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恰似跷跷板

2022-11-03 11:01顾建梅
检察风云 2022年20期
关键词:魏先生住家罗某

文/顾建梅

“啃老”与“社会交换”

2022 年 5 月,江西吉安,八旬老人罗某的儿子带着自己的孩子在父母家中吃饭。饭后,罗某吹嘘自己数学水平很高,其子因一向看不惯父亲爱吹牛的行为,便回应道:“我出个题目,你如果算出来了才算本事。”结果,罗某并未算对。老人做错题后遭到儿子无情嘲笑,恼羞成怒后扇了儿子一巴掌,不服气的儿子便回推了父亲一下,不小心使罗某摔倒受伤。于是,罗某一气之下将儿子告上法庭,称儿子常年“啃老”,从未承担赡养责任,且三番五次地殴打自己,要求儿子一次性付清10万元赡养费。但据罗某妻子的反映,儿子平日里比较孝顺,并不存在殴打父亲之说。而罗某平时说话很难听,甚至无故谩骂子女。目前,经法院调解,父子双双写下承诺书,重归于好。

有网友在这一话题的评论区追问:儿子到底“啃老”了没有?这似乎是所有报道中唯一找不到解释的部分。

在罗某状告儿子的报道中,罗某的妻子出面澄清了关于儿子不孝顺、时常殴打父亲的不实陈述,但,对于罗某声称儿子“‘啃老’几十年,从未赡养过老人”的说法,妻子并没有正面回应。那么,当人们普遍将罗某起诉儿子的做法视为负气行为时,有没有一种可能,“啃老几十年,从未赡养老人”正是罗某压抑多年的对儿子的不满,而这不满趁着父子撕破脸皮的机会喷涌而出。就如,你的好友借你一笔钱常年不还,你婉转地提醒他数次,他也充耳不闻。某天,你和他因一件事产生激烈冲突,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于是,你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他说,还钱!

罗某正是如此,借“亲情小船”说翻就翻的契机,向儿子发难。

只是,“亲情小船”真是因“数学题”而翻吗?非也。“亲情小船”其实是在“啃老”问题上失衡而翻。

罗某儿子“啃老”了没?根据这件事的走向,罗某的儿子应该像我国很多子女一样,“啃”了,又没“啃”。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个段子,其实它是一种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

社会交换论又区分了两种社会报酬: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社会赞同、爱、感激等;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金钱、商品、帮助、服从等。

从社会交换论的视角解读“啃老”,它便成了能给父母和子女双方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子女主要从中获得外在性报酬:金钱、固定资产、服务等;父母主要从中获得内在性报酬,乐趣、社会赞同、爱、感激等。

表面上看,人们会觉得罗某奇葩,小题大做,但是,如果把罗某的行为放在几十年的时间长度去看,他一定经历过无数次的期待与失望,渐渐心生怨 怼,慢慢聚集戾气,不知不觉产生代偿心理:施加给儿子更多的负面情绪,需要儿子表现出更多的忍耐——哪怕是屈从。

“保姆到女主人”的心理变迁

62岁的陈霞来自乡村,原本是71岁魏先生的住家保姆。魏先生拥有高级职称,教养和收入都不错,对陈霞也很友善,于是,陈霞在魏先生家工作得很舒心。一年后,陈霞和魏先生的子女及小区周边的人都熟络起来,并在众人的推波助澜下,和魏先生结为夫妻,成就了一段黄“婚”恋。

住家保姆成女主人,算是件美事,然而陈霞只是“美”了半个多月,就渐渐与魏先生闹起了各种别扭:挑剔魏先生的生活习惯,嫌弃魏先生方方面面的不足,双方闹到最后,陈霞提出离婚。

其间,陈霞相熟的人纷纷对她进行各种劝说与开解,无效。后来,魏先生求助社区居委会,居委会派出一位谈话高手,单独约陈霞沟通。聊天不到五分钟,陈霞就安静地走出来,一言不发地回到魏先生那里,不再提离婚的事。

居委会方面的人是这样和她谈心的:

“若你离婚后继续给别人当住家保姆,那你还不如当初给魏家当住家保姆,所以这等于是在倒退。我想你这么聪明、能干,不会选择走回头路和下坡路的。那你打算做什么呢?”

