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登岛作战油料输送瓶颈问题分析

2022-10-31 13:41刘明阳
中国军转民 2022年19期
关键词:跨海油料登岛

■ 刘明阳

随着中美博弈的日趋激烈,以及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尤其是台海方向,台湾当局“挟洋自重”“倚美谋独”的政策路线愈发清晰,渡海登岛作战将成为未来我军的一种主要作战样式。

油料是当前各类武器装备的主要动力来源,能否安全、顺利、高效的将油料进行跨海输送,直接关系到渡海登岛作战的进程和结局。研究渡海登岛油料输送相关问题,努力构筑空海一体、岸海衔接、输送顺畅的油料输转通道,实施油料跨海输送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渡海登岛油料输送的特点要求

一是战斗异常激烈,油料消耗量大。在渡海登岛作战中,双方为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必将投入大量飞机、舰艇等高耗油装备,重兵快登的作战样式也注定了油料消耗与日常训练相比成倍增加。为确保登岛后作战行动的持续性,必须有可靠的后续油料补给。

二是战场环境透明,防卫任务艰巨。渡海登岛作战中,海面通常较为开阔,目标明显,加之现代侦察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迷彩伪装、隐真示假等手段已难以发挥作用,战场环境已几近透明,油料的输送、加注等活动将充分暴露。传统炮火、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都对油料保障链条产生巨大威胁,是潜在的毁灭性威胁。考虑到油料保障分队和装备在作战中的极高军事价值和相对薄弱的防卫能力,将成为敌人重点打击的目标,生存难度极大。

三是装卸环节复杂,技术要求较高。油料具有流动性、易燃易爆等特殊性,装卸载、加注都需要专用设备。渡海登岛油料输送时,通常没有良好的卸载设施,敌我双方的火力打击都将对码头港口等固定设施造成破坏。岸滩水文气象环境多变,并且受敌威胁严重,组织岸滩卸载困难而危险。

二、当前我军渡海登岛油料输送存在的问题

一是需求测算不精准。油料消耗量预测是渡海登岛作战油料保障的基础,油料消耗量预测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油料储存、运输、补给等工作,进而影响作战效能的发挥。如预测不准确,将严重影响油料储存的合理性以及油料运输和补给实际的选择,进而影响油料保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作战保障效率。就目前而言,我军还缺乏大规模重兵重装登岛作战的实际经验,缺乏相关经验和数据。渡海登岛作战是一个体系十分复杂的对抗过程,具有非线性、随机性的特点,这都增加了油料消耗的不确定性。

二是配套装备不完善。目前,我军还缺少在较高海况能持续大批量从海上向岸滩输转油料的战役级油料装备,难以实现建立由海至岸油料输转的快速通道;缺乏适应两栖环境的运加油车(艇),不能满足油料抵滩的高效卸载需求。对登陆艇、民用油船加改装还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成熟的战时加改装作业办法,在渡海登岛作战中,码头等固定设施往往遭到破坏难以利用,征用装备运输油料却无法向滩头卸载。

三是军地协同不顺畅。动员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地方油船动员潜力摸排不充分,数据更新不及时,军地协同演练组织少。各类相关部门、各类人员在民船动员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还未明确,业务渠道协调难。地方油船在设计建造时对战时可能担负的任务考虑不多。动员补偿机制、监督约束法规缺乏。

四是战场生存不乐观。登陆并建立滩头补给阵地后,由于占地面积大,油罐、管线等目标明显,防卫能力差,油料保障设施极易成为敌军重点打击的目标。即便第一时间建立了滩头油料补给阵地,能否提高战场生存率,为登陆部队提供持续的油料保障,将是油料保障分队面临的重大考验。

三、外军渡海登岛油料输送的主要做法

(一)诺曼底登陆中盟军渡海输送油料的主要做法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 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还是有史以来投入机械化部队最多的一次战役。鉴于以上特点,注定了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油料消耗量大。为提供不间断的油料保障,盟军做了充足的准备,专门成立了代号为“普拉托”的油料供应机构,在北起怀特岛的桑登,南至瑟堡附近的奎尔克港,铺设了10 条内径76.2 毫米的输油管线,日输油能力达到了3000 吨。自1944 年8 月至1945 年5 月期间,共向欧洲大陆输送油料45 万立方米,有效保证了盟军作战油料需求。

盟军采取铺设海底输油管线的方法跨海输送油料,适应海况能力强,隐蔽性高,持续供油能力强,但铺设技术复杂,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高,且机动性较差。

