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评价:研究现状、理论基础、设计与实施

2022-10-28 13:31栾文娣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指标评价课程

栾文娣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 江苏 徐州 221004)

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系列文件的出台,进一步促使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在混合式教学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其教与学的效果如何,如何开展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等问题也备受关注。

一、混合式教学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的需要

2020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论等顽瘴痼疾。教育评价总体改革方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是要创新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从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混合式教学能多维度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来评价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符合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的需要。

(二)教学评价适切的需要

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无论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还是教学资源等都有极大的差别,这就使得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也在发生转变,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经不再适切。围绕混合式教学评价开展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价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三)混合式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

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20年全国高教处长会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指明:“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教与学的状态”,这意味着混合式教学将是以后教学的常态。开展有效的混合式教学评价,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职业道德水平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广义上的混合式教学,是指将多种学习理论、教学媒体、教学模式等进行混合,以此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Driscoll,2002;何克抗,2004;祝智庭,2004)。狭义上的混合式教学就是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混合(Barnum,2002;Hofmann,2008;黄荣怀,2006;黎加厚,2008)[1]。有关教学评价,我国学者程书肖(2004)认为,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2]。

(二)文献综述

从知网查阅发现有关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课程实践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而关于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不多,现有文献主要从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进行了相关论述。基于广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刘智勇等(2017)从环境因子、学习因子和教学因子三个维度构建了平台运行情况、技术服务水平、学习适应性、教学方法等10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从狭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角度,王伟毅等(2020)搭建了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学习实效评价结构框架以及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具体课程为例介绍了该评价体系的应用实践[4];于洪涛(2017)以某高校103门参与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课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线上教学效果评价和线下教学效果评价两个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线上教学效果评价包括七个二级指标,线下教学效果评价包括三个二级指标[5]。从学习者角度,翟苗等(2020)聚焦高校混合式教学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指标,向选修“大学物理”课程的144名学生分别发放了学习态度问卷、学习动机问卷和学习投入度问卷,从学习者角度设计了以学习完成度、学习投入度为核心的形成性评价指标模型,并得到了学习完成度和学习投入度的计算公式[6]。从教学活动的角度,郭建东(2020)通过研究活动、评价和能力三者的关系,构建了教学活动过程中8个关键观察点的指标体系等[7]。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将混合式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价、线上和线下教学评价、学习者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一是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充实;二是评价体系的指标点设置较多,可操作性有待加强;三是学生参与评价权重较少,教师主观评价较多,学生参与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四是评价对于教学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强,对于改进教学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此,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构建充分体现学习者学习过程和效果、可操作性强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混合式教学评价研究的重点问题。

三、混合式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并在生活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教育应该为学生学习创设丰富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从而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发展潜在的智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全新的智能理念,促使人们反思现有的教育活动和评价模式。该理论对于混合式教学评价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智能是多元的,评价形式也应该多元化,要摒弃以标准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传统评价形式;二是在不同的学习情景下评价,过程和结果要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三是评价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要用发展眼光对待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由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共同协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共同承担发展目标任务的评价。评价不是为了做出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要实现阶段性或预期性发展[8]。发展性教学评价还关注非预期生成目标的效应和效果,注重评价视角多元化,重视评价过程的周期性。发展性教学评价对于混合式教学评价的启发:一是教学评价要注重评价对象的参与,与评价对象共同商议评价标准和指标;二是虽然我们预设了评价目标,但是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目标和随机生成的课程目标;三是评价主体、评价视角、评价方法等都要体现多维性;四是评价是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活动,要注重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改进机制。

(三)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是所有成员为实现同一目标和达成同一愿景而构建的学习群体,群体中的成员共享学习过程与感受,共同参与、互相作用,以此方式增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9]。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目标导向,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在混合式教学中,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都建立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之上,成员之间不是简单的集合,而是以情感为纽带集合在一起。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个体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认识,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再完全是教学的发起者和控制者,而是作为学习者的伙伴参与到沟通活动中,并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建构和专业经验的分享[10]。

四、混合式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评价包含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诸多因素的评价,核心是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的评价。

(一)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1.学生学习的评价

混合式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方面。过程性评价有三个节点:一是课前学习评价,包括线上观看视频的次数和时长、访问学习平台次数、讨论区互动、在线学习测验等,课前学习情况可通过平台行为数据获取;二是课中学习评价,主要是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能力、活动方案设计能力等;三是课后学习评价,包括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任务的能力、自愿完成挑战性项目的能力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学习成果、课程期末考试等(见表1)。

2.教师教学的评价

在混合式教学教师评价方面,基于“教”与“学”过程中的交互关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多方参与的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混合式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内容全面、结构清晰、形式多样,能够有效支持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资源。其次,教师需重新规划课内外学时及学习内容、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建立问题反馈机制等,从而构建互动合作、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新模式。因此,对于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教学设计评价和教学实施评价,包括平台资源建设情况、任务单设计的合理性、线上互动的及时性、课堂活动组织和课后反馈的有效性等(见表1)。

表1 混合式教学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3.课程评价

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从课程这一源头抓起,高水平的课程是保证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前提与根本[11]。混合式课程评价是对课程与教学支撑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实现情况的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是重点。混合式教学的课程目标应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学生的学情相适应,主要包括明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有效落实课程目标的实施路径两个重点环节(见图1)。

图1 课程评价图

(二)混合式教学评价的实施

1.选定评价主体

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指标确立,开展自评和互评;二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效能感等。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同行、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等。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学院管理人员、校外专家等。

2.确定核心指标和权重

混合式教学评价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实际评价中要选择最能反映本质特征的指标,舍弃次要非本质的指标,避免评价内容的复杂、繁琐。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价包括专家评价、座谈访谈等,定量评价包括线上行为数据分析、测试成绩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要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占比和权重。

3.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

混合式教学评价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反馈,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线上线下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状况等,从而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可以有助于课程负责人发现课程短板,从而改进课程建设质量。因此,要充分运用混合式教学评价的结果不断改进教学和课程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指标评价课程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