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面塑的百年发展

2022-10-31 09:44秦改梅
科学之友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面人面塑面团

文|秦改梅

天津面塑起源于清代的山东菏泽面塑,从创始人李世修起,历经百年、传承四代,在上百年的发展及传承历史中,天津面塑在继承传统面塑技艺的基础上,在面团、工艺、技法、尺寸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良创新,制作技艺不断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流派风格。

天津面塑及其基本艺术特征的形成

明清时期,随着漕运业的蓬勃发展,天津的人口逐渐密集起来,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手工业者来津谋生,其中就包括来自山东菏泽的面塑艺人李世修(后人尊称为“李师”)。

李师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东曹县穆李村人,1900年庚子国变时随叔父离乡谋生,凭着家乡捏面人的手艺到津、京等地谋生,随捏随卖,维持生计。

1920年前后,李师将原住地的传统曹州面人制作技艺带到了天津,促进了天津面塑的生成和发展,李师成为天津面塑的创始人。但是局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面塑的类型仅限于签举式的玩具类形式,现在天津的古文化街等地方还依然可以看到。

1946年,李师遇到了雷连吉,并在1948年前后将面塑制作技艺教授于雷连吉。

雷连吉传奇的拜师学艺经历

1927年,雷连吉生于天津的中产之家,年轻时学习土木工程,在制作建筑模型沙盘时突发奇想,想在沙盘中加入一些人物以增加其立体程度和可观性。一开始雷连吉用纸、布、木头等材料来尝试,但做出来的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

民国时期的面塑艺人

天津面塑第二代传承人雷连吉

一次外出途中,雷连吉偶遇摆摊做面人的李师,因当时粮食金贵,早期的面人体量都特别小,高4~7厘米,与沙盘的比例恰好合适,雷连吉买了几个面人回家与沙盘搭配后,发现它们虽大小合适,但都是《西游记》当中唐僧、孙悟空一类的人物,和沙盘的主题不相符。雷连吉想向李师订购一些现代的人物,但李师无奈地表示:“我当时学的就是这些题材,你要的人物我不会做。”见此状况,雷连吉有了自制面人的想法。

为了学习面塑制作技艺,雷连吉常常去李师的摊位前观摩,每次临走时再买几块面团回家练习。一开始,李师没有特别在意,反复几次后发现雷连吉是在观察学习他的技艺,不禁有些恼怒。出于手艺人的保守,李师明确拒绝了雷连吉,再看见他近前就不肯再做生意,马上去别处摆摊。雷连吉的学艺之路只能就此作罢。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948年,当时由于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市面物资匮乏,食品供应尤其紧张。雷连吉有一天出门时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无意间发现竟是李师,遂将其背回家中救治,待李师身体恢复后询问得知,因经济崩溃,市面上粮食购买困难,连吃的都没有,更没有余粮来做面人售卖了。

天津虽是水旱码头,有很多工作可以找,但大部分工作都是重体力劳动,上了年纪的李师已不太适合从事,而其他的工作需要铺保,李师没人给做铺保,房租交不起,吃饭也没钱,才饿冻在路边。

雷连吉家境殷实,将李师收留在家中长达五个月。李师感念雷连吉对他的救命之恩,又无以为报,就将自己的面塑技艺对他倾囊相授。雷连吉由此成为天津面塑的第二代传承人。

面塑技艺的发展迎来重要突破

雷连吉潜心学习面塑技艺,不断改良传统面塑的制作技艺及工具,为天津面塑技艺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改变。

首先,雷连吉将面塑作品从单独的个体开发成群像作品,注重作品整体设计效果的展现。传统的面塑是签举式的,雷连吉在进行面塑人物制作时给人物配道具和场景,比如山石、小的房子、亭子或者小的布景,把几件单独的作品组合到一起成为一套群像作品,使面塑由单一的玩具变成了有情有景的工艺品。这样就把面塑从玩具类过渡到了工艺品类。

天津面塑第三代传承人王玓

其次,在制作题材上雷连吉不局限于《西游记》当中的人物,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扩大到《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现代文学作品,而且把天津民俗元素加入到面塑作品中,比如天津特有的民俗生活被做成面塑作品。

在20世纪50年代,天津面塑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色彩运用更加典雅,人物造型更具功力,作品表现更为饱满且富有意境,形成了基本的艺术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面塑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保护,面塑艺人借此东风进行新的探索和创作实践,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题材作品,同时还创作出大批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歌颂英雄人物、展现社会新风尚和时代新面貌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天津面塑确立了自身独有的流派风格

