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环评管理 筑牢绿水青山第一道防线 *

2022-10-29 11:33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
中华环境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污染源环境影响

文 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

主要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环评与排污许可围绕支撑环境质量改善,立足服务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源头预防和过程监管效能,多项工作取得重要突破。“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下简称“三线一单”)从试点推进到全面铺开,完成了所有省市两级成果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建立。排污许可确立核心制度地位,出台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环评“放管服”力度空前,取消了竣工环保验收和环评机构资质审批等多项行政许可,登记表由审批改为在线备案,审批和监管全面向基层下沉。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进一步聚焦重点、优化流程、提高效能,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更加健全,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便民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持高质量发展作用凸显

“三大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环评全面完成,“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越发明显。流域、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环评取得新突破,产业园区、煤炭矿区、港口、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环评全面推进,在优布局、调结构、控规模、促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区域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通过项目环评推动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分别约46.8万吨、3.7万吨、19.0万吨、27.4万吨、42.5万吨。将335.68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涉及年许可排放化学需氧量约625.16万吨、氨氮56.36万吨、二氧化硫454.4万吨、氮氧化物627.02万吨,颗粒物194.09万吨。

有力加强生态保护措施

通过30余个流域综合规划环评,对近200个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水利水电工程提出取消建设的优化建议,将多段干、支流纳入栖息地整体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进一步强化,野生动物通道、过鱼设施、替代生境建设等逐步成为水利水电和线性工程标配,全封闭声屏障等环保创新措施开始落地实施。

多措并举服务“六稳”“六保”

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急需的建设项目实施环评应急保障。持续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保障。创新实施“三本台账”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机制,优化环评服务,健全提前介入机制,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主动对接部委和地方,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时间。多次修订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分类管理名录,明确“名录之外无环评”,在聚焦环评管理重点的同时,降低51个二级行业环评类别,取消40个二级行业登记表填报。制定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修订环境影响报告表格式,建成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大幅提升环评审批效率,全国平均审批时间已经压缩到法定时限的一半。

重点工作

建立全地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2015年中央深改组第十四会议上,指出要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在2017年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要求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为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将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进一步肯定了这项工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中央文件、长江保护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和34部地方性法规均对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作出规定。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从4个城市开始试点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并在全国推开,截至2021年底,全国省、市两级“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全面完成政府审议并发布实施,全国共划分约4万多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基本建立起一套全地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支持。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

修订多项法律,发布《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建立以一办法、一名录、一指南、一通知为主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体系,实现我国固定污染源监管流程的再造,让法律法规对一个企业提出的所有环保要求衔接融合到一个证上来,让信息和数据共享到一个高效统一的平台上来,推动污染物排放管理从过去以准入为主的管理向既抓审批又抓事中事后监管的全流程管理转变。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将全国338.6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管理范围,其中核发排污许可证35.98万张,排污登记单位299.23万家,下达排污限期整改通知书0.47万张。构建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审批权限、条件、流程和管理信息平台,出台排污许可证电子证照标准,实现“单点登录、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研究制定分类管理名录,从无到有,发布76项排污许可技术规范、45项自行监测指南。

构建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2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环评法律法规多次修正,环评制度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一是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一法两条例”为主体、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立了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公众参与、区域限批等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三是构建了程序规范、行业管理、信用监管、技术导则标准、信息化支撑等较为完善的管理和技术体系等。四是打造了审查审批、技术评估、环评单位、环评工程师等队伍支撑体系。二十年来,全国经济总量增长了9倍,能源消费总量相比只增加了2倍多,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则下降了四分之三,环评作为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污染源环境影响
智慧化工园区刺激性气体污染源定位技术
固定污染源精准治理系统中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效果研究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静压法沉桩对周边环境影响及质量控制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污染源数据中的应用
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