峰架设世界最高海拔气象站
烟蒜轮作对易感病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高海拔的甘南
光伏支架对油用牡丹生长特性影响的研究
与番茄颈腐根腐病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开发
油用牡丹助农增收
野生猕猴桃实生后代株系对溃疡病的抗性及果实品质
百合抗尖孢镰刀菌细胞突变系的防御酶活性变化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油用牡丹助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