“我回乡下养猪。”

“养猪和当魏太太,哪个更辛苦?”

“那还是养猪。”

“你和魏先生还能彼此照顾,猪还做不到。那,养猪和当魏太太,哪个收入更多?”

“那还是当魏太太。”

“既然如此,何必离婚回乡下呢?魏家也是你家呀,在魏家没那么辛苦,收入还高点,还有人能照顾你。”一番对话后,陈霞竟无言以对。

心理失衡及调整

当一段关系“说翻就翻”时,其实已到了结尾。事实上,没什么关系是“说翻就翻的”,“翻”之前一定会有个“失去平衡”的过程,即我们常常脱口而出的:“心理不平衡了” 。

八旬的罗某,在将儿子告上法庭前,早已对儿子长年“啃老”、不懂回报感到不满,并导致心理失衡。由于缺乏对自我的洞察力和应对能力,他下意识地用恶言相向对儿子进行心理报复,直到亲情“翻船”暴露出深层矛盾。

嫁给雇主的陈霞则是由于身份的改变,导致她的自我定位、角色参照及 对魏先生的期待发生改变,由此产生内心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由罗某和陈霞的案例来看,如果要将人们由心理失衡——产生偏差——调整偏差——获得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做个类比的话,人性像是一块跷跷板。一块跷跷板能否维持平衡或动态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动力及阻力的大小、动力臂及阻力臂的长度、支点的位置。任何一个因素产生变化都会导致跷跷板失衡。同理,在跷跷板失衡的状态下,我们对某个因素做出调整就能使它重新达到平衡。

本文两个案例中,对罗某采取的方式是改变“阻力”——让罗某儿子增加孝敬行为;对陈霞采取的方式则是——改变支点。原本住家保姆这个支点能使跷跷板保持稳定,而当这个支点换成妻子后,各种利害冲突导致跷跷板疯狂摇晃,当把妻子这一支点换成回乡下养猪的村妇时,跷跷板重新稳定。

罗某和陈霞的案例极可能使人们产生偏见,认为只有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的人群才会产生这些可笑的心理问题。事实是: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为任何不起眼的原因导致心理失衡。

以下内容摘自余华老师的访谈:“1998年我们有四个中国作家去意大利参加远东地区文学论坛,他们给我们的题目是‘我为什么写作?’我们四个人之间根本不知道对方写什么。我第一个上去就念完了。我的那个(写的是)不愿意做牙医,想要睡懒觉,不上班,写小说,稿费还归自己;第二个是莫言。他(写的是)站岗当哨兵,发现穿着皮鞋的都是军官,穿着球鞋的都是士兵,他想给自己弄一双皮鞋装一下自己是军官,没钱,怎么办呢?他说写小说,发表了有稿费,可以买一双皮鞋。王朔那个也差不多,类似是一个比较不靠谱的故事。唯一纯洁的是苏童,(写他)当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大学里如何热爱上文学,然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可等到我们三个人在前面念完之后,苏童死活不愿意念他那个稿子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写得很丢脸。”

四人中唯一纯洁正统的苏童,满怀热情地写自己是如何在大学里爱上写作的。可是,当前面那三位同行说了些“不靠谱”的理由后,他当即就心理失衡,“背叛”自己的立场,觉得自己写得很丢脸。

苏童原本可以不被影响,大方念出原稿的内容,但他的人性跷跷板决定采取更换“动力”的做法,改说一个和前面三人一样“不靠谱”的理由。

要知道,从苏童内心傲娇地准备念发言稿,到认为自己“写得丢脸”之间,不仅仅是出现了三个同行,还出现了这样一些心理现象:(对前面三位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社会参照,从众、认知失调,态度改变等。

所以,与其想要避免人性的跷跷板发生倾斜,不如学习如何顺着它的节奏,快速调整以达成新的平衡。

猜你喜欢
魏先生住家罗某
离婚后,孩子上兴趣班的费用如何分担
高铁霸坐被报道, 他把央视告了
两个80后“怪”男人
关注那些特别的学生
寻得山阳好住家
一路忐忑
梁辰鱼三访魏良辅
魏荣元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
偷手机被发现 挥注射器伤人
住寄宿家庭,遇事不妨有话直说(相关链接)