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当代国产动画的类型化与超类型化

2022-11-01 00:38王璐鹿
电影文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类型化动画创作

王璐鹿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009)

近年来,国产电影在类型化相关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令人注目的进展,国产动画电影亦不例外。在充满挑战的生存语境中,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以类型化为尽可能满足目标受众观影期待,提升商业效益的重要策略,同时在类型化经验不断积累的情况下,动画人又展开了超类型化的探索,大胆进行元素融合,对国产动画的整体面貌加以丰富,也为其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类似《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魔童降世》)、《雄狮少年》等电影,昭示着动画人对类型的关注与思考,也显示着国产动画凭借对类型的把握后来居上,乃至对美日动画“弯道超车”的可能。

一、类型化概念与国产动画的类型化背景简述

类型(genre)的概念原指文学样式,而随着电影艺术不断发展,其混杂工业性与艺术性的特征日益突出,类型片的概念由此诞生。“类型电影是建立在观众与制作者普遍认同和默契认同的基础上,是制片人、观众等共同享有的一套期望系统或者说是惯例系统”。类型片根据一定要求或程式制作而成,这种系统化、标准化的制片方式既保证了电影能实现批量集群(group)式的,可复制性(copying)和循环(cycle)式的生产,也保证了有着鲜明的辨识度。如在好莱坞早期出现的西部片、歌舞片等,就是其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类型片。这些电影中的西部荒野,嵌入了歌舞元素的情节等,都是观众辨识、记忆与悦纳的关键,也是电影人进行再创作时的依据。而随着社会景观与人们需求的变动,如审美分化等,部分类型片会渐渐退出舞台,新的类型有可能产生,部分类型片则长盛不衰,并会细化发展出各种亚类型,电影还会出现超类型化,即如波德维尔所说,以直觉对影片进行粗略分类的现象。

相对于好莱坞电影而言,国产电影的类型化起步较迟,但正如胡克预判的那样:“当前发展的目标应该是,让类型电影健康成长,逐渐成为主流电影的主体。”21世纪伊始,如彭吉象等学者已经就国产电影的类型化进行了理论探索。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完善,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升级,产业主体规模化,电影生产者的盈利需求与观众的娱乐/消费需求间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国产电影的类型化进入实践阶段并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大放异彩,如爱情、古装武侠、奇幻、都市喜剧、战争动作等适销对路的类型片之于国产商业片对进口大片的抗衡有着不可忽视之功,其于国产电影整体格局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尽管这一格局还存在不够均衡之弊,但电影人业已形成了类型化对于产业的高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共识。

而对于动画电影的创作而言,类型化同样是一条必由之路。在对迪士尼动画进行研究之后,有学者意识到,迪士尼动画的成功之处在于创作时对类型化规则的充分运用而非题材本身,而中国动画人却往往不能辨清类型与题材二者在影片接受中扮演的角色。如迪士尼近年来的《海洋奇缘》《寻龙传说》,前者以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传说为灵感创作而成,后者则融入大量东南亚国家如泰、越、柬等国的文化与社会风貌。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其题材是陌生的,但这并不影响电影最终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热捧。究其原因,无非是迪士尼已有成熟的,能够容纳不同题材的类型框架,这极大地扩展了迪士尼的创作空间。换言之,迪士尼不必倚重于某些妇孺皆知的题材,反之,其能以类型化对小众题材或弱势文化提供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

而在对题材作用的误判下,国产动画便出现了一批“西游”“封神”题材的“撞车”之作,没有真正把握到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魔童降世》等电影的取胜关键。事实上,观众固然会对本就历经了时代汰选的神话题材有所肯定与期待,但观众同样有对产品多样化的渴求。这种题材重复的创作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与资源的浪费,如紧随《魔童降世》上映的《新神榜:哪吒重生》尽管其立项早于《魔童降世》创下票房神话之前,其就艺术品质而言本身也是可圈可点的佳作,但其票房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部分观众对哪吒故事产生拒斥感的影响。同时,这种对国内古典文化题材的依赖,也不利于国产动画的“走出去”。一言以蔽之,国产动画电影的类型化,是在国产电影逐渐认可类型化,乃至实现类型本土化,以及国外动画电影做出了类型化的成功示范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