王玓作品《高原的风》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王玓与雷晓蕾(雷连吉之女)开始跟随雷连吉学习天津面塑制作技艺,天津面塑在传承中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在20世纪90年代,天津面塑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流派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仕女类题材成为天津面塑的经典面塑材料薄、透、润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王玓在随雷连吉学习的过程中对面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天赋极高,不断对面塑材料进行研究与改进,使面团具备了更好的可塑性、质感和长久保存性,解决了面塑材料长期存放易发霉、变形、开裂等问题。

传统的面塑材料是用中药材来进行防腐、防虫的,需要提前把中药材研磨得特别细,然后加到面里,但即便研磨得再细,中药材也是有颜色的,做出的面人上面难免有小黑点,因此早期的面塑颜色都非常重。王玓在制作时特别苦恼这个问题,于是就坚持不懈地反复研究,尝试用现代的化工材料来代替传统的防腐材料。

王玓退休前在天津医科大学工作,单位有从事化工类材料研究的老师,王玓经常向其请教,自己也看书查资料,研究哪些材料适合加到面塑材料中,不厌其烦地进行调配。

从20世纪80年代接触面塑到现在,王玓一直在试验,先后改进研发了十几种不同的面塑材料的调配方法,最终调配出没有任何杂质的面团,制作出的面人透明感非常强。面人最薄的地方在阳光或灯光下能够呈现出半透明的效果,这是天然材质里透明感最好的原材料之一。

由于面团通透感强,古代仕女服饰中丝织物的质感能够完全体现出来,王玓根据面团这一薄、透、润的特性,将仕女类作品单独列出作为天津面塑的主要表现题材,而且形成了一系列制作仕女类面塑的技法和技巧,其作品呈现出“衣薄如纱、发细如丝、衣纹飘逸灵动、人物秀美如生”的独特艺术风格。

王玓制作仕女类面塑作品的技法成为后学者学习的圭臬,仕女类题材也因此成为了天津面塑突显流派风格的典型题材。

面塑的制作工具更为多样形成“捏塑同重”的制作技法

李师所使用的面塑工具只有四样——签子、剪子、梳子、拨子,称为“四子件儿”。雷连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升级,比如传统的拨子厚度在3厘米左右,特别厚重,雷连吉把拨子改得很薄,在压制衣纹等痕迹的时候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等到王玓学习的时候,她更不满足于现有的工具,而是在制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良,丰富了面塑的制作工具,将传统的四子件儿发展成十几种不同材质的面塑工具。

借助工具达到手不能完成的效果,这种方法就叫作“塑”。传统的面塑技艺不注重塑而注重捏,很少使用工具来塑,衣裙只是简单地堆叠,作品的表现力不是特别强。

王玓在丰富了制作工具之后,从传统的手捏和堆叠发展为“捏塑同重”,既有捏大形的过程,又要通过工具来塑形,以表现人物的细节。比如在一件作品中,你看不到人物的骨骼肌肉,但是通过人物衣纹的变化和肌理可以分辨出身体内部的骨骼姿态。

创立雕塑式面塑形制“重心法”是其中的核心技艺

王玓在随雷连吉学完面塑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传统的面人在制作的过程中里面都要放一根竹签来固定人物,由于竹签是直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物的姿态。而且,因面团和竹签的含水量不同导致二者的收缩率不同,面人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从竹签上崩裂。

王玓在发现这个问题后就思考能不能不用竹签,一来可以让作品做出不同姿势,二来能够解决作品后期破裂的问题。从一种制作方法到另一种制作方法的突破,王玓全凭自我摸索,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试验,克服重重困难后终于独创出一种新的面塑形制——雕塑式面塑,这也是天津面塑区别于其他面塑流派最主要的一个特征。

雕塑式面塑作品里没有任何支撑物,制作之前先把人物的支撑点设计出来,找准重心位置,然后开始塑造,作品完成后是很稳固的一个姿态,这种方法在天津面塑里叫作“重心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技艺。

2016年,天津面塑被收录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天津面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天津面塑完成了从民间手艺到国家遗产的重要转变。

王玓群像作品《八仙过海》

猜你喜欢
面人面塑面团
指尖上的妙手天成——虎年面塑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
捏个萌猪迎新春
跟踪导练(二)(3)
咖喱香肠面包
孙空空 捏面人
猫面团
师徒恩怨
面人王
面人王
指尖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