(二)马岛海战中英军渡海输送油料的主要做法

马岛海战是英国与阿根廷于1982年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在南大西洋爆发的一场规模较大,陆海空战俱全,有较多高技术兵器投入的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英军劳师远征,本土距离战区1.3 万公里,共派出舰船118 艘,飞机200 余架,人员2.7 万人。各类飞机、舰船、车辆用油,生活用油需求量大。为满足各类装备的用油需求,英军从私人公司征用了21 艘油船,在进行紧急加改装后,在本土和作战海区之间构建了一条海上移动补给线。战争期间,民用油船共运载油料42 万吨,有效弥补了英军补给线过长的劣势,为英军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英军采取的大量征用民船的方法跨海输送油料,能适应较高海况、机动性强,但对国家的战时动员能力有较高要求,必须有完善的法规制度和较强的加改装能力,才能确保在短时间内将民用油船转换为可以提供战时油料保障的重要力量。且由于民用油船自身基本不具备防卫能力,对交通运输线的安全性有较高要求。

(三)美军现行的渡海输送油料主要做法

1983 年起,美海军筹划发展筹措、运输和预置散装油料的能力,离岸油料卸载系统(OPDS)应运而生。该系统作用是在登陆作战中,陆上港口或码头设施受损、不足或不存在时,用于将油料由海上油船输转至岸滩补给点。美军将离岸油料卸载系统视为战略资产,认为其在后勤保障中的地位无可取代。经过多年发展,美军已装备了第一代、第二代两型离岸油料卸载系统。特别是改进之后的第二代系统,海况适应性强,可以连续不间断向岸滩实施油料输转。全套系统由专用母船、拖船和海底软管系统组成,专用母船上搭载有高强度复合材料制成的可沉底管线及卷盘(管线总长约13km)、泵送系统、工作挺和两栖作业车各1 台。油船跨海运输油料至系统附近后锚泊,通过系统将油料输转至岸滩。

美军的离岸油料卸载系统优势在于机动性相对较强,方便转移,连续作业能力强,可以实现大批量油料由海至岸快速输转。但整体系统造价高昂,展开撤收较为复杂,对操作人员水平要求较高,且跨海运输油料仍不能脱离油船的限制。

四、提高渡海登岛油料输送能力的建议

一是加快信息建设,破除“需求迷雾”。渡海登岛作战中,由于油料消耗量巨大,油料消耗量计算的工作量剧增,依靠传统经验估算油料消耗量主观性强、可靠性低,且误差较大,难以满足现代战争对油料保障快速、准确的要求。可以将相关数学方法运用到渡海登岛作战油料消耗量预测中,建立相关模型,同时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各类装备油料数量、可持续时间等油料保障相关信息,实现快速准确计算,降低人员主观判断对准确性的影响,提高油料保障效率。

二是加快装备研发,补齐“关键短板”。我军以往的物资卸载研究往往关注点在重装备卸载上,对液货特别是油料卸载涉及不多,研究不深,应下大力气专门攻关,在前期部队试用的基础上,尽快研制岸海衔接油料卸载专用装备,借鉴美军建立岸海油料输转通道的经验做法,开阔思路,取长补短,重点研发登陆油船输送装备、两栖运加油装备、漂浮管线油料卸载系统等,打造立体跨海投送平台,尽快补齐装备短板。

三是完善动员机制,实现“军民融合”。要顶层构建军地协调运行机制,同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标准建设。民用油船建造要注意考虑战时加改装需要,预留接口和空间,以便战时迅速完成加改装。组织重大演训任务时,邀请地方相关部门人员参与,增强彼此间的了解,确保需要时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迅速遂行跨海输送油料的任务。

四是考虑分散部署,提高“生存能力”。由于军事价值的重要性和自身防卫的脆弱性,油料分队必须考虑自身生存问题。在渡海登岛时,面对潜在威胁巨大的滩头环境,应避免建立大型后勤油料保障区域,而是建立分散部署的思维方式,分散成小规模分队,并且要不断机动、加强隐蔽,以使敌军的无人机和其他情报、监视、侦察设备识别的实际概率大大降低,从而提升战场生存能力。

猜你喜欢
跨海油料登岛
港珠澳大桥开通
组建战时油料输送部队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强化油库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武汉白沙洲粮食和油料批发均价
湖北省4月中旬粮油监测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