二、国产动画的类型化态势

“类型绝不仅是类型片创作的问题。……它是电影业方方面面的既定实践,而且贯穿生产、营销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因此,对当代国产动画类型化态势的讨论,不应局限于对近年来涌现出的富于类型特征的影片进行归类,而有必要立足于一个较为宏观的视角,考察创作者、制片者、发行者与放映者以及观众对类型化的参与。

首先是创作者在类型化创作上的自觉意识,即稍抑艺术个性的发挥,秉承“定型化的人物、公式化的情节、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三原则进行创作。早在《宝莲灯》(1999)时期,动画人的创作尚属摸索阶段,在对迪士尼动画的模仿中,就使电影初步具备了前述类型特征,如作为成长、历险主人公的沉香,解救母亲的情节,二郎神的宝库这一代表邪恶的视觉形象等。而在新世纪以后,动画人根据类型来选择和处理题材的方式则是有着明确自觉的。如《白蛇:缘起》中,心地善良,同时又因为人妖有别这一身不由己的原因原本居于对立阵营,最终堕入爱河的男女主人公便是爱情类型片中定型化的人物,而两人相识后并肩作战又生离死别,也是爱情类型片中的公式化情节,观众完全能够预期二人情感融洽,战胜误会,击败强敌的情节走向。又如在励志青春类型片《雄狮少年》中,原本被众人瞧不起的阿娟、阿猫和阿狗以及咸鱼强一行人,也势必不会轻易放弃舞狮,会在后来的舞狮比赛中大放异彩,这都是动画人与观众形成的一套默契认同。电影中如广州的高楼大厦等,则是用以说明人物境遇的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创作者明确意识到,前述设计能够充分满足观众对纯真爱情、对崭露头角的期待,释放其来自现实的压力。

其次是制片者的商业美学(commercial aesthetic)实践。近年国产IP动画取得了飞速进展,而这种进展与类型化息息相关。一方面,制片者开始在类型意识的驱使下竭力挖掘免费共有型IP,同时原创自有型IP动画也不断与观众见面,而这些新的IP也是类型鲜明,居于流行风潮之中的,如喜剧类型片《十万个冷笑话》,奇幻类型片《大鱼海棠》《豆福传》,动作类型片《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风语咒》等。除此之外,制片者还受“DC动画宇宙”等的影响,产生了建立一个个浩瀚国产动画“宇宙”的意识,以保证IP周期乃至整个类型流行风潮的延长。如光线传媒旗下的彩条屋便在《魔童降世》以突破50亿元的票房位列中国影史前列后,推出了与其有联动关系的《姜子牙》,电影再次获得票房佳绩,奇幻类型动画的市场地位也得到稳固。而《姜子牙》仅仅是开始,彩条屋无疑还有更大的布局,还要将更多《封神演义》人物搬上大银幕。同时,能简洁总结出电影基本情节(如“人物的成长”“人物真实身份的寻回”“人物的复仇或相爱”等)的高概念策划方式、量化的剧本和分镜方式,也是制片者类型意识的体现。

最后是观众的类型化,即特定影迷群体的形成。一般来说,绝大多数观众并没有明晰的类型印象,其观影选择是不稳定的,他们也是类型电影的争取对象。而特定影迷则是类型电影在细化观众类别,深入分析观众需求,进行清晰创作定位后培养出的群体。这一群体拥有一个集人物、故事乃至创作团队于一体的,不断建设与丰富的知识王国。这一群体会聚了钟情于同类型不同题材,在同题材中掌握相关知识程度不一,袒露自己感情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的各色观众。他们既是个人化的,也在进行信息分享,参与观影活动时是集群化的,如在《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上映后迅速出现的“自来水”(即自发为影片进行宣传者)群体,它们在网络平台上对国产动画的购票与点评情况基本展现出高度的类型倾向性。当某一类型片问世后,动画迷们会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相关评析,他们对电影的支持也会迅速反映在电影的票房数字上。最终,这一群体又将催生新作的诞生,甚至影响新作的情节。如《青蛇劫起》中具有关键作用的宝青坊主狐狸精,这一角色的出现就与其在《白蛇:缘起》中的高人气密不可分。

除此之外,发行者与放映者所运用的“类型营销”,同样是电影类型化的体现之一,即在营销流程中,充分强调电影的类型特征,如将电影与过往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类型片进行对标等,在此不赘述。

三、国产动画的超类型化表达

超类型化主要指的是商业电影内部的类型杂糅。由于电影创作本身就游走于循规蹈矩与标新立异之间,在为观众营造熟悉、亲切感的同时又要保持新意,正如杨远婴所言,电影类型永远是兼具静态与动态的系统,在类型形式系统出现不久后,超类型的概念也随之诞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新浪潮电影之父”安德烈·巴赞就提出了“超西部片”这一说法。巴赞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好莱坞西部片的区别,以贬抑的态度认为战后的西部片应被视为“超西部片”。这可以被视为最早的超类型意识。随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类型化与超类型化电影实践越来越多,一方面类型片的模型越发精细完美,另一方面电影人开始尝试在一部电影中展现多种类型要素,甚至模糊电影的类型标签,超类型化理论也得到补充与确立。

就动画电影而言,超类型化一般体现在“描写类型A的主题,套用B的结构和情节模式,同时加入类型C、D、E等的经典桥段或元素手法”。这方面较为明显的是近年来一直占据亲子向动画领头羊位置的《喜羊羊》系列与《熊出没》系列。从整体上来说,两个系列电影都属于喜剧冒险类型,而由于电影的贺岁片定位,创作者在必须每年推出新作的创作强度下,有意识地让电影与如科幻、爱情、战争乃至歌舞等类型片进行杂糅。如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中加入的灰太狼回忆年轻时候自己与红太狼相识相爱,众人载歌载舞的桥段,为电影增添了爱情与歌舞片的风貌。灰太狼坐飞船飞向月球,为苦瓜大王当卧底等,则是电影向科幻、谍战类型片的靠拢,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新奇感。又如《熊出没》系列也开始展现出日益稳健的,向科幻类型杂糅的迈进步伐。如在《熊出没·原始时代》中,熊大等三人意外穿越回了石器时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冒险,对远古生活从不格格不入到渐渐适应,并与当时的人物(小狼飞飞)产生感情后,又不得不回归现代。这其实是典型的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与情节模式。又如今年让人眼前一亮的《熊出没·重返地球》中,小猫咪阿布是地球远古时代的遗孤,其先祖因为地球被过度开发,不再宜居后移民太空,多年后,阿布随着太空飞行器重返地球,一度被熊二误认为是来入侵地球的。随着剧情的展开,如星际旅行、登陆月球、黑洞逃逸,正反派之间在空中激战等元素不断出现,使得电影具有了接近《星球大战》《环太平洋》的质感,让观众赞其为“国产科幻之光”。不难发现,中国动画人始终寻求着遵循模式与破除套路,更新观众观感间的平衡,不断给观众以新的审美感受。

超类型化还可以指电影在作者电影与非作者电影,主流电影、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等分类中边界的消失。如在新好莱坞时期,以昆汀·塔伦蒂诺、吕克·贝松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影人就在大量拼贴商业电影元素的同时,充分吸纳欧洲艺术电影手法,最终组合出颇为现代化同时也极具个性的电影语言,如《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香水》等电影,其形式在好莱坞原有类型片中格格不入,却同样能赢得票房成功。国产电影中如王一淳《黑处有什么》等,在书写青春类型片的成长主题时,运用的却是散文化、反高潮的艺术电影叙事方式,以表达电影人的个人思考,亦属此类。在国产动画中,如在讲述儿童团团长核桃带领儿童团团员大金瓜、革命后代枣花等人挫败敌人轰炸阴谋的《西柏坡》中,电影加入了大量商业电影常用的喜剧元素,有意设置了诸多出彩搞笑的动物角色,如会用“鸡爪功”的小鸡,会“狮吼功”的顺毛驴和会打地洞立下大功的狗獾等。活泼有趣的内容淡化着主流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的边界。又如《天书奇谭》4K纪念版,完全保留了原本“中国学派”参考京剧设计的人物形象,参考中国山水画的画风等。同时电影又在营销上,加入了数字技术以及原作创作花絮、手稿等卖点,也很难让人将其归类为纯粹的商业电影或艺术电影。

四、国产动画的类型化与超类型化前景审视

展望国产动画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不难确定,国产动画的类型化与超类型化势必将长期保持下去。从宏观上来看,针对本土市场的类型化发展,包括进行多类型的混杂叠合,已被视为国产电影前行的方向,电影人必将继续探索类型元素之于观众的吸引力,类型程式翻新的余地,以及各类型组合后的张力关系,动画电影也不能例外。而具体就动画电影来看,一方面,早年“中国动画已经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式’,似乎它一定是给小朋友们制作的”,动画被简单视同于儿童美术片,相对于票房回报,电影人更重视的是寓教于乐目的的实现。而如今,国产动画早已跨越了这一阶段,当代无论是低幼亲子向、“合家欢”式的作品,抑或是成人向作品,更具备消费实力,同时也对类型片更为敏感与依赖的成人观众都被视为电影重要的接受者。另一方面,在制作方式上,中国内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合作制片的方式日益频繁,如《功夫熊猫3》《魔比斯环》便是中美合拍而成,而如《肆式青春》等则源自中日合作,此外如《熊猫总动员》《神奇马戏团》《直立象传说》等也都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合拍而成的作品。在合作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理想,叙事与造型观念得到碰撞,类型化则有助于动画人弥合诸多分歧。

而类型化的发展,将继续催化超类型化乃至反类型化的创作实践。迁就于大众文化与消费思潮的类型片,在确保市场持续繁荣、动画人得以生存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起着对观众普及影视教育,拓展观众审美思维的作用,它为动画人创作超类型抑或小众的、作者性明显的反类型作品奠定了基础。如观众在《魔童降世》掀起的国漫狂潮裹挟下认识导演饺子后,便有可能对其早期创作的、揽获了多个奖项但知名度并不广的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老板的女人》等产生兴趣。又如由不思凡执导的《大护法之黑花生》以几近圆明园画派“玩世现实主义”的画风进行了异化等议题的讨论,与《大鱼海棠》《大圣归来》可谓截然不同,但依然被纳入“三大”系列,并得到了另外两部电影制作团队的联合宣传助力。类似《大护法》的还有如刘健的《大世界》、李阳的短片《李献计历险记》等,都不是遵循类型固定形式的。甚至如《大世界》《向着明亮那方》等,动画人还刻意采取悖逆工业化生产模式,极端耗费心力的原始手绘方式完成创作。这些电影有其作为反类型存在的价值,而观众对其的接受,是与类型动画的熏陶接引分不开的。

而无论是类型化还是超类型化,国产动画都必须高度重视对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乃至教育性的兼顾。如自2011年起,由王川执导的《魁拔》系列之于国产动画奇幻类型片的探索有着先导之功。电影建构起了一个全新的宏大世界,主人公具有励志意味的成长历险过程是高度类型化的,电影在美术设计上亦可圈可点。但由于主创过早地展开系列创作,观众在观影之后难以收获一个完整的观影体验,渐渐失去对电影的兴趣,最终电影的前三部票房成绩并不理想,这也导致了第四部的难产。自此之后,中国动画人吸取教训,以建立电影“宇宙”的方式进行扩展创作,确保了每一部叙事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时又在电影结尾留下一个有悬念的,或承上启下式的彩蛋,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如《白蛇:缘起》《兔侠传奇》《姜子牙》等,都是较为优秀的例子。

在电影的创作与接受观念发生转变,以及电影生产体制也迥异于前的当下,随着国产真人电影与进口动画对工业美学与规范的践行,国产动画电影的类型化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其超类型化也是方兴未艾的。可以预料的是,在类型化与超类型化的并进下,“国漫崛起”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猜你喜欢
类型化动画创作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一墙之隔》创作谈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我是动画迷
创作随笔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新都市爱情电影的类型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